轻工纺织行业 www.sinosure.com.cn http://www.sinosure.com.cn http://www.sinosure.com.cn/sinosure/images/logo.gif http://www.sinosure.com.cn zh-cn www.sinosure.com.cn 5 <![CDATA[产量降 利润增 亏损面收窄——2013年印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4-2-27

 

  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依然是印染行业接受考验的一年,印染行业锐意进取,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升级,行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利润、投资、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2012年有较大提升。2014年,内需增速放缓、外需复苏缓慢、生产成本上涨、环保压力等影响因素仍然存在,印染行业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仍需加快技术改造、注重节能环保、提高应对能力,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产量沿海5省占全国93.59%

  2013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542.36亿米,同比减少2.21%,增速较2012年同期回落0.15个百分点。1~12月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等东部沿海五省产量507.61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93.59 %。五省中江苏、福建和山东省印染布产量增速较2012年分别回落9.36、2.92及2.35个百分点;广东省印染布产量同比增长6.48%,增速较2012年提高9.28个百分点。

  2011~2013年,全国印染布产量逐年下降,2013年1~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542.36亿米,较2011年同期下降8.54%。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是印染行业生产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2012年从3月份开始一路下滑, 1~11月份产量增速仅为-0.54%,首次出现负增长,1~12月份降幅进一步加深。2013年情况未见好转,1~3月份达到近三年的最低值,3月份后持续负增长,虽然降幅波动性有所收窄,但全年未扭转负增长态势。

  2013年1~12月份,东部沿海五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93.59%,较2012年同期增加0.08个百分点,较2011年同期增加1.16个百分点;东部其它地区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比重1.17%。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度持续增长,印染行业没有出现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

  投资同比增加26.65%

  2013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际完成投资300.68亿元,同比增加26.65%;施工项目数640个,同比增加22.14%;新开工项目数502个,同比增加25.19%;竣工项目数433个,同比增加22.32%。其中,化纤织物印染精加工企业的实际完成投资额、新开工项目数增速高于棉印染精加工企业,同比增长分别达31.79%和29.37%。

  印染企业投资规模较前两年有很大提高,行业投资总额、新开工投资项目数及其增速稳定增加。2013年1~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较2011年同期增长53.02%;新开工项目数较2011年同期增长32.45%。

  贸易同比增加11.29%

  2013年1~12月份,印染八大类产品进出口总额250.08亿美元,同比增加11.27%;贸易顺差193.33亿美元,同比增加18.35%。

  2013年1~12月份,印染八大类产品出口数量187.58亿米,同比增长12.39%;出口金额221.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5%;出口平均单价1.18美元/米,同比增长1.65%。出口金额增速高于出口数量,而且出口平均单价高于前五年,说明印染行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

  出口产品情况。八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棉混纺染色布和棉混纺印花布出口数量同比分别增长54.88%和226.07%,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6.55%和166.78%,棉混纺印花布出口单价降低17.97%,但这两类产品仅占总出口量的1.38 %。合成长丝织物占总出口量的54.84 %,其出口数量和金额呈两位数增长。棉印染精加工企业和化纤织物染整精加工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分别为5.51%和17.67%,反映出化纤类织物的出口形势好于棉类织物。

  主要出口省份情况。印染布出口主要省份为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三省份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73.16%,其中,浙江省占45.33%,江苏省出口数量和金额呈两位数增长,但单价同比下降1.37%。

  主要出口市场情况。印染八大类出口数量前五市场分别为越南、阿联酋、贝宁、巴西和孟加拉国,五市场占总出口数量的26.18%。五市场中,对越南和贝宁出口大幅增长,出口数量增幅分别达54.18%和40.45%,出口金额增幅分别达43.06%和43.04%;对巴西和阿联酋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但巴西出口单价同比下降4.62%。

  对传统市场出口情况。对欧盟、美国市场出口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6.41%和14.29%,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2.42%和5.52%,但出口单价同比分别下降3.43%和 7.67%。对香港和日本市场出口相对稳定,出口数量及金额均有小幅上升,但出口单价同比均有所下降。

  对新兴市场出口情况。对东盟和印度出口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出口数量分别增长24.62%和39.37%,出口金额分别增长25.47%和41.41%。对俄罗斯的出口数量同比下降6.18%。

  运行质量三费比例5.78%

  2013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三费比例5.78%,同比增长0.03个百分点,其中,棉印染企业为5.64%,低于化纤织物印染企业3.2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34%,同比增加0.4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5.05%,同比增加0.43个百分点;产成品周转率26.35次/年,同比增加6.47%;应收账款周转率10.76次/年,同比下降0.84%;总资产周转率1.40次/年,同比增长2.08%。

  经济效益情况

  利润情况

  2013年1~12月份,规模以上1906家印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1.02亿元,同比增长8.01%,增速高于2013年同期0.9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3.88亿元,同比增长18.15%,高于2013年同期4.77个百分点。

  2013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下半年有所回落,低于2011年,但高于2012全年;利润总额增速明显高于前两年。

  2013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亏损企业户数238家,同比减少46家,亏损面12.4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8.89亿元,同比降低22.79%。2013全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亏损面低于2012全年,且呈收窄趋势。

  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产量持续负增长

  2013年,印染布产量同比减少2.21%,增速较2012年同期回落0.15个百分点,印染布产量连续两年负增长。2013年1~3月份,印染布产量累计增速同比下降6.87%,是近3年的最低值,3月份后产量持续负增长,虽然降幅波动性有所收窄,但全年未扭转负增长态势。

  2013年,东部沿海五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93.59%,较2012年同期增加0.08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加1.16个百分点,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度略有增长。

  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

  印染行业投资规模加大,投资总额、新开工投资项目数及其增速稳定增加。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68亿元,同比增加26.65%;新开工项目数502个,同比增加25.19%。

  行业出现投资增长而产量减少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印染企业最近几年加快产业升级,在产品质量、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设备、污水处理设施、在线检测等方面的投入增加,相应的在扩大产能方面的投资减少,最终出现目前的投资增长而产量下降的情况。

  出口保持平稳

  2013年1~12月份,印染八大类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39%;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4.25%;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65%。出口金额增速高于出口数量,而且出口平均单价高于前五年,说明印染行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

  越南、阿联酋、贝宁、巴西和孟加拉国等主要出口市场需求平稳,但2013年出口增速除阿联酋外,其它四国较上半年均有所回落。

  对东盟的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13年1~12月,对东盟印染布的出口达38.20亿米,同比增长了24.62%。随着中国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纺织业发展迅速。但这些国家的印染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设备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种、工人素质和产业链配套等方面,与我国印染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印染行业仍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2013年,我国印染八大类产品出口到东盟数量占出口到全球数量的20.36%,较2008年增长6.64个百分点;出口到东盟金额占总出口到全球金额的21.41%,较2008年增长6.66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的印染布出口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质量效益有所好转,企业亏损面收窄

  2013年,随着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及市场适应能力增强,印染行业运行效益较上年同期明显好转。2013年,规模以上1906家印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1.02亿元,同比增长8.01%,增速高于2013年同期0.9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3.88亿元,同比增长18.15%,高于2013年同期4.77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5.05%,较2013年同期提高0.43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周转率同比提高6.47%,总资产周转率同比提高2.08%。

  在产量较前两年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好转,反映印染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初步显现。

  2013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亏损面12.49%,较上半年减少6.22个百分点,低于2012全年,且呈收窄趋势。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22.79%。

 

来源: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
<![CDATA[意大利服装产业及其背景下品牌生命周期规律研究]]>

 

2014-2-26

 

摘要:产品有生命周期,品牌也有生命周期。掌握这些品牌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并吸取个体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利于本土服装品牌立足现状,制定合理的品牌战略,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品牌强国的梦想。

关键词:服装品牌,品牌生命周期,意大利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服装品牌时代。国内服装品牌寿命短是公认的事实,国内服装品牌创牌成功后,能保持5年以上没有衰退的不足10%,5年以上能保持市场存活的不足50%。而在仅仅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业在欧洲与世界纺织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意大利纺织服装业始终保持着国际竞争优势地位。因此,研究意大利服装品牌的生命周期,可以为我国的服装品牌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一、品牌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对品牌生命周期的文献进行研究,主要有三大类型的相关理论,如表1所示:

表1  品牌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类型

阶段划分方法

代表学者

基于产品的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菲利普·科特勒

基于消费者认知的生命周期理论

品牌导入期(孕育形成期)、品牌知晓期、品牌知名期(维护期和完善期)、品牌退出期

潘成云(2000年)

白玉、陈建华(2002年)

品牌认知期、品牌美誉期、品牌忠诚期、品牌转移期

黄嘉涛、胡劲(2004年)

扇形生命周期理论

孕育形成阶段、初始成长周期阶段、再循环阶段

约翰·菲利普·琼斯(1998年)

施鹏丽、韩福荣(2006年)

本文采用英国学者约翰·菲利普·琼斯和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施鹏丽、韩福荣的扇形品牌生命周期理论。服装品牌的生命周期不会随某一款产品的衰退而进入衰退期。相反,服装品牌的生命周期会随着企业实施再定位和二次品牌化战略和战术,使成熟期得以无限延长,甚至可以使品牌由成熟期转入另一个成长期,从而历久不衰。

二、意大利服装产业背景

二战以前,意大利的服装设计还淹没在法国的光环之中,也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服装生产。伴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以及服装品牌的集中诞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意大利服装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才真正开始获得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米兰成为与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并列的世界时尚之都。至20世纪末,意大利服装业在全球的影响已经具有在某些方面超越法国的趋势。事实上,意大利服装业在全球的强势地位的形成和巩固远非一蹴而就,这既是意大利服装业在20世纪的复杂曲折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也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世界服装业的整体格局的演变。

表2  意大利服装产业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产业特点

发展重心

法国时装主导期

1900~1939年

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服装生产以满足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为主,少数为贵族的高级定制;一些政府组织的成立的协会将产业链的核心逐渐向服装生产环节转移服装设计。

主链以发展面铺料为主;辅链中服装媒体、服装展会开始发展。

产业成长期

1940~1969年

战后随着马歇尔的援助,服装产业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服装开始注意市场细分;产业重心转向米兰,政府开始进行品牌的培养;由满足需求的“衣服”变为“时装”。

主链以服装设计,服装加工为主;铺链,服装组织、服装表演。

市场地位确立期

1979~1999年

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低成本的投入;区域内大量的企业合作组织和高效的行业协会共同促进海外市场的开发和进行知识与信息传播。

主链中以创新技术研发、品牌的建立、服装贸易为主;铺链中以服装信息化、服饰配件为主。

进入21世纪后,意大利时装业领先世界新潮流名不虚传。据意大利时装联合会提供的数字,目前意大利生产的时装产品占世界的1/3,而另一时装大国法国的时装产品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纺织服装业是意大利的经济支柱之一,全行业从业人员约7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约4%,其中约50%的劳动力集中在毛纺织行业,20%集中于高级成衣的设计和制作,10%集中在领带制造业。意大利是老牌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和强国,以其完美、精巧的设计和技术高超的后期处理享誉世界。

三、意大利产业背景下服装品牌梳理

根据对意大利产业阶段的划分,将意大利现有的服装品牌做一个梳理(见表3)。

表3  意大利服装品牌梳理

创建时期

品牌名称

法国时装主导期

1900~1939年

Ermenegildo Zegna(1910年)、Trussardi(1911年)、Prada(1913年)、Kappa(1916年)、Nanifattura Mario Colombo(1923年)、Gucci(1923年)、Fendi(1925年)、Saivatore Ferragamo(1227年)、Furla(1927年)、Canali(1934年)

产业成长期

1940~1969年

Emilio Pucci(1948年)、Les Copains(1950年)、MaxMara(1951年)、Missoni(1953年)、Krizia(1954年)、Stefanel(1959年)、Valentino(1960年)、Genny(1961年)、Romeo Gigli(1961年)、Alpinestars(1963年)、Benetton(1965年)、Anna Marchetti(1966年)、Jil Sander(1969年)、Roberto Cavalli(60年代)、Robe di Kappa(60年代)

市场地位确立期

1970~1999年

Byblos(1973年)、Lotto(1973年)、Iceberg(1974年)、Giorgio Armani(1975年)、C.P. company(1975年)、Mariella Burani(1975年)、Diesel(1978年)、Versace(1978年)、Replay(1978年)、Gianfranco Ferre(1978年)、Alberta Ferretti(1980年)、Stone Island(1982年)、Moschino(1983年)、Dolce&Gabbana(1985年)、PINKO(1986年)、CoSTUME NATIONAL(1986年)、TOD’s(1987年)、Sixty S.R.L(1989年)、Sasch(80年代)、Alcott(1990年)、Patrizia Pepe(1993年)、Meltin’ Pot(1993年)、Anteprima(1993年)、Lawrence Steele(1994年)、Liu Jo(1995年)、Dsquared2(1996年)、Ermanno Scervino(1997年)、Frankie Morello(1999年)、Guru(1999年)

20世纪意大利服装业在法国时装主导期(1900-1939年)品牌建立较少,设计款式多为法国风格,小本经营。产业成长期(1940-1969年),产业发展迅速,成衣品牌建立较多,一些服饰品牌也相应建立。市场地位确立期(1970-1999年),随着成衣登上国际舞台、贸易的增长和在管理经营上的不断完善,品牌大量的涌现并且发展迅速。

四、意大利典型品牌生命周期规律总结

根据意大利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选取了每个阶段创建的典型品牌进行品牌生命周期研究,总结意大利服装品牌生命周期规律特征如下。

1.如今世界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意大利服装品牌大多在产业发展早期诞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拥有众多忠诚顾客和稳定的市场地位。意大利在世界时尚业地位确立后,大量品牌诞生,并借意大利之名飞快发展。

2.意大利品牌均因出色。独特的产品设计进入并立足市场,既包括早期创建的Zegna等品牌,也包括较晚诞生的Valentino、Versace等品牌。

3.意大利品牌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大规模的国际市场扩张和公共关系(名人、明星效应、获奖、参加各国时装展)。如1960年创建的Valentino自1980年开始的20年时间里同样进行大规模的国际市场扩张,并借时尚媒体广泛宣传,参加各国时装展,很快成就了其国际时装品牌的市场地位。其中,欧洲时尚产业的国际地位令这些品牌的市场扩张变得较为容易。

4.早期创建的意大利品牌在创建50~60年后进入第一次衰退期,原因主要是品牌创始人年迈或去世、家族企业内部矛盾、市场快速扩张以致管理失控。

5.意大利品牌的再循环均始于企业管理层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包括产品设计总监和品牌管理总监的更换、市场逐渐走向自营管理、新定位适应新需求。

6.如今,在意大利,新兴品牌创建容易,有了更多更新的方式,如1985年创建Dolce & Gabbana通过为麦当娜定制服装、与强势品牌跨界合作迅速跻身于世界一线时装品牌之列。

作者简介:常静(1979-),女,讲师,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主要从事时尚品牌、时尚产业等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施鹏丽,韩福荣.品牌的扇形生命周期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12):20-21.

[2]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9:19,20-22.

[3]黄嘉涛,胡劲.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战略[J].商业时代.2004.27:41-43.

 

来源:录入    《商场现代化》

]]>
<![CDATA[中国鞋企应警惕美贸易保护从宏观转至微观]]>

 

2014-2-26

 

  2014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手段不断升级,仅仅2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对中国11种商品发起“双反”调查或做出裁决。而近期美国贸易代表处公布的2013年恶名市场名单更是把中国列为全球最大的假货实体市场,并指责中国实体市场是假货的主要来源,更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战略宏观转微观、加剧抬头之势。

  对此,在2月18日商务部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解释,贸易摩擦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的伴生现象。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市场需求不振,自由贸易理念弱化,不断出台和采取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企业,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

  2008年金融危机给美国人留下的“创伤”至今还未抚平,缓慢的复苏步伐令奥巴马政府不得不绞尽脑汁画出各种“大饼”充饥。“美国制造业行动计划”同样获得了美国制鞋企业以及国会议员等官员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沃尔玛的鞋服产品“美国采购”计划,还是议员上书要求美国军方鞋服采购100%出自美国制造的《贝瑞修正案》的通过,都在试图保护并促进美国国内的制鞋业。而美国服装鞋业协会春节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美国国产鞋数量增加了9%,也似乎印证了美国制鞋业“再工业化战略”的初步成功。

  尽管有评论认为美国制造业回流难以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因美国“再工业化”的主角乃是技术科技创新生产。而拥有相对更低廉制造成本的中国制鞋企业在美国仍然存在优势,如果美国想要大范围将制鞋业保留在国内,美国人民承担的生活成本必然更高。然而中国制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当中,相比于美国制造的鞋子,中国制造鞋类除在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之外,高中低端产品无论品质或是技术应用都不断进步。正因如此,沈丹阳强调,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着提升,高中端和低端产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竞争都不同程度的加剧,部分产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比较高,个别企业经营不规范,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作为美国市场鞋类进口国的“龙头老大”,中国鞋企应时刻警惕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战略从宏观转至微观——不再是国家层面上对于中国进口产品的反倾销或者其它宏观贸易保护措施,或将“微观入手”,从市场或企业层面上实施贸易保护。正如美国日前发布的2013恶名市场名单,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中国列为全球最大的假货实体市场,对中方企业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美国当前正处于制造业恢复的关键时期,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又与美国相关产业“抢饭碗”,所以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因此,企业除应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价格以外,还应积极改善对外贸易方式,从单纯出口模式转变为出口与当地就业相结合的模式。 

 

来源:    中国皮革网

]]>
<![CDATA[温和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服装业进入磨砺期]]>

 

2014-2-24

 

   尽管,2013年度国内GDP会保持7.5%左右的体面增长率,尽管,各类统计报表显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仍然消费旺盛,上半年的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仍有12%左右的增速,但是,高物价时代已经把整个零售业推进温和增长时代。

  在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的温和增长期,又有那些变化影响中国服装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呢,是渠道的合纵连横?是增长乏力疲态毕现老牌服企自我拯救?还是服企电商由价格战向线下线上一体化演进?

  合纵连横,整合资源图谋突破

  淘品牌并购第一案。2013年1月,裂帛以1亿元的资金获得天使之城80%的股权。主打原创民族风的裂帛,2012年销售额约为5~6亿元,天使之城则是淘宝大C女装品牌,多次夺得女装类年度销售冠军,其2012年销售额约为3亿元左右,合并后,其拥有民族风和潮流服装两大类目,以及拥有天猫、分销、C店等渠道资源,实现品类和渠道的优缺互补。

  百丽进军女装和高端鞋包领域。2013年8月,百丽集团斥资9396.3万美元收购日本巴罗克公司31.96%股权,进军女装业务。日本巴罗克公司拥有MOUSSY、AZULbymoussy、SLY三个女装品牌,在内地开店23家,携手百丽,巴洛克能否在欧美风盛行的中国女装市场,开辟出日系女装的一席之地成为一大看点。同年9月,百丽以不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龙浩天地股份的全部已发行股本。龙浩天地主营高端鞋类产品和皮具箱包,其自主经营的高端SKAP在国内有600多个销售网点,整合后,百丽的产品覆盖面进一步向高端鞋包延伸。

  波司登收购英国服企,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13年10月,波司登以4000万的代价收购一间英国服装连锁公司Greenwoods。Greenwoods公司在当地拥有88间分店,2013年3月31日结束的财年显示,Greenwoods收入2441.6万英镑,税后净亏损284.6万英镑,净亏损19.9万英镑。波司登公司称,英国零售低迷,但Greenwoods的渠道资源可扩充波司登羽绒服品类的销售通路。

  线下骆驼整合线上小虫米子。2013年10月,广东骆驼服饰以股权置换的形式控股淘品牌小虫米子。骆驼专卖店数量超过3600家,年销售额超30亿元,骆驼是天猫户外类别的销售冠军,是传统品牌成功电商化的代表,小虫米子则是淘宝女装店铺TOP3,2012年销售额2.6亿,收购小虫米子后,骆驼的产品线拥有休闲、户外、鞋类、女装等类别,并在2013双十一实现全网3.8亿的骄人业绩。线下服企收购线上品牌及运营团队,或给传统服企进军电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波澜壮阔的并购背后,是摆在众多服企面前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即在服装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谋求新一轮的发展。如果用二维平面来代表企业的市场份额,那么平面的两个边分别是品类和渠道,连接起来的面积就是市场份额,这是1.0大众化时代;如果用三维立体来表示市场份额,那就在品类和渠道组成的矩形上加上消费者维度,他们组成的立方体才是市场份额,这是2.0消费者经济时代。当下服装企业的收购行为都是围绕品类和渠道而展开。先说品类,目前,国内服装品牌基本以品类型企业为主,如羽绒服类别的波司登,女鞋类的百丽等,企业要扩大规模,多品类就是一种途径。以多品类(多品牌)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穿着风格、不同价位带、不同地域消费群的差异化需求,从而达到市场占有率的多层次多元化覆盖。森马代理国外童装品牌,百丽入购巴罗克进军女装领域,皆属品类突破的例子。再说渠道,对于深耕国内市场多年品牌,终端门店已经接近渠道数量的天花板,关店潮就是渠道规模触顶反弹的例子。要扩张,就要把眼光放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波司登在欧洲零售低迷时“抄底”收购英国渠道商就是借助渠道力量突破的例子。

  笃新怠旧,消费观念逐步成熟

  2013年中期财报显示,艾格(Etam)中国市场销售比2013年同期减少2.6%至2.12亿欧元,同店销售下降2.3%;2013年Q3财报显示艾格中国销售比2013年同期下滑了8.3%至9,040万欧元,其头九个月在中国销售网点减少166家。

  思捷环球2013财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财报显示,集团全年净亏损43.88亿港元,作为思捷环球的全球第三大市场,中国区营业额下降同比8%。

  Esprit和Etam是较早进入中国商场的国际时装品牌,Esprit在1992年就试水中国大陆市场,艾格则在1994年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1995年开出中国第一店。他们,曾经是西式服装美学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启蒙者和传播者。随着新生代消费群的崛起,消费趋势和竞争格局亦发生了快速变化,奢侈品牌、轻奢侈、快时尚等各种层次的品牌快速占领了商场显眼的位置,老牌时装品牌慢慢退出主流消费圈,被逐渐边缘化。

  2013年上半年,H&M、UNIQLO、ZARA、MUJI、GAP、C&A、UR、WE、iT等快时尚品牌2014年总计开店84家,其中UNIQLO新开31家;H&M新开18家;MUJI新开10家;ZARA和GAP各新增8家。但是,另一快时尚品牌MANGO中国的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态势,其在北京、武汉、大连、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多家专柜被撤柜,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截止8月MANGO有115家门店,比2012年初的200家门店缩水四成。

  快时尚品牌,素以库存的高周转率闻名,成为不少国内服企朦拜和学习的对象,其中以ZRAR为最。2013年初,一则ZARA在国内招募折扣店加盟商的新闻揭开ZARA库存积压的面纱,随后ZARA在国内多家门店展开全场五折清库存的多场促销活动,促销的频次和持续时间较往年更甚,彻底击破快时尚零库存的神话。从开张之初的排队抢购,到现在的库存过剩,快时尚品牌经历了中国消费者从“LOGO至上”到追求“品牌+款式+品质”的消费观念的逐步成熟的历程。

  另外,在此要奉劝那些“拿来主义者”,过去,不少企业依靠快速精准模仿国际品牌的款式或者运营取得成功。现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对接,国际品牌的产品与运营模式第一时间就呈现在国内消费者面前,要征服消费者,需要的是真正优秀的设计,而不是精准的模仿。

  温和增长,阵痛中孕育变革

  传统服企增长乏力,疲态毕现。2013年下半年,万达广场开始“去服装化”,计划将服装业态的占比有逐步降低,部分城市的二楼以上不再卖服装,这和服装业务增长速度慢,由高毛利品类变为低毛利品类有关,这在服饰企业的财报上也得到体现。从2013年上半年财报看,安踏营收同比下滑14.4%至33.67亿,净关店273家;李宁的营收下滑24.6%至29.0亿,净关店410家;特步营收下滑19.5%至20.98亿,净关店75家;361度营收下滑30.4%至19.98亿,净关店601家;匹克营收下滑27.3%至11.73亿,净关店289家。从前三季的营收情况看,2013年1~9月,美邦营业收入整体下滑19.9%,净利润降幅达49.12%,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下降幅度分别达21.95%和49.93%。七匹狼实现营收23.1亿元,同比减少8.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7.35%,库存6.67亿元,净关店152家(关店数量来自中期财报)。九牧王实现营业收入营收17.61亿元,同比下降1.18%,盈利4.26亿元,下滑9.6%,库存7.01亿元,关店90家。报喜鸟实现营业收入15.52亿,同比下降9.43%,净利润为1.57亿元,较2013年同期下滑了54.11%,存货达9.89亿元。

  当下,对于市场成熟度不高的童装、内衣、中老年装、女装等品类而言,还处于市场的上升期;对于成熟度较高的运动装、休闲装、男装等品类而言,已经进入温和增长期。企业要在温和增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打破现有竞争格局寻找新机遇。前文提到的合纵连横就是从品类或者是渠道上打破格局。事实上,品类和渠道是显性资源,除了这两个突破口,负责资源整合的管理变革也是重要的一个突破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间的营销能力、产品能力和渠道能力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短,要超越对手,就得找到差异点或者比综合实力。找差异点则是通过产品和渠道的再细分达到差异化(当然,营销的差异化也是途径,比如:双十一刷榜),综合实力则是资源整合能力(比如供应链优化)和管理力的比拼。

  从2011年开始,就陆续有企业提出期货制改革、批发转零售、渠道扁平化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可是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要缓慢的多,等到2012、2013库存危机和渠道危机全面爆发,企业才真正意义的开始全面行动。2013年,多家服企摒弃纯期货的组货模式,不再以订货会主导整个公司的生意。奥康将企业的定位从“制鞋企业”转向“零售服装商”,调整渠道结构,由加盟渠道为主转向直营渠道为主,强化终端零售管理,推行顾问式销售,新品上市的由传统四季分为八季,针对每个小季的特点开发新品。李宁公司由每月推出一款快反商品,它由产品经理根据最新的潮流和销售数据制定产品计划,在成熟的产品上进行设计改良后快速推出,数据显示,李宁目前快速反应产品占全部销售额的10%至20%,但是售罄率和毛利率都高于期货商品。

  或许,库存危机和渠道危机是青春的中国服装业一场无法忘记的阵痛,但阵痛期让中国服装业迈开新的步伐,引领着服装业从过去的“做产品、搞营销、讲故事”的品牌批发三板斧向“做产品、搞营销、讲故事、整合供应链、督导全渠道终端精细零售”的全过程精细管理转变。

  零售为王,加盟商渐成配角

  来说两个真实的案例吧。第一个案例发生在四川宜宾,当地一位朋友开设了两个鞋城,主营女鞋品牌,也是国内某运动品牌的加盟商,上半年,他想扩充一个经营范围,委托笔者找几个知名度较高的中淑女装或大淑女装品牌。笔者搜寻了国内不少女装品牌,也问过不少微博朋友圈,问出来的结果超出预估,即符合他要求的品牌都不做加盟,全是品牌公司直营经营或者是省代理直营。另一个案例发生在中原河南,朋友是某老牌男装的省代,在当地拥有强大的门店资源和运营团队,近来受代理品牌的经营策略影响,公司库存大,业绩一般,想通过扩充品牌线来增加业绩,化解经营风险。老板一直想做某新锐男装品牌的省代,但是品牌商不设立省代,只按市场级别设立区域加盟商,市场级别分解到地级市和重点县城,加盟商直接对接品牌公司。男装谈罢,又谈女装,其拟在郑州周边市场加盟某深圳女装品牌,笔者帮助其联系到品牌方后,结果市场A品牌方直营锁定,市场B由某女装加盟商锁定,朋友的公司基本没有机会参与。这两则案例绝非偶然,笔者和某国内女装品牌的创始人交流过,现在很多大品牌都以直营为主,重点市场由公司设立分公司或者办事处直接负责经营,公司管理不到的地方才设立加盟商作为辅助渠道覆盖,如果仅仅有一两个口岸好的店,就想谈加盟,品牌商不一定有足够的兴趣。

  在发展早期,加盟商可以填补品牌商的资金缺口和远程管理能力弱的短板,在发展中后期,这两个短板很快就被品牌商补上,单纯依靠品牌好或商品好发财的加盟商对品牌商没有可利用的价值。当下,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百货商超快速向二三线市场下沉,电商的迅猛发展,给品牌商找店开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品牌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不再是难事。于是,同一市场直营店和加盟店“干架”,大代理和小加盟商“约架”常有发生。2013年下半年,海澜之家借壳上市成功,市值超过闽派三大男装之和,海澜之家既没有多少直营店,也没有自己工厂的中间层企业,唯一拥有的正是零售导向的商业模式和庞大的零售管理团队。可以预见,国内服装市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将上演:直营VS加盟(包括线上直营VS线下加盟)、大零售商VS小零售商、大商场VS小街铺的一场场淘汰赛,批发模式主导的中国服装业将成为过去,零售为王的时代即将来临。

  电商冰火二重,实体全渠道演进

  2013年,韩都衣舍成为继ZARA之后另一个服企学习的对象,而裂帛的民族风、因蔓的棉麻风亦做的风生水起。但线上品牌的另一极麦考林和凡客的业绩不尽如意。国内电商服装第一股麦考林,201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100万美元,比2013年同期下滑43.5%,净亏损为420万;第二季度净营收同比下滑44.1%,净亏损为620万美元。麦考林是拥有线上、线下、目录邮购三大销售渠道,线上线下渠道产品基本相同,但定价不同,渠道之间没有合力协同作战。国内最大的B2C服装企业凡客诚品,年初宣布要做线上的百丽,既要做好自有品牌,还要做平台商。2010年前后的凡客,影响力如日中天,比肩京东,眼下其平台影响力落后唯品会和当当网,自有品牌竞争力则逊于淘品牌的三甲。从PPG的跟随者,到自建物流,到向平台商转型,再到做线上百丽,凡客在试错成长,也数次栽倒在自己制造错误中。

  电商消费正经历着消费升级期,消费者正从早期的“淘便宜和淘新鲜”转向“淘品质和淘品牌”。2012,双十一,阿里系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渠道的成功,不少传统服企亦视电商为革命者,“奋不顾身”的往电商圈里扎。2013,双十一,阿里系取得更大的成功,其中的线下品牌参与者也取得傲人的业绩,很多人开始醒悟过来了,电商是改革者,真正推动消费者的还是品牌的力量。

  大多数服企,受渠道结构所限,发展电商,面临着与线下渠道体系争夺客源引发渠道体系混乱的危机,不发展电商,又面临着线上客流被竞争对手抢夺的压力。线上线下一体化则成为理清渠道矛盾关系的选择。10月,美邦服饰重新接手“邦购网”的运营,并在全国开设了多家体验店,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进行预约试衣、手机支付、关注其公众号就能绑定会员卡。美邦创始人周成建称,邦购网将用于配合美邦服饰融合实体店铺及互联网运营,希望借此为消费者提供生活场景式购物和互联网化购物的互动体验。与美邦的体验店不同,真维斯更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真维斯网店销售的所有款式中,98%都与实体店款式相同,消费者看中了某一个款式的衣服,并在网上下单,通过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站会显示拥有该款衣服并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实体店的位置,消费者可以直接到实体店购买,如果消费者在线上下单,系统会自动定位消费者所在省市的具体位置,从最近的仓库发货,并将这笔销售划分给实际发货的线下子公司。

  这里要奉劝那些反应迟缓的传统企业,消费者已经适应了线上线下混合的销售体验,如果您还守着固有销售渠道不放,不愿意为新渠道的消费群体提供便捷愉悦的销售服务,那么你将被时代抛在身后。

  如果说,大库存是中国服装成年礼的一个小小考验,那么正在经历和即将经历的温和增长期则是中国服装无法绕开的磨砺期,只有迈过陡坡,才能到达新的高度。

 

来源:    虎嗅网

]]>
<![CDATA[入世对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启示]]>

2014-2-20

  早在1995年中国就成为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入世后,全球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球在中国的采购成本降低,使得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成本大幅降低,进而凸显了中国纺织品的廉价竞争优势。入世十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总额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出口市场多元化,产品价格档次有所提高,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和地位难以撼动,成为当之无愧的纺织服装出口大国。然而,入世之后也暴露出中国低端生产制造的纺织服装行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微利贴牌代工的商业模式没有发生彻底改变,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亏损面加大,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下,订单外流,众多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接单亏损与不接单倒闭的艰难抉择,转行或转型升级已经是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的无奈之举。2012年以来,欧债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二次衰退,我国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为9752.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3.5%。二季度进出口10224.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4.3%。其中,5月份我国外贸增速仅为0.3%,6月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增长2%。这对于利润几乎为零的中国纺织服装外贸行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入世十年中国纺织服装外贸行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较强,出口快速增长,国际市场份额超过三成 

  2001年底加入世贸后,长期受到抑制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配额全面取消后,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2549.82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1932.13亿美元,增长了4.13倍。 

  同时,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比重也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5.6%提高到2010年的32.71%,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见,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的竞争力更进一步体现,2009年出口额虽然出现小幅下降,但是国际市场份额却有增无减,比往年都要高,达到31.72%。 

  2、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规模优势明显 

  从规模以上企业出口额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比重看,2010年比重达到62.83%,较2000年的58.7%提高了4.13个百分点,行业进一步向规模以上企业集中,规模效应明显。从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情况看,纺织全行业企业平均产值从2003年的4991万元改变至2010年的8472.39万元,增加69.8%;企业平均主营收入从2003年的4783万元改变至8269.26万元,增加了72.9%。   

  由此可见,纺织服装全行业在入世以来的结构调整过程中,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平均规模有所波动,但是行业仍然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3、成本大幅上涨,价格优势持续弱化,进入微利时代 

  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成本稳中有升,主营成本构成中,原材料约占65%~75%,人工成本约占5%~10%,是主要的成本影响因素。原材料涨价是纺织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内棉花价格2005到2010年的年度涨幅分别是5%、3%、-5%、-5%、40%和86%,2010年11月11日冲上31235元/吨的价格巅峰之后大幅跳水,目前跌至1.9万元/吨左右。2011年以来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环境:“用工荒”使沿海及内地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导致民营企业人力成本上涨20%以上,造成行业出口成本上升10%~20%。 

  服装外贸业利润下行折射出其由盛到衰的历程。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1998年,利润率超过20%,到2002年缩减到12%~15%,2008年前为5%~8%,2008年次贷风暴来袭,利润下降到3%。到2011年至今,众多企业开始出现零利润,甚至亏损。 

  4、人民币升值缩减行业利润,企业亏损面有所加大 

  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汇率改革,一次性升值2.1%,人民币兑美元升至8.11,而此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固定在8.28的水平。此后,人民币兑美元进入长期的、单向的升值通道。这种趋势被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所打断。直到2010年6月20日,重启汇率改革,人民币进入新一轮的加速升值。截至2013年7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高达25.48%。 

  对于服装行业而言,由于其出口依存度高达60%,人民币升值所受的影响也最大,第一纺织网数据显示,人民币若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4%,将有近20%的企业无利润可言。金融危机之后,对于行业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面对当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的快速攀升,许多服装企业的原有优势正在不断的缩小,服装企业的利润也在不断地下滑,今年以来,又有部分企业濒临倒闭。 

  5、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数据显示,1980-1989年,我国被诉反倾销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的4.6%;1990-1999年达到13.2%;2000-2009年,我国被诉反倾销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的26.3%,其中2005-2009年更是达到了34.7%。可以预见的是,除去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都会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的拦路虎。   

  二、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入世以来的快速发展,众多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球纺织服装市场中有较大影响力,在与跨国公司等竞争对手竞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在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存在不少问题:出口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并未带来利润的同步增长,相反,利润率不断下降;对内采购成本偏高,对外报价不断提高,海外客户接受的难度有所加大,订单外移;珠三角、长三角、福建及部分外围货源工厂普遍存在用工荒、资金荒,加上亏损不断扩大,供应商破产倒闭或退出加工制造环节时有发生,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应对时间短的急订、批量小款式多的小额订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不利发展中小客户;研发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尚未能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新增订单数量有限;受到经济发展周期及成本上升的影响,贸易行、中间商等传统分销渠道的大订单不稳定,变化较大,对外贸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还有产品质量、收汇风险及贸易壁垒等众多问题,也困扰其生存和发展。 

  当前外贸企业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出口仍以贴牌为主,自主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品牌更是谈不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出口价格优势在削弱,单纯的价格竞争之路愈走愈窄,低成本竞争战略面临诸多挑战;自有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匮乏,高附加值环节控制能力不足,缺乏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力等。从根本上,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弱化,特别是在不占据价值链上任何自有环节的情况下,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不可避免,微利时代的来临也就不可逆转。 

  那么,如何有效抑制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化的颓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结合我国纺织服装外贸行业当前的现状,从价值创造和价值锁定两方面,探索企业在操作层面如何转变传统外贸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1、价值创造——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外贸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供应链中参与的各方,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各方以自己拥有的优势资源为中心,通过信息网络将供应链上下游各方的业务流程连接起来,对外部资源和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使面料辅料研发、加工制造及营销渠道发挥各自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外贸企业必须坚持发挥在研发设计和营销渠道上的优势,对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供应商的面料研发和生产制造优势进行整合,能够对最终客户的需求作出最快的反应,为客户增值。外贸企业在承接订单、代理设计、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品质检查、订舱配船、出口报关和货物运输的整个订单的处理过程中,扮演着跨流程整合者的角色,其依靠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使得各个流程之间能够实现最小的无效等待,提高了对客户的反应能力。供应链协同管理区别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和利丰公司虚拟供应链管理,它是外贸企业发展新的“全包采购”业务形态的基础,也是外贸企业与供应链各方共享资源优势和分享行业利润的必然发展趋势。 

  2、价值锁定——提升价值链上的位置是核心竞争力的驱动力 

  关于服装OEM企业转型升级,本文认为有三个路径:一是在原有OEM的基础上,与品牌商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设计理念、能力以及研发管理模式,同时努力自主研发设计产品,进而从OEM转型升级为ODM,最后达到OBM;二是直接打造自主品牌,即在经过OEM阶段的积累,在具备一定设计研发能力、较强的生产能力并建立了自己的分销渠道后,直接打造发展自有品牌;三是通过OEM阶段的积累,从产品设计和研发环节介入终端客户,逐步成为品牌商和零售商的采购代表,形成订单渠道商,即OCM,占据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渠道(订单渠道)两个环节。   

  在未来一段时期,外贸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在纺织品服装出口产业链中的位置。传统外贸企业只是服务于价值链中的全包采购,在研发设计上的投入以及海外营销渠道上的铺设,也是为了增强“全包采购”的优势,研发设计未能参与到客户的品牌企划环节,未能取得价值链上的相应位置,沦落为OEM的增值服务和附带功能,这就决定了外贸企业的竞争只能依赖低成本优势。鉴于外贸企业目前的现状,本文认为第三种转型升级的路径更适合,要在打造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上,向设计研发和营销渠道两端提升,将自主设计介入到客户的企划活动中去,承担客户年度部分款式设计,甚至是大部分或全部设计,形成客户的设计渠道商,逐渐置换淘汰OEM业务,既能稳定业务发展,保持资产保值增值,又能攫取行业较高利润,摆脱低层次的低成本竞争。要实现设计渠道商,外贸企业必须立足自主研发设计体系和自有营销渠道体系的构建。 

  3、专业化——一种核心竞争力 

  当前,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现阶段的中国服装外贸企业必须坚持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聚焦价值链上的某一个点或环节,做专、做精、做强。一方面,聚焦于纺织服装核心业务,不要一味寻求产业多元化,看到哪个产品赚钱就进入哪个行业。另一方面,要专注于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某类核心产品,定位选择针织、梭织、毛织三大业务板块中的一类产品。具体而言,外贸企业应该锁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结合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形成某一类核心产品,并渗透到该类产品的面辅料、加工制造、研发设计、品牌企划及销售渠道等环节,促进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和驱动力(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形成,提升和扩大差异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链——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在新经济环境中,成功的企业是那些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商业思维、认识到客户的核心需求、并以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来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为此要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链条。为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外贸企业必须改变产品导向型价值链为客户导向型价值链,将客户核心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在了解客户需求变化的第一手信息后,各业务单元加大投入研发产品,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新的价值链是直接围绕客户需求开展的,既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降低了成本,又缩短了信息收集时间和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速度和效益。 

  四、结束语

  当前的外贸形势异常严峻,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价值创造和价值锁定两方面切入。中国的服装外贸企业可以在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途径来培育自己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成本领先;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海外并购和合作,建立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柳卸林:核心竞争优势看多元化经营的利弊[J].中国软科学,1999(7). 

  [2]刘永胜、李艳红:试论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商业研究,2004(22). 

  [3]王媛媛:对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 

  [4]朱丹阳: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08(2). 

  [5]钟祖昌、谭秋海: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国际经贸探索,2007,23(1). 

  [6]Md.Rajib Hasan and Mohamma Abdul Alim.:Factor Af-fec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fficiency in Cross Border 0utsourcing:A case study of H&M and its 0utsourcing Opera-tions in Bangladesh[D].University of Gothenburg,2010. 

  [7]Fredendall,L.,D.:Bas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CRC Press,2000.

来源:录入    《当代经济》

]]>
<![CDATA[服装出口频遭“抢单”]]>

 

2014-2-17

 

    随着美国、欧盟市场的持续回暖,国内服装企业的出口纷纷加大,出口服装企业似乎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不过多家出口企业昨日反映,由于人力成本等高涨,出口利润逆势下滑,中国服装出口面临着土耳其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严峻挑战。

    出口被“抢单”

    今年,服装出口出现回暖迹象,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4年1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86.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一成六,并预计2014年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同比增速可达到一成左右。

    不过,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出口数据虽然回暖,但服装企业出口利润却逆势下滑。

    “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会有10%左右的增幅。”昨日,重庆女装品牌“仙姿柔”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订单量上去了,但出口利润却并没有原来高,“过去代工利润至少可以达到加工费的15%,但现在已缩减至不足10%.”

    渝中区个协渝派服饰协会会长瞿伦川向商报记者表示,前年协会中有二三十家企业做外单,但去年已缩减至七八家,外单利润下滑便是重要原因。

    昨日,商报记者联系上做外单的福建石狮市索玛地道服装厂,该厂办公室经理王育振也向商报记者证实,如今外单的利润基本保持在10%以内,否则一提高价格便会遭遇“抢单”。

    遭遇强劲对手

    而福建石狮市索玛地道服装厂王育振所说的“抢单”,指的便是国外订单向土耳其、东南亚国家等的转移。

    与中国的微增长相比,服装出口业另一劲敌却呈现一丝起色。据伊斯坦布尔纺织服装协会(ITKIB)发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土耳其向20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价值173亿美元的服装,比2012年,163亿美元的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了8.3%.其中仅去年袜子出口额就达到14亿双,总值高达11亿美元,相比2012年的12亿双增长了10.5%.

    昨日,“名流风采”品牌负责人唐强也介绍,最开始自己会接欧美订单,但是随着土耳其等国家压低价格,后来便开始转向接俄罗斯、香港等地订单。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近两年来,一些国际订单逐渐向土耳其、东南亚等转移。如阿迪达斯和耐克陆续关闭了部分在中国的生产工厂,将产能转往越南、缅甸等地,甚至国内企业也开始转移,如凡客从2010年下半年起就已将部分服装产能转移至孟加拉国。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陈国强介绍,以土耳其服装出口欧盟为例,便有税收优惠、原料人力等成本低廉、产业链条日渐成熟等优势。如土耳其离欧洲近,运费低,还可以享受欧盟国家非常优惠的税收待遇,乃至免税待遇,而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联合成控股公司,可以从纤维生产直到制成最终产品,形成非常强大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产品价格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在欧盟市场,便已成为中国服装出口的强劲对手。

    卓创资讯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孙立武也表示,目前人力成本和税收优惠已成为这些国家和中国竞争的最大优势,国内服装企业员工至少是泰国、越南等国的2~3倍。

    建议

    服企要加大

    自主设计能力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介绍,“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此外,国内企业目前还面临着代工普遍、自主品牌不够的等问题。以重庆为例,我市目前有20余家出口服装企业,但其出口产品几乎全部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

    “影响服装成本以及竞争力的,除了人力成本外,还要考虑供应链、生产时间、款式等。”陈国强表示,越是低端的产品,受人工成本波动的影响越大,因而服装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服装品牌研发、设计、生产水平,从OEM(代工生产)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转变,从而提升利润空间。

 

来源:    《重庆商报》

]]>
<![CDATA[面料业“合纵连横”的力量]]>

 

2014-1-23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产品创新变得更加重要,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效率和效益,一直是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积极探索的命题。2010年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积极倡导成立了“纺织面料开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从2010年至今短短的4年间,已经成功运作了“天竹纤维产品开发创新联盟”、“新型生物质弹力短纤维——舒弹丝TM产品开发创新联盟”、“新型色纺纱梭织面料开发创新联盟”、“中国绿色无染纺织技术创新联盟”和“抗菌纤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5个产业链集成创新联盟。联盟以上游纤维企业为龙头,以面料生产企业产品开发创新实践为主体,让技术转化为产品,以市场创新展示、品牌对接为手段,实现技术价值的市场化,极大提高了联盟企业共同分享技术价值信息带来的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有效提高了联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联盟价值:力争成为面料中坚

  实现中国由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转变,必须依靠行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随着全球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品牌间的竞争已由过去个体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单纯的“产品竞争”变为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系统的“集成创新竞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形成以创意、研发、设计、管理、营销、物流、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集成创新势在必行。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愈加变幻莫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较好的灵活性难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对于缺乏原始性技术创新与重大发明专利技术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集成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集成创新有可能成为技术跨越的突破口,集成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生产要素,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集成创新以提高企业持续的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形成创新过程与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与协同,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明显减弱、国内市场需求低于预期、综合要素成本上涨较快、国内外棉花差价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呈现增速持续放缓的总体走势。面对当前形势,企业采取了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内强化内部管理,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对外扩大产品销售网络,积极调整内外销比例,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产业链集成创新联盟,有针对性的为下游企业提供所需的新产品。成功的产业联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增强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将促进行业创新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成为行业国际话语权提升的中坚力量。

  模式探讨:如何凸显联盟力量

  借助外力实现快速成长

  产业联盟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是实现产业链集成创新的有效载体”,是指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间结成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联盟的范围进一步外延,其成员可以是某一行业内的企业或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也可以是产、学、研的联合。在当前我国纺织行业中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较低、研发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下,技术的快速进步更增加了企业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因此参与或创建产业联盟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一种捷径。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立,使成立企业间、产学研间的立体产业联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联盟的技术创新方向应与国家战略利益相结合,并能引领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对国家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全面支撑,并以此争取政府在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上给予政策、资源、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水平和垂直两种联盟形式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通过联盟的形式来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以此推动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联盟运作方式基本采用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共同研发创新产品和“水平联结”整合资源共同营销扩大市场。其中,垂直整合联盟的运作策略是联合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整合其技术能力,共同开发富有创意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而水平联结联盟则是集结同具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实力的厂商,依其品牌及销路特色,创造迎合不同市场区间的细分化产品。

  目前,国外很多知名公司,特别是纤维领域的一些企业如兰精、英威达、晓星等已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并成功建立了高认知度的品牌。国内一些企业要获得这样的成功,还须依靠不断的积累和维护,通过与联盟内其他企业的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包括技术、渠道等资源)加强终端销售渠道建设,从而最终达到产品日益成熟、品牌逐步成长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具体实践:服务留下坚实足迹

  天竹纤维产品开发创新联盟

  联盟成员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河北吉藁化纤公司

  “天竹纤维产品协作开发体系”通过开展纤维特性和流行趋势匹配度的研究,制定产品开发方案,联合国内有实力的纺纱、织造、染整及中高端品牌服装企业,开发丰富的面料风格系列,并通过成衣设计呈现,强有力地推动“天竹”纤维的市场推广。

  实践过程

  在开发过程中,共有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吴江德伊时装面料有限公司、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鼎天纺织品有限公司等5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参与,开发了超过150余种“天竹”纤维面料,产品涵盖棉、毛、丝、麻、化纤机织面料及针织面料等纺织的各个领域,超过12家品牌服装设计师使用了“天竹”面料进行成衣设计,“天竹”纤维推广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新型生物质弹力短纤维——舒弹丝TM”产品开发

  联盟成员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生物质弹力短纤维——舒弹丝TM”产品开发合作体系联合优秀面料开发基地企业,共同开发舒弹丝TM纤维面料,旨在促进产品开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互利双赢,加快推进新型生物质弹力短纤维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弹性、运动自如的穿着体验享受。

  实践过程

  此次共有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州金科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和山东天翔毛纺织有限公司等20余家纺织上下游企业参与面料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重点解决了纺纱、织造和染整等技术问题30余项,在两个月内,开发了涵盖棉、毛、丝、麻、牛仔、灯芯绒和针织

  等7大系列百余个品种,并由专业服装设计工作室进行了成衣设计。

  在2011年10月上海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面料及服装的舒适弹性、柔韧性、抗皱性和弹性回复性,给服装设计师、面料采购商和专业技术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迅速形成了舒弹丝TM纤维市场推广能力。

  “新型色纺纱梭织面料”开发

  联盟成员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色纺纱是整个时尚产业链上游的一个中间产品,其独特的产品特征只有依赖织造、成衣甚至品牌零售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集成创新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时尚表现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联盟成员承担色纺纱在梭织面料领域的开发应用工作,助推色纺纱成就由内而外的时尚。

  实践过程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充分借助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和各个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丰富的技术资源优势,以生活方式和经济环境的分析为背景,以华孚色纺纱色彩创意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结合终端成衣市场流行趋势需求,与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和张家

  港市金陵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分析产品开发方向,制定产品开发方案,共开发设计了176块面料,涉及平纹、色织条格、提花类和斜纹类等四大类品种,并精选30块面料进行了成衣设计展示。色纺纱在梭织面料领域的开发应用是产品开发协作体系的又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

  “中国绿色无染纺织创新联盟

  联盟成员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天诺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恒田企业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

  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强“纤维原液着色”等绿色环保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发起成立“原液着色纺织技术创新联盟”。

  实践过程

  首先,开展原液着色纺织产品终端应用领域市场调研,从经济发展轨迹影响消费方式出发,结合流行趋势预测和原液着色纺织技术特点,与下游重点产品开发企业、合作伙伴及服装终端品牌开展充分沟通和交流,准确定位产品开发方向和产品应用领域。

  根据原液着色纤维特点,纱线特点,结合前期产品试开发的成本核算,确定产品设计最优方案,从而进一步确定纱线的混配纤维、面料的色彩、配色、风格、纹样及价格定位等产品开发内容,制订具体产品开发方案。

  根据产品开发方案,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中按照企业技术装备特色和客户市场需求,选择15家合作企业参与产品开发,有针对性地完善和细化本企业产品开发计划,开发品类包括针织、机织大提花、毛纺(半精纺)、色织衬衣和休闲面料等5大品类,61个品种。

  面料开发成功完成后,制定了“原液

  着色系列产品推广手册”,组织“联盟”企业参加上海国际面料及辅料博览会的集中展示工作,通过成衣设计为服装设计师和采购商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形成原液着色产品的系列化表现力。并将利用自身推广平台优势,组织联盟企业集中参加“中国服装品牌创业园的服装与面料上下游对接活动”,使产品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实现产品创新的市场转化。

  由于原液着色纤维是在纤维纺丝过程中,通过在线添加色母粒进行纤维着色,生产过程无污染,实现了清洁生产,使用原液着色纤维直接生产出成品面料,减少了印染环节,减少了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了大量的能源使用,保护了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面料色牢度(包括耐洗、耐摩擦色牢度等)好。初步测算,生产素色面料平均可节约成本5%左右,运动彩条面料约可节约成本19%左右。这样的产品无论对于社会环境、生产企业、使用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十分有益的。

  原液着色联盟企业说

  各项牢度均达标联合推广更见效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

  原液着色纤维及纱线以“绿色环保、高性价比和品种时尚化、差异化”为主要特点,旭荣以此为标准,在了解市场流行趋势后,确定了新产品开发方向,并开展技术创新,将原液着色纱线用于开发运动休闲针织面料。其中,橘红色和水灰色交织的条纹,融合清新时尚风格,打造年轻活力的休闲风;黑、白、棕三色为主的交织条纹,融合优雅时尚风格,打造随意舒适的休闲风。这些面料的织造与整理加工过程非常顺利,无须后道染色,颜色鲜艳,各项牢度均能达到标准,并且节能环保,降低了成本,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建议:联盟将所开发的面料汇总推广,有利于技术的交流及面料的迅速市场化。一个企业的市场覆盖能力有限,希望联盟企业可以利用旭荣全球化推广平台,实现研发面料共享,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类面料可多纤维混纺,因此各品类面料需要一套详细的色卡,供客户挑选使用。

  喷水织造实现更低成本

  杭州宏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定章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产品开发方案,引导企业产品开发,建立高效沟通平台,使企业顺利试样生产。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企业将单纱经特殊工艺处理,突破了喷水织机不能织造短纤纱的禁锢,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建议:联盟企业应该坚持两点:一是创新性,继续开发绿色环保、高性价比的时尚纤维产品;二是延伸性,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弹力色纺纤维,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

  丰富纤维色彩提高快速反应

  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忠

  联盟企业开发了多领域的系列化产品,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市场定位,形成了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优势,体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科技含量。控制了能源合理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原液着色技术提高了染料利用率和订单色彩的准确性,满足了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社会绿色低碳消费理念。

  建议:希望未来联盟能争取到最大的资源,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尝试组建自有品牌。另外,需要建立动态色彩应用体系,每年根据需求和流行色,不断补充和调整30个基本色,以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要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交货期为一周。

 

来源:    中国纺织网

]]>
<![CDATA[中俄裘皮贸易待破局]]>

 

2014-1-20

 

   中俄两国都是国际毛皮行业的消费大国,俄罗斯一直也是中国皮草原料及制成品的重要出口地。

  “据俄罗斯裘皮协会的调查显示,2013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裘皮总值达20亿美元,占到俄罗斯皮草进口总值的65%。”俄罗斯裘皮协会主席C.Ctojiqob说道。

  但在国际毛皮协会亚洲区荣誉主席邓晓兰看来,中俄目前的裘皮贸易虽然呈良好局面,但双方之间的贸易形式仍有待破局。

  1月15日,首届中俄裘皮交易论坛举行。会议以“现状·出路”为主题,力求在增速放缓、同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中俄双边裘皮贸易的发展指明出路。

  暖冬气候带来市场“寒流”

  作为中国毛皮产品的重要出口国,俄罗斯2014年的市场情况表现较为“消沉”。

  “作为裘皮销售重要季节,本季秋冬时节,俄罗斯的裘皮销售情况并不如往年乐观。俄罗斯整个裘皮生产行业截止到2014年1月份,产量下降了30%。”C.Ctojiqob表示,导致俄罗斯裘皮生产及销售的下滑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气候变暖。

  “俄罗斯2014年气候异常变暖,从2013年11月~12月,俄罗斯出现了暖冬的天气。这种天气情况,在俄罗斯已经有100多年没有出现了。”C.Ctojiqob说道。

  此外,导致俄罗斯裘皮生产下降的还有裘皮原料及裘皮制品价格的下滑,以及市场饱和等因素。

  俄罗斯的裘皮销售情况并不如往年乐观。俄罗斯整个裘皮生产行业截止到2014年1月份,产量下降了3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气候变暖。

  在华斯公司总裁贺素成看来,导致中俄裘皮市场出现饱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是从貂养殖、加工的产业链初期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贺素成表示,从2013年开始,很多之前做加工的人都转行做养殖场,因为他们发现养殖貂的利润很高。但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一点,在零售市场,裘皮产品是不是卖得好。”贺素成表示,许多养殖户对市场的盲目乐观,导致了貂的产量过大,市场供给过剩。

  与此同时,中俄裘皮市场在2013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件。

  据莫斯科格林伍德贸易区负责人李峰表示,前不久,在俄罗斯华人皮草经销商比较集中的一个商贸区,华商经营店铺经常遭到俄罗斯官方查封。而早在2009年,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之时,就出现过大量华商皮草货品被查封扣押的情况。

  虽然在遭处罚的华人商户中,确实有经营不合法的现象存在,但俄罗斯官方的恶意查封,以及俄皮草市场从2013年至今的不振业绩,让部分华人裘皮商决定“打道回府”。在这些华商看来,这可能是金融危机的二次探底。

  但在李峰调查来看,事实并非都是如此。

  “随着俄罗斯居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而选择去大型商场和连锁店购买裘皮服饰,而不再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裘皮市场。”李峰说道。

  在俄罗斯裘皮制品设计研究所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负责人E.Echha看来,这与俄罗斯市场2014年频出的裘皮质量事件不无相关。

  “我们实验室在对俄罗斯近三年裘皮进口产品取样分析后发现,当前市场的裘皮质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E.Echha表示,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导致了俄罗斯近年来消费者投诉事件的频发。

  在频频出现的质量事件中,大部分产品则是因为材质造假、色牢度不够、缝制强度不够及在肩、手肘等部位出现服装撕裂等问题。

  对于俄罗斯市场进口裘皮制品质量频发的原因,E.Echha表示,其中虽然存在某些出口商造假的现象,但也与俄罗斯近年来裘皮市场的激烈竞争有关。“有些俄罗斯进口商不断压低卖方价格,从而导致卖方提供裘皮产品质量的下降。”

  因此,未来中国裘皮出口企业要立足俄罗斯市场,就必须从产品质量上严格把控。

  好产品是“通行证”

  虽然2013年底至2014年初的这段时间,因为俄罗斯暖冬及政治方面的一些因素,俄罗斯裘皮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北美裘皮协会高级营销副总裁戴安萍在市场调研后发现,只要裘皮产品的质量得到保障,且价格合理,其每年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还是非常好的。

  而在戴安萍所提供的最新的《全球裘皮销售市场报告》中也显示,中国和俄罗斯双方仍是彼此贸易的最大市场。

  随着俄罗斯居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而选择去大型商场和连锁店购买裘皮服饰,而不再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裘皮市场。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毛皮服装制造业消耗了800万张毛皮,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50%。随着近年日本、韩国等地区市场的壮大,俄罗斯联邦所占的份额逐渐缩小至32%,但其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在进口方面,俄罗斯也分别在中国水貂皮和狐皮的直接进口榜中位居前列。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只要提供高质量的裘皮产品,其未来在俄罗斯市场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除了俄罗斯市场,北美及其他欧洲市场,也对高品质的裘皮产品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与前年相比,2013年皮草在北美市场的销售增量出现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在一些超级市场,还有就是一些专卖店当中,皮草服饰及装饰品的销售都呈现水涨船高的发展趋势。”戴安萍说道。

  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知名设计师开始大量使用裘皮材质进行设计。

  根据相关机构对2013秋冬四大时装周走秀进行的统计,皮草已经成为主流设计师们的大爱,有70%的秀场都采纳了皮草元素。在纽约和伦敦时装周上,2/3的走秀都带有皮草元素;在巴黎时装周上,有80%的设计师采用了皮草元素;而米兰时装周上,这个比例则高达86%。其中,芬迪的41个秀场款式都有皮草元素。

  “要把皮草做得更受人欢迎,企业就要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了解市场信息。而且,品牌必须在产品上追求创意。”戴安萍说道。

  要做好裘皮产品得有设计创意,企业该从何处入手?

  时尚度要靠年轻设计力量

  “现在,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皮草时,越来越追求风格。”曾获得过俄罗斯国家奖的服装设计师H.Kpythkoba认为,皮草企业要做出品牌,首先要做出自己的风格。

  但H.Kpythkoba发现,随着裘皮的大规模生产,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全世界的裘皮消费者都穿着几乎相同款式的服装。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在于,许多裘皮生产企业为了节约设计成本,选择抄袭其他品牌设计的款式。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大量皮草加工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多为裘皮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只负责加工环节而不负责设计,他们一般会按照固定的几个款式来生产服装,基本不会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

  而对于当前中国皮草行业的发展来讲,其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就在于设计人才的缺乏。

  对此,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庆辉认为,皮草行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花精力去培育一些有才华的、年轻的设计力量。“通过设计力量的培育,能够使整个皮草领域更加时尚、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张庆辉说道。

  戴安萍对此也表示认同,她表示,皮草的设计虽然要维护传统特色,但也要在裘皮的色彩、质地及剪裁上有所突破,这样,当下的好设计也能成为以后的“传统”。

  与此同时,戴安萍认为,未来皮草要时尚,还要依靠年轻设计力量。

  “我觉得,皮草听起来已经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素材,因此,如果行业在设计师的使用上能更加年轻化,而不是使用老龄的设计师来做,会使皮草更受世人欢迎。”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CDATA[201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风向标]]>

                                       2014-1-13

   产业集群 

  1 承接转移标准升级 

  2014年国内产业转移面临一次“大考”,国家有关部门将以政策符合性认定的方式对东中西产业转移进行摸底,并将细化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政策体系,提升产业转移水平和质量。

  如何继续保持纺织服装产业增长的持续动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如今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则成为这其中最热门的话题。最近,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和环境污染,工信部正在推进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工作,选定上海、河南、四川、甘肃四省(市)作为试点地区。

  要真正地实现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产业就必须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单一的做贴牌生产,向打造自主品牌转变,逐步打造自己的设计、品牌、创意等多种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各种要素制约的情况下,大企业跨区域的资源配置与优化是趋势,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源配置与优化就是2014年产业转移的重点。

  2 抱团发展已成主流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产业集群试点已达197个,共有纺织企业18.4万户,这197个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4400亿元,占全国纺织产业主营收入的44%,这是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近日召开的“2013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以劳动密集著称的纺织行业走向抱团取暖的发展模式。

  集群拥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促互动、专业信息在区域内迅速传播等多种优势,可以在研发、监测、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大大减少企业生产运行成本。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靠中小企业“单兵作战”难以抵挡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居高等多重考验。以骨干企业为纽带,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推动集群发挥彼此之间合作协同发展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优势、区域品牌的优势、区域管理的优势,更大发挥出集群经济的带动效应,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品牌差异化再造优势 

  2013年刚刚过去,对于纺织服装这个福建泉州最早迈过“千亿”门槛的产业集群来说,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整个行业的发展,必须跟上宏观经济的形势,跟上消费形态的变化。”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会长周少雄表示,闽派男装曾经因为具有产业规模的优势而成为区域品牌,但在消费形态越来越趋向个性化的新时代,相似的品牌定位、同质化的产品风格已经让闽派男装原有的优势变成“短板”,和其他区域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拉不开距离。在2014年,闽派男装将通过品牌差异化发展再造集群优势。

  在他看来,2014年纺织服装产业有几个转变的方向。“一是品牌定位区隔化,大家要研究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来重新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作出梳理和调整,树立起鲜明的品牌特色;二是追求性价比高,品牌产品不是价格越贵越好;三是终端渠道向服务体验型转变,具有品牌风格的体验馆将越来越多,从而实现与消费者的营销互动。”

  4 区域品牌作用凸显 

  集群区域品牌的水平反映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集群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014年区域品牌作用凸显,它的建设将结合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建设,形成我国整体纺织产业品牌战略部署。比如山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集体、证明商标工作促进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要求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宣传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作用,运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意见》指出,要深挖资源,科学规划,积极推进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保护工作;要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和桥梁作用,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整合产业链,逐步实现专业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要鼓励企业注册自有商标,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与企业自有商标的组合使用,形成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互促共进的品牌运作体系。

  5 千亿航母多方崛起 

  2014年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新一轮的战略调整阶段,产业集群在原有的“区域品牌”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效应,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区域经济由“生产导向型经济”转向“需求导向型经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比如江苏省涌现了一批“千亿产业基地”、“百亿产业集群”和“百亿企业”等业绩突出的纺织集群。

  苏州市吴江区、常熟市、江阴市被评为江苏省纺织服装的“千亿基地”,盛泽镇、虞山镇等14个镇被评为“百亿集群镇”,恒力、波司登、红豆等9个大型骨干企业被评为“百亿企业”。

  在第15届江苏省服装节上,这批“千亿产业基地”、“百亿产业集群”也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在2014年进入新一轮的战略调整阶段,产业集群开始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效应。

  6 集群发展拯救中小企业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然而,自2013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纺织工业水污染排放系列标准以来,纺织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一系列标准由《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4项标准构成。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控制污染,逐步将工厂搬迁到大型工业园区内,并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和排放。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独立建设达标设施的条件,集群发展可有效弥补中小企业的能力缺陷,如缺乏资金、人员、土地面积等问题。集中预处理设施可缓解企业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在产业洗牌中生存下来。

  产业集群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空间小、资金少,这种集中预处理的方式,特别适合产业集群或工业园区。如果2014年集中预处理方式被广泛推广,这对于中小型纺织企业达标排放是一种突破性举措。

  专业市场 

  1 “建牌梦”添彩“中国梦” 

  从做贴牌加工到发展自主原创的服装品牌,从做廉价劳动力转型发展品牌之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2014年,“打造中国自主高端服装品牌,早日成为世界品牌”是专业市场人共同的梦想,也是全纺织服装行业人的“中国梦”。可以说,众多的专业市场,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实现这一梦想的有效平台。

  2013年以广州白马市场为例,其白马服装市场客户俱乐部会聚了白马重点扶持的大批成长型品牌,会员总数量达到100多家,他们得到了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在营销活动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重点服务。而北京雅宝路天雅服装城则以电子商务见长,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yabao365作为一个专门为雅宝路商户量身定做的网站,通过俄语平台,展示公司形象、信息和产品,并配备专门的服务团队,帮助品牌推广产品。yabao365网站还不断加大网站自身的宣传力度,不仅参加莫斯科鞋展、莫斯科CPM服装展,还通过俄罗斯的一些二级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行宣传,为雅宝路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资源。

  2 专业市场电商化成趋势 

  2013年,受电子商务冲击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11月11日”,这个原本与市场并没有太大关系的日子,随着网购交易额的不断突破,逐渐成为实体市场的 “黑色星期五”。

  2013年“双11”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让每个服装实体市场都感受到了冲击。记者认为,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对抗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做到如何与电子商务有效衔接即可。有专家建议,近5年内,专业市场建设自己的网站非常有必要,不需要投资很大,小打小闹慢慢起来。专业市场可以定位为网商的采购基地和网商的拍摄基地。

  让人欣喜的是,2013年,全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主题论坛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服装品牌代表,及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行动起来。

  可见,专业市场电商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2014年专业市场的主题。

  3 “指数”时代全面开启 

  “中国·常熟男装指数编制方案”专家论证会于日前在北京召开。该方案通过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任组长的专家组的论证。这是继“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中国纺织材料价格指数”之后又一项专业领域的发布。

  专家组认为,2014年纺织服装行业正式迈入了“指数时代”,指数将对分析、预测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从宏观层面看,指数具有监测功能和预警功能。监测功能:通过指数,以具体的专业为观察点,及时反映纺织生产与贸易现状。预警功能:利用指数,对产业趋势进行预测判断,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在政策出台时间上把握好提前量,保证政策实施的及时性。从微观层面看,具有价格形成功能和经营决策功能。价格形成功能:基于指数系统的价格信息,为采购商和生产企业提供丰富的产品价格资料,从而在博弈中形成双方的“均衡价格”。经营决策功能:指数可为生产企业提供良好的成本控制信息,从而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4 开夜市集聚人气成时髦 

  开夜市,聚人气,这对普通商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到大型商场举办夜场购物时,人山人海,疯狂抢购的场面甚是壮观。但是,对于专业批发市场来说,2014年开夜市将是时髦。

  红棉国际时装城率先在广州流花服装商圈开展“红九行动”夜市模式。据悉,红棉夜市最先在1~4层和7层的商户推广,1000多个档口参与,目前8楼欧洲层开业后,将推广至1~9层,进入夏天后收市时间还将延长到晚上10点。批零结合是专业服装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开设夜市的做法符合这一大趋势。一方面,以前服装利润高的时候夜市销售额相比白天批发可能微不足道,许多商户怕辛苦或不屑一顾,但目前服装已进入微利时代,且进入快时尚时代,库存产品很难卖得动,许多采购商都采取小批量多批次采购,这势必让许多厂商积压库存,他们可以通过夜市销售尾货或存货;另一方面,在服装批发市场里挖到第一桶金并初具品牌效应的商户往往会逃离专业市场,进入百货商场渠道或另起门户,开设夜市,可给予他们零售空间。

  5 版权保护变仿造为智造 

  版权保护和创新不仅仅是单一的区域问题,而且是全国专业纺织品市场的共同问题。对于纺织业来说,新花样就是产品的生命力,就是商家赚钱的法宝,因此专业市场是纺织品花样版权保护的重地。

  纺织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历来就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更是难题中的难题。国内首个纺织品花样相似性认定标准——《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图案(花样)相似性认定标准(试行稿)》近日出台,并在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实施。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的出台突破了我国花样版权保护“瓶颈”,2014年国家版权保护局将在全国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扼制抄袭和扒版。同时,专业市场必须成为品牌的孵化器,扶持和支持品牌的发展,并与品牌共同繁荣,这才是专业市场长期发展的立足根本。2014年专业市场将通过推进花样保护的信息化和市场化,引领“仿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6 单一市场升级商务综合体 

  综观全国纺织商圈,地头取胜、品类领先、硬件领先……2014年市场单一优势的竞争将成为过去。现代市场既不是单纯以制造商为中心,也不是以经营者为中心,而是以为行业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中间经营户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市场为中心,它将为行业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提供更细分的市场服务。轻纺综合体理念的提出符合现代一体化专业市场发展的要求。有权威机构指出,一体化经营与一站式采购的模式可有效缩短时间成本,同时对不同商业价值的提升也会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

  纺织商务综合体涵盖国际国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产业创新服务、商业品牌服务、大型行业信息咨询、行业论坛、展会,还有配套服务提供,高尚购物生活体验,艺术化家居体验,高端文化产业,商务主题酒店配套,国际化智能商务服务提供等诸多内容。虽然采用集约化发展,但商业综合体的各项功能激活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因此商业综合体往往以地标来建设,被视为“城市名片”。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CDATA[【家纺2014行业展望】稳中渐进立体转型]]>

                                           2014-1-14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回落到七上八下的区间内运行,2013年中国家纺行业也已连续第以两位数速度平缓增长,昭示着这将成为常态。2013年家纺产品的销售额以及效益的增长远大于产量的增长,这表明我国家纺行业从量变到质变已经迈出了坚实一步。

  展望2014年,可以预期家纺市场形势将会相对平稳,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表明,对房产市场的调控思路将从抑制需求转向增加供给,这或许是家纺业最大的福音,甚至在未来十几年延续家纺业的黄金时期。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国内集群式城市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目标,经济类资深专家共同预测,截止到2030年,国内城镇人口将从6.3亿人增加到9.9亿人,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城市将从153座增加到226座,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城市将从14个增加到32个,城市化率将达到70%左右。如此稳定而可观的市场预期,为我国家纺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而关键就在于家纺企业能否把握这一历史机遇。

  2014年,中国家纺行业的关键词将是渠道变革、行业红利、百亿俱乐部、节能环保、忧患意识等。

  市场趋势

  渠道变革双线融合

  回顾2013年,尽管实际市场行情普遍好于业内预测,家纺的总体销量也有小幅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终端家纺市场的现场客流量却出现了明显下滑趋势,除了限购政策和房产等因素的影响,来自互联网、团购的拦截力量也不可小觑。见微而知着,这一趋势预示着终端传统渠道模式的变革已到了临界点。

  2014年的“双十一”狂欢节延续了惊世骇俗的表现,淘宝和天猫的销售额单日突破了350亿元,但对家纺业而言,有两点是尤其值得关注的:一,虽然行内诸多家纺企业都在大力布局电子商务,并于天猫上开设旗舰店,但在大家居类销量前十名中,尚无一家是家纺企业;二,红星美凯龙、宜家等公开挑战天猫,掀起了传统卖场与新兴渠道对抗的浪潮。冷静下来看,对抗毫无意义,融合才是王道。根据家纺产品的属性与细分市场进行预测,未来家纺产品的销售渠道将会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低端产品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大量直销,而对于中高端产品,更多的将是C2B和O2O模式的结合。简言之,就是企业借助互联网的支持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流互动,然后由线下对接,让消费者获得完美的体验和服务,使其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许多线下强势家纺品牌在线上表现不俗,迅速成为家纺电商前三名,证明了品牌的力量和双线融合的威力。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电商一次次创造着新的家纺奇迹,也为家纺品牌的渠道布局和整合带来更多的商机。

  行业态势

  战略联合深触市场

  2014年,中国国际家纺(春夏)博览会将于中国国际面料(春夏)博览会同期同地举办,将家纺与面料深度对接融合,这既是行业战略方面的联合,也是服务市场的创新举措。2013年5月,安溪县家居装饰业商会正式成立,商会与银行签订促进家居装饰行业金融服务战略协议。与此同时,商水县纺织服装商会成立,相关领导共同为商会成立揭牌。7月,安阳县针织纺织品商会正式挂牌成立,进一步整合资源,使当地纺织行业形成强强联合、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发展格局。以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地方商会相继成立,真正打响了行业协会改革的第一枪,这也将成为中国家纺行业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里程碑。其意义主要在于:一、这是区域集群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抱团发展,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战略联合体的雏形,未来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不断壮大这一战略联合体;二、这些商会大都在当地开始筹备成立“中国家纺产业发展基金”,旨在支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业内重大创新基础项目、产业政策及标准制定等公益性活动,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三、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联合体的形成将为下一步的协会改革以及由企业家主导协会的组织模式,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这不啻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家纺产业在行业生态系统意识上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行业协会、相关组织及家纺公司在未来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组合动力。

  企业走势

  深度布局盘整复苏

  有关专家认为,2014年国内家纺行业整体将呈现一定的复苏态势,复苏的程度取决于整体宏观经济的大背景。而三家家纺上市公司2014年3月份前后的大促销和5月份的秋冬订货会的结果,将是2014年家纺行业行情的重要催化剂。预计不少家纺公司2014年秋冬订货金额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罗莱家纺约90%的收入来自加盟商,在三大家纺上市公司中加盟商占比最大。2013年三季报显示,罗莱家纺前三季度存货同比下降2.72%,应收账款同比下降24.63%,显示公司去库存效果良好,资产状况也逐步修复。

  富安娜直营收入占比达35%,直营店需要大量铺货,公司2013年前三季度存货同比增1.2亿元至5.8亿元,公司表示主要为电商和直营店旺季备货,存货尚在合理范围内。

  另外,券商分析师指出,2013年房地产回暖,2014年将传导至家纺销售端,家纺行业经过近两年去库存调结构,下探空间已不大,2014年有望迎来拐点。

  此外,据家纺协会统计,行业施工项目、竣工项目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发展可期。

  具体表现为,罗莱220万件家用纺织品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上半年开始释放产能,并实现利润。富安娜南充家纺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已经竣工投产,至此公司龙华家纺生产基地二期、常熟家纺生产基地三期和四川南充家纺生产基地一期均完工投产。分析师指出,自有产能扩张将提升公司供应量速度并保障产品品质,待行业复苏来临,家纺公司将爆发产能和供应链优势。

  随着房产企业千亿俱乐部的扩容,在2014年,业内很可能会出现一家甚至数家年营销额达到百亿的企业,形成“百亿俱乐部”。2013年岁末,“你对图强毛巾上市怎么看?”成为行业新的流行语。随着“新三板”上市新途的开启,河北图强毛巾成为家纺行业第一个受益者,期望信心满满的董事长刘建强,能够带领图强毛巾找到一条在新资本市场上持续发展、快速盈利的康庄大道,也给家纺中小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开辟了新路。另外,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也为江浙一带家纺企业提供了政策优势与成长沃土,家纺企业应该顺势而为,成为改革红利的率先受益者。

  技术装备

  科技化与功能性并行

  业内专家预测,2014年“环保”会成为家纺市场主流趋势,这与整体行业大环境有关。消费需求决定市场发展,未来家纺将与绿色环保密切相关,健康舒适的纯棉床品,低碳环保的天然纤维,经久不衰的绣花工艺,跟现代人的环保理念非常契合。特别是儿童家纺,对环保要求更高。随着居家观念的不断提升,消费者不再把风格看得那么重,而是更强调家纺本身的功能化、人性化。床品套件不在于数量多少,更在于家纺产品的功能性与高品质。

  家纺的本质精髓是要“以人为本”,一切家纺都要从人性化出发。另一个功能性寝具的代表就是软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睡眠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而诞生了软床这种新型床铺。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动感组合床,它在强调舒适睡眠的基础上,又最大限度地帮助人体解除脊椎及其它部位的疲劳,合二为一的人性化设计彰显了现代睡眠文化精神,为消费者的身体和心灵带来舒适与健康。

  产品方向

  硬软结合跨界渗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软装饰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家纺市场空间也逐步增大,家用纺织品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过去只注重硬装潢要求发展到软装饰的追求。

  经济的繁荣促使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整体家纺正逐步向品牌化、时装化、高档化趋势发展。据分析,国内已经进入窗帘布艺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良性、健康的品牌化时期。

  消费者对窗帘布艺质的要求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家饰用品应用领域和装饰文化上也存在差距。有差距就意味着存在市场发展的空间。据资料显示,每年约有50万对新人结婚,以每对新人在家饰用品上平均消费2000元计算,则每年仅这一项就有10亿元的市场容量。加上近年来国内家居市场发展迅速,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促使了整体家饰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使涉外饭店、车、船所用卧具、装饰的需求有了新的增长。另外,随着中国经济一体化,窗帘布艺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整体家饰业面临着当前良好发展机遇。

  因此,专家普遍认为,家纺业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窗帘与布艺业将成为纺织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展望2014年,行业将在稳中渐进,并展开立体转型,更期待在2014年度,行业涌现出更多的家纺风云人物,创造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面对2014年,必须指出的是宏观政策传递出两个强烈信号:一是“稳”,即首先保证产业经济安全,守住底线;二是“进”,不再强调GDP高速度,而是要在化解产能过剩、治理污染、创新驱动方面有所突破。

  目前看来,影响家纺产业的三个基本面还没有改变:一是化解产能短期内成效很难立竿见影;二是家纺市场持续低迷,供求失衡短期难改;三是成本要素居高不下,企业资金链困难。因此,家纺企业也要有长期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思想战略准备。

  面对行业土壤与产业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家纺企业需要做好如下对策:一是要转变靠数量、规模增长的观念和发展方式,化解产能过剩;二是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做好结构调整,将主业做强做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品牌、区位优势,注重差异化,培育特色产品,提升产品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管理、改革创新;四是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从生产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建立和发展与上下游用户合作的战略意识,实现互利共赢;五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家纺市场体系,创新与发展家纺产品的期货与现货市场,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家纺价格指数,增强国际定价权;六是进一步提升开放程度,提升国际化、信息化水平。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CDATA[201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风向标]]>

                                            2014-1-13

   产业集群 

  1 承接转移标准升级 

  2014年国内产业转移面临一次“大考”,国家有关部门将以政策符合性认定的方式对东中西产业转移进行摸底,并将细化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政策体系,提升产业转移水平和质量。

  如何继续保持纺织服装产业增长的持续动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如今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则成为这其中最热门的话题。最近,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和环境污染,工信部正在推进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工作,选定上海、河南、四川、甘肃四省(市)作为试点地区。

  要真正地实现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产业就必须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单一的做贴牌生产,向打造自主品牌转变,逐步打造自己的设计、品牌、创意等多种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各种要素制约的情况下,大企业跨区域的资源配置与优化是趋势,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源配置与优化就是2014年产业转移的重点。

  2 抱团发展已成主流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产业集群试点已达197个,共有纺织企业18.4万户,这197个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4400亿元,占全国纺织产业主营收入的44%,这是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近日召开的“2013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以劳动密集著称的纺织行业走向抱团取暖的发展模式。

  集群拥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促互动、专业信息在区域内迅速传播等多种优势,可以在研发、监测、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大大减少企业生产运行成本。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靠中小企业“单兵作战”难以抵挡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居高等多重考验。以骨干企业为纽带,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推动集群发挥彼此之间合作协同发展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优势、区域品牌的优势、区域管理的优势,更大发挥出集群经济的带动效应,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品牌差异化再造优势 

  2013年刚刚过去,对于纺织服装这个福建泉州最早迈过“千亿”门槛的产业集群来说,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整个行业的发展,必须跟上宏观经济的形势,跟上消费形态的变化。”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会长周少雄表示,闽派男装曾经因为具有产业规模的优势而成为区域品牌,但在消费形态越来越趋向个性化的新时代,相似的品牌定位、同质化的产品风格已经让闽派男装原有的优势变成“短板”,和其他区域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拉不开距离。在2014年,闽派男装将通过品牌差异化发展再造集群优势。

  在他看来,2014年纺织服装产业有几个转变的方向。“一是品牌定位区隔化,大家要研究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来重新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作出梳理和调整,树立起鲜明的品牌特色;二是追求性价比高,品牌产品不是价格越贵越好;三是终端渠道向服务体验型转变,具有品牌风格的体验馆将越来越多,从而实现与消费者的营销互动。”

  4 区域品牌作用凸显 

  集群区域品牌的水平反映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集群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014年区域品牌作用凸显,它的建设将结合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建设,形成我国整体纺织产业品牌战略部署。比如山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集体、证明商标工作促进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要求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宣传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作用,运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意见》指出,要深挖资源,科学规划,积极推进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保护工作;要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和桥梁作用,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整合产业链,逐步实现专业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要鼓励企业注册自有商标,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与企业自有商标的组合使用,形成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互促共进的品牌运作体系。

  5 千亿航母多方崛起 

  2014年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新一轮的战略调整阶段,产业集群在原有的“区域品牌”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效应,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区域经济由“生产导向型经济”转向“需求导向型经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比如江苏省涌现了一批“千亿产业基地”、“百亿产业集群”和“百亿企业”等业绩突出的纺织集群。

  苏州市吴江区、常熟市、江阴市被评为江苏省纺织服装的“千亿基地”,盛泽镇、虞山镇等14个镇被评为“百亿集群镇”,恒力、波司登、红豆等9个大型骨干企业被评为“百亿企业”。

  在第15届江苏省服装节上,这批“千亿产业基地”、“百亿产业集群”也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在2014年进入新一轮的战略调整阶段,产业集群开始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效应。

  6 集群发展拯救中小企业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然而,自2013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纺织工业水污染排放系列标准以来,纺织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一系列标准由《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4项标准构成。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控制污染,逐步将工厂搬迁到大型工业园区内,并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和排放。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独立建设达标设施的条件,集群发展可有效弥补中小企业的能力缺陷,如缺乏资金、人员、土地面积等问题。集中预处理设施可缓解企业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在产业洗牌中生存下来。

  产业集群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空间小、资金少,这种集中预处理的方式,特别适合产业集群或工业园区。如果2014年集中预处理方式被广泛推广,这对于中小型纺织企业达标排放是一种突破性举措。

  专业市场 

  1 “建牌梦”添彩“中国梦” 

  从做贴牌加工到发展自主原创的服装品牌,从做廉价劳动力转型发展品牌之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2014年,“打造中国自主高端服装品牌,早日成为世界品牌”是专业市场人共同的梦想,也是全纺织服装行业人的“中国梦”。可以说,众多的专业市场,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实现这一梦想的有效平台。

  2013年以广州白马市场为例,其白马服装市场客户俱乐部会聚了白马重点扶持的大批成长型品牌,会员总数量达到100多家,他们得到了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在营销活动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重点服务。而北京雅宝路天雅服装城则以电子商务见长,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yabao365作为一个专门为雅宝路商户量身定做的网站,通过俄语平台,展示公司形象、信息和产品,并配备专门的服务团队,帮助品牌推广产品。yabao365网站还不断加大网站自身的宣传力度,不仅参加莫斯科鞋展、莫斯科CPM服装展,还通过俄罗斯的一些二级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行宣传,为雅宝路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资源。

  2 专业市场电商化成趋势 

  2013年,受电子商务冲击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11月11日”,这个原本与市场并没有太大关系的日子,随着网购交易额的不断突破,逐渐成为实体市场的 “黑色星期五”。

  2013年“双11”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让每个服装实体市场都感受到了冲击。记者认为,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对抗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做到如何与电子商务有效衔接即可。有专家建议,近5年内,专业市场建设自己的网站非常有必要,不需要投资很大,小打小闹慢慢起来。专业市场可以定位为网商的采购基地和网商的拍摄基地。

  让人欣喜的是,2013年,全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主题论坛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服装品牌代表,及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行动起来。

  可见,专业市场电商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2014年专业市场的主题。

  3 “指数”时代全面开启 

  “中国·常熟男装指数编制方案”专家论证会于日前在北京召开。该方案通过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任组长的专家组的论证。这是继“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中国纺织材料价格指数”之后又一项专业领域的发布。

  专家组认为,2014年纺织服装行业正式迈入了“指数时代”,指数将对分析、预测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从宏观层面看,指数具有监测功能和预警功能。监测功能:通过指数,以具体的专业为观察点,及时反映纺织生产与贸易现状。预警功能:利用指数,对产业趋势进行预测判断,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在政策出台时间上把握好提前量,保证政策实施的及时性。从微观层面看,具有价格形成功能和经营决策功能。价格形成功能:基于指数系统的价格信息,为采购商和生产企业提供丰富的产品价格资料,从而在博弈中形成双方的“均衡价格”。经营决策功能:指数可为生产企业提供良好的成本控制信息,从而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4 开夜市集聚人气成时髦 

  开夜市,聚人气,这对普通商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到大型商场举办夜场购物时,人山人海,疯狂抢购的场面甚是壮观。但是,对于专业批发市场来说,2014年开夜市将是时髦。

  红棉国际时装城率先在广州流花服装商圈开展“红九行动”夜市模式。据悉,红棉夜市最先在1~4层和7层的商户推广,1000多个档口参与,目前8楼欧洲层开业后,将推广至1~9层,进入夏天后收市时间还将延长到晚上10点。批零结合是专业服装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开设夜市的做法符合这一大趋势。一方面,以前服装利润高的时候夜市销售额相比白天批发可能微不足道,许多商户怕辛苦或不屑一顾,但目前服装已进入微利时代,且进入快时尚时代,库存产品很难卖得动,许多采购商都采取小批量多批次采购,这势必让许多厂商积压库存,他们可以通过夜市销售尾货或存货;另一方面,在服装批发市场里挖到第一桶金并初具品牌效应的商户往往会逃离专业市场,进入百货商场渠道或另起门户,开设夜市,可给予他们零售空间。

  5 版权保护变仿造为智造 

  版权保护和创新不仅仅是单一的区域问题,而且是全国专业纺织品市场的共同问题。对于纺织业来说,新花样就是产品的生命力,就是商家赚钱的法宝,因此专业市场是纺织品花样版权保护的重地。

  纺织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历来就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更是难题中的难题。国内首个纺织品花样相似性认定标准——《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图案(花样)相似性认定标准(试行稿)》近日出台,并在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实施。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的出台突破了我国花样版权保护“瓶颈”,2014年国家版权保护局将在全国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扼制抄袭和扒版。同时,专业市场必须成为品牌的孵化器,扶持和支持品牌的发展,并与品牌共同繁荣,这才是专业市场长期发展的立足根本。2014年专业市场将通过推进花样保护的信息化和市场化,引领“仿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6 单一市场升级商务综合体 

  综观全国纺织商圈,地头取胜、品类领先、硬件领先……2014年市场单一优势的竞争将成为过去。现代市场既不是单纯以制造商为中心,也不是以经营者为中心,而是以为行业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中间经营户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市场为中心,它将为行业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提供更细分的市场服务。轻纺综合体理念的提出符合现代一体化专业市场发展的要求。有权威机构指出,一体化经营与一站式采购的模式可有效缩短时间成本,同时对不同商业价值的提升也会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

  纺织商务综合体涵盖国际国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产业创新服务、商业品牌服务、大型行业信息咨询、行业论坛、展会,还有配套服务提供,高尚购物生活体验,艺术化家居体验,高端文化产业,商务主题酒店配套,国际化智能商务服务提供等诸多内容。虽然采用集约化发展,但商业综合体的各项功能激活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因此商业综合体往往以地标来建设,被视为“城市名片”。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CDATA[中国纺织企业:2014,我们去哪儿?]]>

                                            2014-1-10

   2013年末,一则中国浙江棉纺企业前往美国建厂的新闻引起了整个纺织行业的热议。

  热议的原因无非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中国才应该是全球纺织产业中心,即便提及纺织产业转移也是往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走,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国这样高成本,且需要高投入的发达国家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地?另外,“美国棉花”都到中国来开发市场了,为什么中国棉纺企业还要对外投资,而且是去那里建立生产工厂?对此企业表示有三点原因:一是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棉价;二是土地、劳动力、能源要素成本上升;三是避开国际上对我国纺织产业设置的贸易壁垒,推动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

  无独有偶,江苏赛成集团在德国建立的“欧洲纺织中心”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营将于近日正式营业。企业表示,该中心主要以销售展示为目的,以德国为根据地,辐射整个欧洲。由此可见,不少中国企业已经盯上了欧美这片广阔的土地,他们不仅要让品牌进入欧美市场,还要让企业自身也走进去,与欧美市场及顾客近距离接触。

  我们曾在2013年的国际贸易版多次探讨欧美纺织产业回归问题。看似欧美纺织业的回归会对中国纺织产业造成负面影响,但其实这一趋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只有欧美市场大环境注重纺织产业的发展,并对此有需求,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在海外闯出一片天地。

  梳理欧美纺织产业中心,就是为更多有此想法的国内企业提供一个线索。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建立生产工厂还是设立营销中心,或者建设物流周转中心,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以及自身情况,作出慎重的决定,毕竟走出去容易,走得长久、走得稳健难。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棉纺

  概况

  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棉花资源丰富。南卡罗来纳州位于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海岸,首府是哥伦比亚城。制造业几乎是这个州的生命力所在,包含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电机、化学及食品等多种工业。其中纺织工业占绝对优势,斯帕坦堡、格林维尔、安德森都是棉纺织工业都市,哥伦比亚可以称为是棉花和其他农产品的集散地。南卡罗来纳州聚集了全美最大的纺织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聚地。在过去的几年里,南卡罗来纳州失业率不断提高,其中一半是与纺织业相关的工作。

  推荐理由

  棉价的巨大悬差,是浙江科尔集团选择在美国建厂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企业在走出去时愿意选择越南、印尼等临近的东南亚地区,对于前往美国这样的高成本国家十分不解。仔细算来,虽然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为国内的4倍,但对棉纺企业来说,原材料节省的成本远大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此外,人民币升值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而直接去海外投资却恰恰扭转了这一不利因素。因此具体走向哪个国家还需要看企业主要的销售市场。美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成熟、规范,相比较一些不成熟以及政局不稳定的国家,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最小。

  南卡罗来纳州本身具有纺织工业基础,另外该地区工人工资水平位于整个美国工人工资水平下游。美国对于纺织品的贸易壁垒十分明显,直接在美国建立工厂可以合理规避这一问题。

  风险提示

  2014年美国工人工资或将提高,这将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赴美投资是否更利于企业发展,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仔细核算。

  德国—石荷州物流

  概况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简称石荷州)是德国最北面的一个州,紧邻欧洲第二大海港汉堡,靠近东欧市场和俄罗斯,是进入西欧、北欧、东欧市场的重要枢纽。由于其卓越的地理优势,石荷州现在是欧洲最具吸引力的经济区之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此成立物流中心或生产基地。目前,德国90%的外贸企业集中在石荷州,这里更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门户,80%的中国企业都选择在该地区落户。新明斯特市在石荷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商业贸易繁荣,不仅有发达的纺织、金属加工和精密仪器工业,还有全欧洲最著名的发动机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和食品加工机械生产企业。

  推荐理由

  尽管德国纺织制造业早已严重萎缩,但从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来看,德国仍位于全球领先地位,家纺产品进口比例高达74%左右。在消费品领域,纺织成衣业是德国的第二大行业。

  得天独厚的中转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房地产价格,使得石荷州获得国际企业的青睐。尤其是新明斯特市,拥有发达的纺织机械产业,以及强大的物流仓储业,距离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汉堡只有50多公里,但是其营业征收税及土地价格却比汉堡低很多。此外,石荷州物流服务完善,不同领域的中国企业均已在此建立了公司,如江苏赛城建立的“欧洲纺织中心”,新进驻企业无须再开疆拓土,能够更快着手运营工作。

  风险提示

  中国产品进驻国际市场非常容易“水土不服”,例如德国市场所需的窗帘、家纺产品与我国国内的产品规格尺寸不一,要想稳扎海外市场还须前期进行充分调查。

  英国—西约克郡毛纺

  概况

  英国西约克郡位于英格兰北部,西南与大曼彻斯特毗邻。该区域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在全英国占有重要地位。西约克郡以毛纺织业为主,其他工业有纺织机械、服装业等。首府利兹为西约克郡最大工业城市,纺织品和服装业发达,约有1万多名从业人员。布拉德福德市与利兹市相邻,是毛纺织工业中心,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

  布拉德福德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如英国唯一一家拥有现场处理洗净毛功能设备的洗毛厂——霍沃思洗毛厂(HaworthScouring),其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能满足英国整个毛纺业的需求。

  推荐理由

  近年,英国政府开始复兴纺织行业,希望借此能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以减少失业率。英国商务部长VinceCable曾表示,鼓励其他国家到英投资,共同提高纺织品生产加工技术。复兴计划提出后,作为传统纺织重地的约克郡首当其冲,逐步恢复了高质量的羊毛纺织生产,以及面料服装制造产业,消失的纺织厂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推动英国纺织业振兴的动力不仅是政府对就业率提高的期盼,还有零售商希望实现本土采购的愿望。目前,英国70%服装产品采购自亚洲市场,采购商需要面对交货期延长、反应期滞后以及复杂的库存系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英国零售商希望更多地在本土采购,以加快效率且减少时间成本。既然采购商不愿意千里迢迢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可以不远万里去,将生意做到采购商的家门口,西约克郡毛纺业成熟,配套完备。

  风险提示

  限制英国纺织业复兴的重要原因是人才问题。英国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缺乏,尤其是该行业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现状或将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到此投资的因素。

  波兰—罗兹面辅料

  概况

  罗兹是波兰第二大城市,也是罗兹省首府,位于波兰中部,19世纪20年代其纺织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工业中心,并与周围城镇共同构成全国纺织工业聚集地,生产波兰40%以上的棉制品和丝制品,其针织品、毛纺、化纤产品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一直以来罗兹的经济主要是由纺织制造业支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波兰纺织业不断衰退,到现在罗兹几乎没有大型纺织企业。但是,这里仍然有数以百计的小型企业提供大量的纺织品出口,大多数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或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罗兹地理位置优越,两条主要公路在此交会,使罗兹成为重要交通枢纽。这里还拥有全球最长的商业街——皮奥积高华斯卡街,全长大约四公里。

  推荐理由

  纺织服装业在波兰占有较重要的位置,2010年,波兰纺织品服装营业额达108亿欧元(纺织品71亿欧元,服装37亿欧元);其出口额为97亿欧元,而进口额则达116亿欧元。欧盟是波兰最重要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伙伴,德国位于首位。波兰面辅料市场需求巨大,但是波兰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分散,即使最大的生产商占市场份额也不过百分之几。这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纺织企业是一个机遇。

  当欧洲国家呼吁纺织业回归欧洲,希望近距离采购,波兰等东欧国家将承担起制造重任,想必如罗兹这样的纺织重地也将再展雄风。此外,东欧国家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降低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门槛。

  风险提示

  2013年波兰采购经理指数环比下降2.2%。虽然波兰工业生产部门保持复苏和扩张态势,但增长步伐比较缓慢。

  意大利—科莫丝织

  概况

  科莫位于意大利北部。这里丝绸工业历史悠久负有盛名,可以称得上是意大利的丝绸之乡,至今这里仍是欧洲最大的丝绸中心。科莫本地出产的丝绸无论是质地、做工、还是印染都是世界一流,因此众多顶尖奢侈品牌纷纷前来订购,每年数不清的丝绸在这里被设计加工成高档服饰,销往米兰、巴黎、伦敦还有纽约等时尚之都。

  曾经,科莫约有近千家生产丝绸和其他高级纺织品的公司。随着近年大量的丝绸生产转移到亚洲地区,现在科莫仅保留着最高端的设计和产品,并向香奈尔、范思哲、普拉达等品牌供货。

  推荐理由

  2013年,“中意纺织服装业界交流活动”组织中国企业参观了意大利主要的纺织产业聚集地——比埃拉、普拉托及科莫。与普拉托聚集了大量华人建立服装加工企业不同,科莫几乎全部由本地人支撑起现有的纺织业规模。近几年以廉价服装为主的普拉托逐渐衰退,而主要生产高档纺织品的科莫纺织工业区企业的赢利水平却略有增长。

  此外,科莫距时尚之都米兰只有约半个小时的车程。这使企业可以为顶级品牌提供最快速的服务。以往,欧洲顶尖设计师总抱怨中国的生产商离他们太远,不能及时满足品牌快速引领潮流的需求,深入此地的中国丝织企业将对品牌的需求获得一手信息。

  风险提示

  意大利经济持续低迷,劳动力市场恶化情况严重,本土消费者购买力不强。

  匈牙利—布达佩斯服装

  概况

  匈牙利与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四国共同向欧盟国家输送纺织产品。匈牙利纺织成衣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仅有几十名工人,而拥有超过千人的大型企业寥寥无几。布达佩斯是匈牙利首都、重要港口,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业、运输中心和最大的城市。这里是匈牙利最大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机器制造业、纺织、皮革和皮毛等工业十分发达。

  众多从事服装贸易生意的华人聚集在这里,使布达佩斯逐渐演变成中东欧地区的中国商品集散中心。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亚洲中心”和“中国商城”为大型中国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以销售纺织服装产品为主,尤其是前者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推荐理由

  2013年,“中匈纺织业界交流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商贸中心举行,肯定了匈牙利的纺织生产能力。这里的中国商品已经形成规模,但是一直给人以廉价商品的印象,无论是布达佩斯纺织业还是在此生存的中国企业都希望改变这一形象,因此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此外,中国工资水平最高省份的最低工资已经与东欧国家持平,这是许多西方品牌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欧的原因之一。考虑到匈牙利到欧洲其他国家便捷的交通因素,中国企业在此进行生产或将是机遇所在。

  风险提示

  匈牙利债务危机严重,且燃油价格持续高企,会导致服装行业的成本增加、利润缩减。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CDATA[2012/2013年度国内外棉价回顾及2013/2014年度棉价走势分析]]>

2014-1-3

  在刚刚结束的2012/2013棉花年度,中国棉花产量与需求量仍存在缺口,为了稳定价格,2012年我国增加了棉花进口量,达513.8万吨,为十年来最高点。2012/2013年度国内棉价保持基本稳定,但受到收储和放储政策的主导,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20%以上。 

  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产量大于需求,导致国际棉花价格平稳回落。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库存量大幅度增加,与中国储备棉政策相关。 

  影响2013/2014年度国内棉价走势的主要因素,包括:2013/2014年度国内棉花减产;我国棉花进口量将减少;我国棉花库存量大幅增加,将占全球60%以上;2013/2014年度中国棉花收储政策基本不变,收储价格仍高于国内外市场价格;受到无限量收储政策的支撑,棉花库存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2013/2014年度国内棉价走势仍维持在18000-19000元/吨。 

  2013/2014年度国际棉花产量仍大于需求量,受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棉花消费量将放缓。中国储备棉政策可能给全球棉花价格、库存和进口需求带来重大影响,也对2013/2014年度国际棉价走势将会产生影响。 

  一、2012/2013年度国内外棉价回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其中,2013年1-8月纺织业同比增长9.2%。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1-8月,我国累计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货值701亿美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2%,累计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货值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013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302.6万吨,同比减少74.1万吨,减幅为19.7%。 

  (一)2012/2013年度国内棉价 

  1、2012/2013年度国内棉花产量与需求量仍存在缺口 

  各年度我国棉花的产量与消费量的变化,对棉价都产生将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近年来,我国棉花产量在逐年提高,2012年棉花产量684万吨,同比增长3.8%。   

  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3年8月发布的全球棉花产需数据显示(见表2),近年我国棉花产量与消费量存在一定的缺口,但缺口在逐年缩小,每年我国通过进口棉花缓解了国内棉花供给不足的问题。   

  2、2012/2013年度国内棉价保持基本稳定 

  (1)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年均价为19136元/吨,同比增长0.1% 

  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28)棉花年度均价走势看,自2010/2011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年度均价达25567元/吨最高点后,进入2011/201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以来,保持基本稳定,年度均价在19100元/吨,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级)为19136元/吨,较上一年度同比仅增长了0.1%(见表3)。   

  (2)受收储和放储政策主导,2012年/2013年度国内棉价月度走势相对平稳 

  图1显示,2010年/2011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经历了十年来的最高位之后,进入平稳下滑阶段。2011年3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均价超过3万元/吨,达到30733元/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到2011年8月跌破2万元/吨,此后,国内棉价平稳下滑。 

  因棉市的暴涨暴跌,国家为了稳定棉花市场价格,保护棉农利益,于2011年实施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此政策一出,国内棉价很快得到了稳定。   

  图2显示,进入2011/2012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先高后低,从年初2011年9月的19731元/吨,到2012年6月跌破19000元/吨,并连续3个月在18300元/吨左右,主要是受需求减弱影响,全年度棉花价格以回落为主。2011/2012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年度平均19116元/吨,同比下跌25.2%。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2013年度,国内棉花市场受收储和放储政策主导,我国棉花价格相对平稳,但依然处于高位运行。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先低后高的走势(见图3),初期,随着收储数量不断增加,价格稳步回升,到2013年4月达到最高点,4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度均价为19377元/吨。收储结束之后,由于下游消费恢复缓慢,价格持续微幅回落,2013年8月份月均价下降到19190元/吨。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年度价格为19136元/吨,与上年度价格基本持平。   

  3、2012/2013年度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但较期初有所收窄 

  (1)国内外棉价倒挂始于2011/2012年度初期 

  2011年9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度均价为19732元/吨,Cotlook A棉指数月均价为116.86美分/磅,按照1%关税和滑准税折合人民币分别为20272元/吨和20717元/吨,分别高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541元/吨和986元/吨。   

  但自2011年10月份以来,国际棉花价格低于国内棉花价格,2011年10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均价为19716元/吨,Cotlook A指数月均价110.61美分/磅,进口棉花按照1%关税和滑准税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8815元/吨和19274元/吨,分别低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901元/吨和442元/吨。 

  2011/2012年度中国棉花价格指数,2012年6-8月份,在连续3个月下滑后,为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国内棉花市场,国家加强棉花市场调控,以19800元/吨的价格临时收储棉花312万吨,创年度收储历史最高水平,遏制了棉价大幅下滑。 

  2012年8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均价为18394元/吨,而Cotlook A指数月均价84.40美分/磅,进口棉花按照1%关税和滑准税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4226元/吨和15022元/吨,分别低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4168元和3372元。 

  2012年度国内棉价稳居18000元/吨-19500元/吨的价格区间,而国际棉花价格全年处于弱势下跌中,折合成人民币1%关税最低跌至13400元/吨,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差幅在4000元/吨以上。 

  (2)2012/2013年度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20%以上 

  进入2012/2013年度国内棉价持续大幅高于国际棉价,使得内外棉价差继续扩大。图5显示,2012年9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均价18639元/吨,Cotlook A指数月均价84.15美分/磅,按照1%关税和滑准税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4332元/吨和15107元/吨,分别低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4307元和3532元。 

  收储政策带来的影响是国内外棉价长期维持着较大差距。照棉花临时政策,国内棉花的收购价格为20400元/吨,抛售底价为19000元/吨,国家虽然采取了高收低抛的策略,但是与国际棉花相比,价差依旧维持在4500元/吨左右。 

  2013年8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均价19190元/吨,Cotlook A指数月均价92.71美分/磅,按照1%关税和滑准税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5258元/吨和15946元/吨,分别低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932元和3244元。较期初的2012年9月份,国内外棉价差有所收窄,但国内外棉价仍维持3200元/吨以上的价差,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的20%以上。   

  4、为了控制国内棉价,增加了棉花进口量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见表4),2011年1-12月中国进口棉花累计达336.33万吨,同比增长18.49%。   

  为了稳定国内棉价,我国增加了棉花进口量,2012年1-12月我国棉花进口量为513.8万吨,同比增长52.76%,为我国棉花进口量历史最高点。   

  图7显示,随着棉花进口量的增加,2012年棉花平均价格大幅回落,大大低于2011年棉花平均价格水平,使得2012年国内价格得到了控制。   

  棉花年度进口量显示(见表5),为了保障纺织企业用棉需求,我国提高了棉花的进口量,2011/2012年度我国累计进口棉花544.2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286.19万吨,增幅111%。2012/2013年度我国棉花累计进口量439.7万吨,同比减少104.4万吨,减幅19.2%。   

  图8显示,2011/2012年度各月度我国棉花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使2011年12月以来,我国棉花价格低于2010年同期棉花价格水平。   

  5、2012年国内外棉花价差,导致棉纱进口量的增加 

  随着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因国内棉花价格大幅高于国际棉花价格,促使国内市场对棉纱线的进口需求大幅增加。棉纱线进口量显示(见表6),2011年我国棉纱线进口量为90.45万吨,到2012年棉纱线进口量达152.79万吨,同比增长了69.93%。   

  (二)2012/2013年度国际棉价 

  1、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产量大于需求 

  美国农业部USDA 5月报告: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达2633.4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达2354.7万吨,产大于需278.7万吨,预计期末库存将达到1845.9万吨。其中,2012/2013年度,美国棉花产量为377.1万吨,出口量预计达288.5万吨,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   

  2、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价格平稳回落 

  (1)受全球棉花产量大于需求的影响,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年度均价低于90美分/磅 

  国际棉花价格指数(Cotlook A)在2010/2011年度年均价突破历史最高点,达164.26美分/磅后,开始平稳回落。2011/2012年度国际棉花年度均价(Cotlook A)为100.01美分/磅,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年度均价(Cotlook A)为88.65美分/磅,国际棉价回落主要受棉花产量大于消费量的影响。   

  (2)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月均价较为平稳 

  从2010/2011年度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月度均价走势看(见图10),从期初的2010年9月份月度均价104.73美分/磅,到2011年3月份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月度均价达到150年来的最高点,为229.67美分/磅,之后开始逐月下降。   

  图11显示,2011/2012年度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月度均价先高后低,出现大幅回落,从期初的2011年9月份月度均价116.86美分/磅,到2012年8月份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月度均价下降到84.4美分/磅。   

  进入2012/2013年度,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月度均价先低后高,从期初的2012年9月份月度均价84.15美分/磅,到2013年8月份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月度均价上升到92.71美分/磅,但总体较为稳定。   

  3、2012/2013年度国际棉花库存量大幅度增加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3年9月发布的全球产需预测数据显示,自2009/2011年度以来,全球棉花期末库存量持续增加,到2011/2012年度全球棉花库存量1000万吨,达到1458万吨,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2.19%。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量1740万吨。主要因全球棉花产量自2010/2011年度以来,大于消费量所导致。   

  其中,中国棉花库存量占全球的比重大幅度增加,2011/2012年度中国棉花库存占全球比重为42.39%,预计2012/2013年度中国棉花期末库存量达到941万吨,占全球库存量的比重高达54.08%。美国农业部(USDA)2013年5月报告显示,预计2012/13年度末,中国国储棉会接近871万吨。 

  二、2013/2014年度棉价走势分析

  2013/2014年度国内外棉价走势,主要受棉花产量、消费量、库存量、贸易量和气候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由于中国全球棉花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因此,我国国内棉花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对价格的干预,必将对全球棉花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国内外棉花价格的未来走势。 

  (一)影响2013/2014年度国内棉价走势的主要因素 

  1、2013/2014年度国内棉花减产已成定局 

  2013年中国棉花面积下降已成定局,主要由于南旱北涝,2013年棉花总体生产情况要差于2012年。2013年度棉花种植面积6822万亩,同比下跌6.7%,是近十年的最低水平。2013年7月以来,大部分棉区气象条件较不适宜,南旱北涝、多雨寡照和高温少雨互现,棉花生长发育受到不利影响,棉花产量预测较前期下降。目前看,预计全国棉花总产678万吨左右,同比下降8.6%。 

  2、2013/2014年度我国棉花进口量将减少 

  美国农业部(USDA)2013年5月报告显示,预计中国将在2013/2014年度进口261万吨棉花。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3年9月发布的全球产需预测认为,预计中国在2013/2014年度进口棉花317万吨。   

  2013年上半年,受棉花政策的影响,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较大,国内棉纺织市场需求低迷,企业各项生产成本上升,进口棉纱魅力不减,进口量持续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我国棉花进口241万吨,同比下降21%。而棉纱线进口96.5万吨,同比增加45.8%。2013年1-6月我国棉纱线进口平均单价格为20460元/吨,出口平均单价则为30380元/吨。   

  3、2013/2014年度我国棉花库存量将占全球60%以上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3年9月发布的全球产需预测认为,到2013/2014年度期末,由于中国棉花库存将超过1000万吨,预测达到1180万吨,中国棉花库存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全球棉花库存将增到1922万吨,中国棉花库存将占全球的61.39%。   

  4、2013/2014年度中国棉花收储政策基本不变,收储价格仍高于国内外市场价格 

  在过去的2012/2013年度,我国收储棉花累计成交650.6万吨,入储量占本年棉花产量的85.4%,由于连续两年的收储,本年度国储棉库存居于历史高位。 

  按照我国储备棉政策,收储棉价格为20400元/吨,而2012/2013年度我国储备棉投放的拍卖价在18500-19000元/吨,目前,市场上棉花价格大约在每吨19100元左右,相较于国家收储价格,市场棉花价格每吨低了一千多元。   

  2013年9月,在2013/2014棉花年度到来之际,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启动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的通知》,根据收储预案规定,从2013年9月9日开始,启动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2013年度中国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显示,2013年度我国将继续敞开收储,不限量,临时收储价格较上年度维持不变,仍为20400元/吨,收储质量按新棉花标准执行。估计2013/2014年度我国棉花收储将达500万吨,入储量将占棉花产量的80%左右。 

  从2011年度实施收储政策以来,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一直低于国家收储的价格。2013年国家收储棉价格为20400元/吨,约合150美分/磅,国储棉收储价20400元/吨,但以19000元/吨拍卖,每吨的价差在1400元。因此,无论是收储棉价格还是中国棉花价格指数(2013年8月份中国棉花328指数月均价为19190元/吨),均高于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2013年8月份月度均价为92.71美分/磅)。 

  5、受到无限量收储政策的支撑,棉花库存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 

  中国目前的价格支持政策使国内棉花库存继续升高,而其他国家的库存则不断减少。由于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市场变化相反,中国储备棉政策可能给全球棉花价格、库存和进口需求带来重大影响。 

  由于连续两年的收储,尤其是2012/2013年度收储量超过600万吨,经估算,在过去的两个棉花年度,我国棉花库存增加了约800万吨,因收储量超过放储量,且预计在2013/14年度棉花库存将继续增加,在1000万吨左右,为一年用量的1.25倍。 

  从近些年来的棉花库存走势看,2013年度由于受到无限量收储政策的支撑,市场上的周转库存偏低,市场库存转向了储备库。这意味着,大部分棉花已经被收入国库,如果国家不放储,很多棉纺企业将很难从市场上买到棉花。储备库存增长,容易掩盖市场的真实需求,易导致棉价失真,影响供求关系。 

  虽然棉花收抛储政策对纺织产业链形成了有效的保护,但同时也干扰了棉花市场,使棉花期货价格和棉花现货价格严重脱节。国产棉由于受到政策保护,价格也长期高于外棉,致使内外棉价差距很大。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3年8月的全球产需预测报告认为,中国政府从2011年3月份开始收储国产棉和进口棉,到2012/13年度末中国储备棉库存预计为780万吨,商业库存约160万吨,期末库存总量预计为940万吨,而棉花消费量预计为830万吨,也就是说期末库存总量超过一年的棉花用量,商业库存够用两个多月。 

  2013/14年度,中国政府将继续按20400元/吨的价格收储,到2014年3月,中国的储备棉库存预计升高到1500万吨,然后抛储将使库存下降到1200万吨左右。在将近2000万吨的2013/14年度期末库存中,只有800万吨供商业使用,而且中国以外地区的库存只有600万吨。 

  6、2013/2014年度国内棉价走势仍维持在18000-19000元/吨 

  2013/2014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减少4%,与此同时,到本年度末,中国将占全球期末棉花库存的60%以上,因此,全球棉花市场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收储政策、配额发放和抛储政策。而2013/2014年度,中国继续实行收储政策,并继续限制棉花进口,以释放国内储备作为解决国内供应的主要途径。 

  对于国储棉的巨大库存,国家采取的是高收低抛政策,但库存量还是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如果将来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大量抛售的话,势必会引起棉花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因此,总体上讲,2013/2014年度国内棉价走势仍维持在18000-19000元/吨。 

  (二)2013/2014年度国际棉价走势分析 

  1、2013/2014年度国际棉花产量仍大于需求量 

  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2013年9月)显示,2013/201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达2556.6万吨,预计消费量达2384.8万吨,产量大于消费量171.8万吨。但全球棉花库存量继续增加,预计期末库存量达2062.5万吨,已连续第三个年度创最高纪录。   

  2、受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棉花消费量放缓 

  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4%,并在未来两年面临再度陷入衰退的风险,2014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速在3.2%。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3-2014年,全球GDP将缓慢增长。在全球GDP增长的带动下,2013/2014年全球棉花消费量预计为2556.6万吨,同比增长不足1%。   

  3、中国储备棉政策可能给全球棉花价格、库存和进口需求带来重大影响 

  中国目前的价格支持政策使国内棉花库存继续升高,而其他国家的库存则不断减少。尽管中国棉花进口量预计下降三分之一,但仍会超过供需缺口。 

  2013/2014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量预计同比减少。中国棉花进口量要看其他国家可供出口的数量和政府发放配额的数量。除了89.4万吨1%的关税配额进口外,另外的80-90万吨来自滑准配额进口或者政府收储。2013/2014年度中国棉花进口大幅度下降说明:政府将限制外棉进口以保证储备棉的顺利流出;中国以外地区的可供出口量减少。 

  由于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市场变化相反,中国储备棉政策可能给全球棉花价格、库存和进口需求带来重大影响。 

  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2013年9月)显示,主要是由于中国继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全球棉花总产量预计较上年度减少3%;消费总量因全球经济适度增长,将增长2%;贸易量预计会下降12%,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印度的进口大幅减少;全球期末库存预计超过200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83%,原因是全球产量连续第四个年度超过消费量,还有中国库存的增幅超过全球,除中国以外的期末库存预计会下降2%。   

  4、2013/2014年度国际棉价走势将会在100美分/磅左右 

  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旧严峻,期末库存水平继续攀升,全年出现阶段性涨跌整体呈现振荡格局的概率更大,且涨跌幅度相对有限。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13年9月发布的全球产需预测认为,2013/2014年度国际市场棉花Cotlook A指数平均值在103美分/磅左右。 

来源:录入    《家纺决策参考》

]]>
<![CDATA[创新体系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柱(下)]]>

                                           2014-1-2

    (二)公司治理是体制保证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建立在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有效对接,通过企业这个市场载体将要素资源有序整合,持续高效地创造财富的基础上。公司治理就要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是能否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制衡机制,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全世界的竞争格局来看,英美法系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强于大陆法系企业,前者的逻辑是在法规完善的背景下,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竞争力的提高作为评价企业治理结构有效的唯一标准。而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完整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达不到预期,企业高管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管理层的利益,违背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逻辑,导致本国企业竞争力下降。公司治理的焦点是股东利益、管理层利益与公司利益达到和谐统一,这是公司治理的本质。从这点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基础是监督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机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这一点都是一样的。围绕这个逻辑起点,尽管有法制和文化的因素,日本和德国公司治理的效率明显不如美国效率高。所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了推进董事会的独立性,规定央企和央企上市公司外部董事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薪酬委员会成员全部由外部董事担任,这是符合国际规则的。但是当前外部董事的来源、考核与评价、薪酬与收入分配、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外部董事制度的有效性考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一流的董事会造就一流的企业。世界500强发展史告诉我们,企业董事会、CEO和管理层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董事会成员不是越多越好,由8~11个董事成员构成的董事会是比较高效的;二是董事会的结构要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三是CEO的任命要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四是不同阶段的外部董事要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五是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管理背景要彼此有效互补。

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复杂,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具挑战性。面对艰巨复杂的挑战性,中国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必须厘清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国有股权体现不完全契约的产权特征,厘清收益权、资产处置权和控制权的关系是国资监管的重大挑战。产权包括剩余产品的追索权和控制权,剩余产品的追索权又包括收益分红权和资产的处置权,突出表现的是“资本的逐利特征”。在经济转型不彻底、市场管制不到位、法律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产业安全这一政府行政职能在发展初期只有依靠国有控股才能有效保证,这样国有企业资本的逐利特征被扭曲,基于体现市场化产权属性的收购兼并与企业破产功能不能有效实施。当产业安全、资产国有控制与行政控制混为一谈的时候,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就变成了一个难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公共服务和保障供给为方向,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在保证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强化资产控制和收益处置权的功能,以“做强做优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为改革发展目标。这两大不同目标的冲突在垄断型国企改革、国企能否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国进民退”问题上的争议中表现得相当明显。理顺不完全契约的产权关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是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方向,这也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次,董事会和党组的关系。《党章》第46条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因此,董事会和党组如何有效分工,在公司决策中各自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将政治优势转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公司治理必须正确面对并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

最后,投资者、董事会、党组、监事会、管理层、法人代表和职工的利益博弈能否建立在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是一个现实的挑战,这种制衡和博弈对公司资源运转效率的提高和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例如,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的强势与弱势的博弈,会造成企业内部决策的不同的治理结果,而这些结果很多并不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当然,还有多年形成的“一把手”文化与公司治理制衡思想上的冲突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来解决。

(三)战略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市场驱动的必然结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复制能力是培育战略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永恒主题。企业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在过去发展中沉淀下了哪些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比如原始创新能力、工艺持续改进的能力、基于市场和客户的终端服务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企业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培育哪些能力,例如不同的文化、历史、习惯、法律、宗教、风俗以及国际惯例和国际准则等。这就需要我们培育一流的人才和管理手段来整合资源,将国内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复制和扩张。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思路:一是判断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的地位以及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探索有效的扩张实力,防范扩张风险。二是企业扩张的路径选择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当投资所在国和项目的风险较大时,要寻找当地政府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当投资所在国和项目的风险较小、市场较为成熟时,要力争以独资形式存在,以便于要素的整合和资源的合理布局。三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价值创造和创新体系建立离不开以下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项目投资管理能力,尤其是工程管理能力。通过项目管理、项目周期管理、采购与工程进度管理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第二条主线是建立在既有技术、产品、品牌基础上的全球扩张和管理能力。第三条主线是依托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盈利模式改进,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使企业具有超强的全球资源整合和收购兼并能力。

从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扩张路径来看,新技术的并购、现有产品的市场扩张和对新产品、新行业、新领域的投资,是企业扩张和购并的三条主线。中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和全球扩张,主要是对原材料资源的争夺和工程承包的项目管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基于技术和资源要素整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品牌和技术、管理是企业“走出去”的杠杆

(一)品牌是灵魂

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溢价。品牌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持续的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无论是内部运营成本的降低与原材料质量的保证,还是产品性价比和售后服务的成熟度,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品牌价值。

品牌是文化。品牌体现的是文化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在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来与消费者的感受碰撞,激起的共鸣就是消费者的最高享受,这一种享受必须具有很强的文化背景。

品牌是资本。品牌与资本一样具有很强的运营管理特征。比如,多品牌的宝洁与单一品牌的苹果、索尼、IBM等高科技产品公司,各自有着不同的品牌发展路径与市场选择。当运营管理标准化以后,品牌具有很强核心竞争力的复制能力和扩张能力。比如,沃尔玛、肯德基和麦当劳通过品牌运营来扩张市场份额,达到了比资本运营更好的效果。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品牌太少,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较低。如何打造包含具有中国文化竞争态势的超强品牌是一个“走出去”的重要杠杆和有效途径。

(二)技术是支撑

企业技术的领先性是企业走向世界的永恒主题。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产品的研发,它是保证未来持续增长的前提;二是工艺的持续改进,这是保证现有产品持续领先的基础;三是基于产品的持续改进和售后服务的完善,这是延长企业产品周期的重要手段。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努力地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使企业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常态。企业的创新不仅要建立在专利技术的多少,而且要建立在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没有技术创新,产品就没有市场附加值: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没有技术创新,新产品产业化就没有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建立在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基础上的发展将不可持续;没有技术创新,企业就没有提升产品结构的基础,“走出去”就没有支撑。

(三)管理是内核

中国企业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产品销售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份额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从历史来看,这与我国国内需求较大和大多数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有关,这同时暴露出企业竞争力较弱的现实。积极推进大陆一流企业“走出去”,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的基本政策。为有效推动大陆企业走出去,必须在管理手段与体制机制上与全球接轨。突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大力提高境外资产管理水平和“走出去”相关绩效考核比例,尤其是境外销售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和新产品销售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二是建立“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提高境外员工的自豪感和工资福利水平,激活境外企业活力,努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机制与全球接轨,并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激励机制。三是管控模式必须世界一流。缩短管理链条和强化管控能力是任何一个大企业大集团管控模式的主线。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管控模式和市场定位。强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企业集团的运转效率。从世界500强的管控模式来看,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本是以全资形式存在,便于集约化管理和集团化运营。第二是收购兼并、管控模式与风险管理有效对接。如果并购资产风险较小时,现金收购;风险较大时与地方大企业合资合作;依托资本市场并购重要资产的重要的方式是吸收合并与定向增发,这样便于要素的集约化管理。第三是依托信息系统资源全球布局和调配,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运营成本。比如沃尔玛通过发射卫星强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四是依托于品牌的影响力、渗透力,全面地整合和集聚本行业的技术研发资源,不断筑高行业进入壁垒。五是将管控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融合。比如依托于金融服务创新运营模式和管理手段。租赁公司对市场扩张的支撑(医疗器械、汽车、电信设备等);产业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对资金的集中管理的技术研发体系的支撑;投资公司对技术整合和新兴市场进入的支撑。

总之,只有将国家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有效结合,持续不断地提高机制体制、管理模式和商业经营体系的竞争力,才能有效并持续地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来源:录入    《国有资产管理》

]]>
<![CDATA[创新体系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柱(上)]]>

                                            2014-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工业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引人瞩目,“中国制造”惠及世界人民。2012年世界500强有79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中国大陆71家,技术创新型公司比如联想、华为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榜上有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哪个企业的技术在全球行业中具有绝对的领先性;我们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以及单位GDP的能耗和材料成本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反思国家创新体系,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中国企业全球资源占有利用能力,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造福中国国民的福利与福祉和持续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创新体系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国家创新能力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全球竞争力来体现。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特征不同。大企业、大集团侧重解决国家国际竞争力,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突出表现为基础研发的引导,新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技术集成能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强,但是技术市场化能力和产品产业化能力比较薄弱。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整合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强,但原始创新活力不如中小企业。因此,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收购兼并中小企业的技术来完善自己的技术和服务体系,运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能力,完成新技术和产品市场的有机对接,形成技术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链条。从这一点讲,中小企业的创新体系是打造大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国家创新应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科技到产品的有序传导及要素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石

科技创新主要是提高国家科技扶持资金和社会、市场科学研发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国家科技资源利用应保证三个均衡:一是国防军工与民品技术研发的均衡。从各国发展的实践来看,过度地侧重哪一方面都不利于国家创新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大力推进国际军工研发技术的市场化和民品化,一方面能够分担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国防军工向更深层次的研发发展,这也有利于军工企业创新体系转型。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均衡。基础研发要依托于国家财政扶持、重点企业支持,依托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关键的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应用研究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以企业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终端目标,以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为中心环节,牢牢把握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效整合,形成有序地传导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进而建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常态机制。三是国家投资和市场需求的均衡。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很多开发区获得了当地政府财政扶持基金和资金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失败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实践证明政府投资的基金经营效果明显不如市场投资效果好。比如美国北卡开发区的创新体系,通过明确政府服务职能和投资主体功能,企业创新能力一流。政府只承担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当地100多个公司的CEO组成项目投资与评审委员会,投资主体为民间资本与委员会成员共同创立的基金。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北卡开发区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比如杜克能源公司)。

(二)教育与国际、学术和市场接轨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石

抓住科技前沿和全球产业发展的规律,培养全方位、多层次、专业特征突出的人才,这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首先,教育只有与国际接轨,前沿的方法、技术与思想才能与国际有效对接。学术研究是收集整理前沿资料的平台,全世界很多大公司在硅谷和一流大学设立了办事处,以便收集整理前沿学术信息,推动科技和技术的发展,这对提高企业技术的领先程度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其次,教育必须与学术接轨。必须建立健全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与学术考核机制,在全社会树立学术研究至上的价值观,不断提高科学家、教育家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和界定行政、学术与市场边界。只有教育全球化,人才全球化,企业才能全球化。最后,教育必须与市场接轨。人才须紧盯市场进行培养,建立基于市场的开放的教育体系对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石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建立在以人才和资本为轴心,将资源、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有机整合,不断提高财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核心在于人才的接轨。我们的体制、机制能否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是评判体制机制建设是否领先的唯一标准。要把握人才发展规律,建立人才脱颖而出、财富创造得到合理回报的体制机制。比如,在大学科研院所建立有效的学术成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企业建立价值创造和激励机制;在政府建立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在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要体现行业差异度特征。专业技术人员和财富创造能力较强的人员,他们的工资要普遍高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这是一般的发展规律。而二次分配,则要在税收制度的基础上,体现公平和普适原则。基于财政税收制度下体现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是我国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开放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石

没有一流的金融市场就没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呼唤一流的金融市场。一个有效的、全球一体化的、要素有序流转的金融市场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降低实业运营成本,提高中国企业全球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石。人民币的全球化、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金融机构的成熟度(机构投资者、私募股权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对于探索在全球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有助于建立产业创新体系,分散企业运营阶段性风险。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金融方案,来解决有关投资、融资、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金融问题,促进产业升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金融市场,企业必须依靠收购兼并和上市融资途径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股权投资风险问题,而资本市场上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存在是解决直接融资资金来源问题的重要渠道。通过对2012年294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不包括中国企业、其他国家的国有控股企业和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共有不超过40家的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程度地控制着这些企业。在这40家机构投资者中,除了一家来自挪威、一家来自英国和一家来自瑞士的机构外,其他的机构均来自美国。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垄断行业企业的改革,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垄断行业对内垄断,但在国际市场上垄断的力量被弱化,只有竞争力才是核心。法国的道达尔公司在由国家石油公司向国际石油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顺利完成了企业的转型,提高了企业占有和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伴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进行海外投资并购的情况经常发生,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我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培育强大的中国机构投资者、完善有效的治理结构是避免中国企业在全球投资融资过程中陷入被控制境地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创新体系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是内在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牢牢把握并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90年代,美国依托IT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依托国家技术和资本市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淘汰了日本和欧洲。2012年,美国确立数据(“DATA”)是国家战略,围绕着数据和云计算推动新型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未来几年将会在全世界蔓延。正是由于国家创新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美国每次经济危机都能诞生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如何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理清以下几种观念:一是简单的资产规模扩张和重组不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定要依托于人才、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二是市场规模的扩张不是产业结构调整。有时候过分强调市场规模的扩张会导致风险管理弱化和现金流断裂,把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产业结构调整要建立在技术创造、管理提升、现金流稳定、持续盈利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要与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结合。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国进民退”无关。产业结构调整内生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规律,是提高企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一样,产业结构调整与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高度相关,与资本属性无关。四是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开放为前提。开放推动改革创新,开放提高要素运转效率和市场化程度,通过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的开放,并与科学管制相结合,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资源运转效率的提高。五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人才强企战略相结合。现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激励制度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能有效与世界接轨,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来源:录入    《国有资产管理》

]]>
<![CDATA[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变革之路——以投资贸易视角探讨]]>

                                          2014-1-2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在我国8万多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500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仅占3%,300万~15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占17%,小于300万美元的小微企业则占到80%。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产业大转移、行业大洗牌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因此,如何变革,以变应变,因势利导,以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特别是众多的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业界共同关切的问题!笔者以投资贸易的视角切入,从转移和转型两个方面加以更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双重压力

笔者以为,对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讲,当前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来自国际市场和国内成本的双重压力。国际市场集中表现在需求低迷、订单转移,国内成本压力的重点则在于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企业难堪重负。

(一)国际市场的压力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是,欧美两大传统出口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美国的一些关键经济指标,如失业率、新房开工和旧房销售、消费者信心等持续复苏,实体经济呈现趋稳之势,总体上缓慢复苏。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却是另一番景象。欧债危机的阴影未消,欧元区内部增长失衡。德国的情况比较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边缘国家积重难返;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国家也受牵连,濒于再度衰退。英国经济学人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毕若彬预测,欧债危机的性质已经改变,不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公共部门支出危机,欧元区的困境可能将会持续十余年时间。

受国际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再加上内部经济调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趋缓,除中国还保持在7%以上外,巴西、印度、俄罗斯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受美联储退出QE3预期的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可能改变,这些国家面临着资本外流的巨大风险。此外,2012年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关闭了在华制造企业,美国、欧盟等已经大幅减少在中国的订单,纷纷将订单转出中国,造成中国纺织服装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步下降。

总体上,欧美市场需求依然疲软,特别是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订单流出中国,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现实困境。

(二)国内成本的压力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波动、贷款利率上调等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据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业商会调查显示,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的增加、原材料的变动,这三者的影响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是非常致命的,而其中以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为最,劳工成本已成为企业首要负担。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经趋于平衡,这对纺织服装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障碍。江苏、浙江、广东等纺织服装发达地区,从2008年至今,劳动力成本几乎增长了一倍:2008年普通操作工人的平均工资是1900—2000元/月,到2010年年底,平均工资上涨至2600—2700元/月,到2012年,平均工资已经增加到3000—3500元/月,而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4000元已难招到本行业的熟练工人。如今,熟练技工的待遇甚至已经远超过了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国内劳动成本等上涨具有刚性,对出口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未来若干年,劳动力成本将以每年15%—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调查认为,改变中国过去30年经济模式的条件已具备,成本上涨正在使中国失去竞争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剧了产业外迁趋势,特别是向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月工资仅90-200美元,且享有欧美给予的关税优惠。虽然这些国家目前的产业基础不够完善、加工技能不是很高,但低廉的综合成本已然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办厂的首选之地。

可见,以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成本的持续攀升,愈发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与危机。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投资贸易的转移之路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绎为产业链的竞争。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到成本洼地,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重要选择,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的首要选择。从投资贸易的角度,将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生产中心地、技术创新地及竞争集聚地转移不失为可行之举。

(一)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转移

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产业工人”恐怕是最重要的要素。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逐年攀高,随着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正在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回流速度和趋势明显。为此,不少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走进去”,追寻着“产业工人”这个要素集中地,寻找新的供货采购网络,建设新的供应链。距离长三角和珠三角较近的苏北、安徽、粤北、赣南、鲁西等地,这些地区熟练产业工人数量较为充足,服装工业园的兴建,加上招商引资政策的优惠,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目的地,供应链向要素集中地转移已成为趋势。

(二)供应链向生产中心地转移

要素集中地主要是着眼国内,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还要紧随世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大势,将供应链向未来生产中心地转移。当前,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全球跨国企业生产转移的首选之地。现在,中国国内工资涨幅已超过生产率增长,中国制衣工人平均工资约1—2美元/小时,而且上涨速度正在加快。寻求丰富廉价劳动力地区、更低成本的制造基地就成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如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标杆-宁波申洲针织,早已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目前发展态势强劲。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实现企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

(三)供应链向技术创新地转移

虽然东南亚地区作为低成本的未来生产中心地正在吸引着全球纺织服装业,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也应看到,东南亚地区主要承接的是中低端产能,而中国正在承接全球中高端产能的转移,原因除了中国的产业链配套更完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开发等技术创新能力更强。在纺织服装业,随着产业的升级,技术创新的作用愈发明显和重要,谁能在未来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主动、提升话语权。像浙江的温州、江苏的昆山等地,都是我国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活力领先的地区。因此,将供应链向着有技术创新活力的集聚地转移、承接全球中高端订单也是方向之一。

(四)供应链向企业竞争高地转移

如前文所述,在我国8万多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小微企业占到80%。这些小微企业由于体量小,竞争力薄弱,再加上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因此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同时,这些小微企业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果将这些小微企业向着行业内的大型企业靠拢,向企业竞争的高地靠拢,进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区域内,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小微企业为“卫星”,则可以形成行业集聚效应,不仅如此,一旦形成行业集聚,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也会随之跟进,进而形成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发挥出整合效应,从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当然,这既需要企业具有强烈的意识,也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从产业发展的特点做长远规划,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推动实施。

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投资贸易的转型之路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转移供应链的同时,也要加快转型,加快产业的提档升级。对于转型,业内一般都提倡在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以及优化市场结构、开拓多元市场等方面下功夫。从投资贸易的视角来讲,笔者以为还可以向低碳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产业化高端、品牌化企业四个方面推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一)向低碳化生产转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外买家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验厂、检测、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愈发严格。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能源的紧张,世界各国的人们对低碳环保的意识和要求逐步加强,从原料到纱线到染色到面料再到最后的服装成品,每个环节都有实现低碳环保的可为之处,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性的低碳环保面料正在成为市场的宠儿。低碳环保,因为其绿色生态,代表的是技术含量,也预示着市场前景,正在成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低碳环保也是我国政府倡导的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专注的态度。

(二)向个性化消费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交织渗透发展的今天,全球投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加速,由大量消费者参与的小批量、分布式、非标准的制造和服务企业将会把投资和产业布局向紧贴消费者的所谓“近岸”转移,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演变。对于纺织服装出口行业来讲,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不旺,订单呈现出价格低、批量小、交货期短、品质要求高等特点。因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要顺应产业布局的调整趋势,转变经营模式,摒弃过去那种大批量、低附加值、长周期生产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应紧紧围绕着客户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消费的特点,努力在小批量生产、产品质量控制、柔性订单安排、款式设计、高品质打样等方面,培育形成一站式服务能力,努力发展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

(三)向产业化高端转型

虽然我国在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的份额中仍堪称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生产的纺织服装仍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低端,而且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在产业发展的标准化、自动化、高端化方面仍然缺乏竞争力。而从“微笑曲线”的价值链构成上看,向价值链两边高端延伸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讲,应重点加强向自主设计研发以及终端渠道两端延伸,这些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大有可为的高端领域。比如,天津天服三悦服装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设立研发中心,在面料、素材开发、服装设计等环节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独特时尚产品,由OEM成功转型为ODM企业,并成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极为少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加强在硬件上的投入,加快设备的升级换代,以标准化、自动化的高端设备来提升品质和稳定性的同时,亦可减少用工数量,替代人力资源的紧缺。向产业化高端转型,以跳出国际分工的低端磁场是我们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未来的主要方向。

(四)向品牌化企业转型

与贴牌加工不同的是,自主品牌(OBM)是自主知识产权,也是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发展的最高阶段。构建自主品牌当然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和方向。的确,相对于习惯走短平快路线的贸易,自主品牌的经营需要长期培育。因为,一般来讲,任何一个优秀品牌的发展都需要经过至少5-10年的积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许多外贸企业转型做内贸,希望塑造自己的品牌,但因为缺乏产品创新能力,又缺乏品牌塑造能力,最重要的是缺乏创新思维,仍然用做外贸的思维做品牌,结果多数企业的转型并不成功。当然,向品牌化企业转型,在业内亦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江苏苏美达轻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打造自主品牌,其旗下自主品牌之一的ETONKIDD伊顿纪德青少年校服,四年多时间已发展成为全国专业校服市场第一品牌。向品牌化的企业转型是着眼基业长青的百年大计,需要长期的灌溉和投入,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了长远发展,下定决心,步步为营,踏实进取。

关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转型升级的研究与论述,业界与学界已有很多很好的思路和对策。以上主要是笔者从投资贸易的视角,结合企业经营的实务,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转移和转型之路进行的一些探讨。期望在政府、业界、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能够跳出以往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坚定不移地转移和转型,共度难关,共克时艰,获得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来源:录入    《对外经贸实务》

]]>
<![CDATA[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2013年,在国内外经济的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工业整体规模保持增长,生产和内需增速有所放缓,出口增速明显回升。展望2014年,随着国内外反周期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将有所改善,但依然面临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低迷、人民币升值加剧、棉价扭曲、贸易壁垒增多、成本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生产增速小幅反弹

  2013年1-3季度,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8.6%,较去年同期增速有所下降,但较今年1季度、2季度相比,呈现出反弹态势。三大行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表现最为明显,1-9月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已经超出了去年同期水平,但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仍然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表1 2013年1-9月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去年同期之比(单位:%)

  进入2014年,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将延续缓慢回升态势。一方面,国际需求环境改善助推纺织工业回暖。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国际市场的经济走势将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目前看,欧美经济已经呈现出回暖迹象。3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速达到了2.8%,高出预期0.8个百分点,创下2012年3季度以来的最快增速。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也处于缓慢复苏之中,德国9月工厂订单月率上升3.3%,同样高出预期水平。这一形势将改善我国纺织工业的出口环境,促进出口增速回升。另一方面,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国内经济企稳回升,这将改善纺织工业的发展环境,促进投资的增长。目前,纺织工业的新订单指数持续回升,新开工项目稳定增长。

  预计,2014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达到2012年10.5%的水平。三大行业中,化学纤维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会更为明显,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会有小幅的回升。

  表2 2013年及2014年主要经济体实际GDP增速预测(单位:%)

(二)出口增速持续回升

  2013年1-3季度,我国纺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为7.0%,高于全部工业4.5%的水平,且较上年同期增长5.9个百分点,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各行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出口增速反弹趋势最为明显,9月份出口交货值增速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和5.7个百分点。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速虽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但从分月趋势来看明显下滑,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9月出口交货值增速较年初下降6.8个百分点。

  表3 2013年1-9月纺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与上年同期之差(%)

  进入2014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出口将延续今年以来的回暖态势。首先,国际市场需求微幅增长。IMF预测,进入2014年,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的货物进口量将较2013年上升2.2和1个百分点。其中,欧美日韩等我国纺织工业传统出口市场经济持续复苏,进口量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东盟、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其次,美联储宣布继续保持现有的量化宽松政策,新兴市场国家很大程度上也会继续追随美国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的决定,全球制造业复苏态势延续,纺织中间产品的进口需求也将继续增长。最后,随着国家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实施,纺织工业的出口将继续得到政策支持。

  预计,2014年纺织工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速将会达到9.5%左右。各行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速回升最为明显,纺织业也会有小幅增长,但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出口增速形势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表4 2012-2014年主要经济体货物进口量增速预测(%)

(三)内需有望回升

  2013年前三季度,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消费信心不足的影响,纺织工业内需增长乏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企业景气度低,企业家信心不足,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在整个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1-9月,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17.1%,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占整个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年初的6.6%下降至6.0%。各行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最为明显,降幅达3.8个百分点,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仅在进入9月后才有明显的回升。

  表5 2013年1-9月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上年同期之差(单位:%)

  消费需求方面,1-9月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累计7913.4亿元,同比增长12.2%,虽高于国内限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2个百分点,但整体来看仍然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其中,在零售终端持续加大打折促销力度的背景下,服装类商品零售总额为5643.9亿元,占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的71.3%。

  图1 2013年1-9月限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进入2014年,我国纺织工业内需会有小幅的回升。首先,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稳健货币政策的延续,《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及营改增试点扩围等各种惠民生、扩内需措施进一步落实并显现效果,内需市场有望实现稳定较快增长。其次,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纺织服装市场刚性需求巨大,在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大环境下,纺织服装需求也会稳定增长。最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回暖,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长前景看好,这将提振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刺激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预计,2014年全年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平均水平可达到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会回升至14%左右,全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也将达到16%。同时,随着新开工项目的稳定增长,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会明显增长。

  (四)中西部地区地位进一步提升

  2013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在纺织产业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以及实际完成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去年同期的19.5%、10.8%、38.7%上升到今年的20.1%、11.0%、38.9%,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

  表6 2013年1-9月纺织工业运行指标占比与去年同期的比较(单位:%)

  进入2014年,纺织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随着《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加速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产业体系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水平逐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将会稳步增强。另一方面,国家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将会推动物流成本下降,加之劳动力市场依然承压,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服饰业、劳动与原料密集型的纺织业向原料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低迷

  2013年以来,欧日等发达市场服装需求减少。1-8月份,欧盟、日本纺织服装进口分别同比下降1.1%和1.7%,其中从中国进口分别同比下降5.9%和3.9%。同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9、0.3和1.6个百分点。进入2014年,虽然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市场需求会在现有基础上微幅增长,但整体来看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且由于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存在,我国纺织工业出口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出口优势削弱

  一是人民币升值加剧。近期,由于跨境资金加速流入以及国内经济整体企稳回升势头明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强劲,今年以来已经累计升值达2.44%。十八界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明确也将使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对于拥有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纺织工而言,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大大降低了我国纺织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入2014年,随着欧美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新兴国家的不断降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持续加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会不断下降,出口企业的效益会进一步下滑。二是内外棉价倒挂。2013年以来,国内棉价持续大幅高于国际棉价,形成倒挂之势。截至11月11日,国内棉花价格19705元/吨,国际棉花CotLookA指数价格85.0美分/磅,价差高出5000元/吨。在国产棉托市收购和进口棉持续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外棉价差缩小的空间有限,国内纺织企业的成本优势下降,出口竞争力减弱。

  (三)贸易保护升级

  一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都是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欧美限制进口的重点对象。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发达国家乃至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新的贸易壁垒措施来来转嫁国内危机,特别是以质量安全、环保技术为主的“绿色”贸易壁垒正逐渐成为阻止我国纺织产品出口的主要原因,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和贸易风险。仅今年1-4月,欧盟非食品类产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发出召回通报80起,同比增长1.27%,并且纺织品服装在全部对华通报产品中所占比例达近六年来新高,达到27.68%。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在世界产业格局新一轮调整中,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关注度不会降低,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或更加紧张,国际贸易摩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各种标准认证和贸易防御措施等技术性贸易壁垒仍将会不断翻新,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升级。

  (四)成本压力高涨 

  首先,用工成本持续快速上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国家最低工资制度的不断强化,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用工压力进一步凸显,“招工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企业的用工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已经直接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外资企业更是将工厂迁出,转往墨西哥、越南等地。其次,欧美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以化纤、能源为主的原料进口价格,企业输入性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纺织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没有大的波动,企业利润空间有限。再次,棉花价格高位运行,内外棉价扭曲,国内棉纺企业承受着较大的成本压力,导致下游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未来,成本压力仍将持续,纺织企业的生存压力难言缓解。

  (五)部分行业亏损严重

  高成本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特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亏损依然严重。今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共有5597家企业发生亏损,亏损面和亏损深度分别为15.0%和8.7%。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亏损面和亏损深度分别为22.7%和27.4%,分别高于工业7.4和15.4个百分点,高于纺织业7.7和18.7个百分点,经营形势较为严峻。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

  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改善纺织工业融资环境。二是引导中西部地区加大纺织工业投资,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人才培训,扩大本土品牌的消费影响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着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挖掘和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二)着力改善出口环境

  一是大力改善出口金融服务,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二是深入推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工作,加快建立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全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三是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联系,降低对欧美国家的出口依赖。四是做好检验检测、品质认证等公共服务,推动我国纺织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产品信誉和知名度。五是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帮助和引导企业有效应对贸易摩擦,降低出口风险。

  (三)多渠道减轻企业运营压力

  一是深入推进纺织工业“走出去”战略,尽快研究制订《境外投资法》等专项立法,明确相关投资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规定,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体系、监管和调控体系、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市场服务体系,为我国纺织企业在境外投资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和综合保障条件。二是加快推进纺织工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高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能力。三是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四是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改革棉花临时收储和进口管理制度

  一是改革棉花收储制度,建立与期货市场相关联的收储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创新收储方式,减少临时收储交易的中间环节。三是完善棉花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尽早明确配额发放时间和数量,稳定市场预期。四是在保障棉农利益的基础上取消棉花进口配额及滑准税制度,实现国内外棉价的市场化接轨,打破当前内外棉价倒挂的不利局面。

  (五)切实减轻纺织企业税负

  一是加强对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税负的研究与评估,改变税收环节的高征低扣、无法抵扣以及原料进口与下游产品进口的关税倒挂问题。二是加强营改增对纺织企业负担影响的研究,谨防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推广加重企业负担。三是扩大纺织行业税收抵扣范围,建议将人工工资、研发投入、品牌营销费用等纳入税收抵扣。

  (六)加强行业运行监测预警

  一是加强对重要原料、能源进口市场的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国际棉花、合成纤维价格走势。二是加强对纺织工业、尤其是合成纤维制造业的投资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引导企业合理进行投资。三是加强对欧美市场需求和政策走势的跟踪和预判,建立出口预警机制和常态化的贸易壁垒跟踪机制。四是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监测,积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行业结构调整。

来源:    赛迪网 

]]>
<![CDATA[纱线进出口:找准潜力点撬动新市场]]>

 

  我国是棉纺织大国,纱线产量占世界一半左右。但棉纱多数都被国内消化,出口量仅占产量的6%左右。相比而言,进出口纱线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近两年,受国内外高棉价差等因素影响,纱线尤其是棉纱线进口数量明显增长,给国内市场带来冲击。

  棉纱进口大幅增长

  低端产品竞争力下滑

  数据表现

  据海关统计,2013年1~10月,全国棉纱线进口总量达175.1万吨,同比增长44.2%;进口金额57.1亿美元,同比增长43.6%。

  1~10月份,全国棉纱线进口均价为3.2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0.4%,仅为我棉纱线出口均价的2/3。

  2013年前10个月,巴基斯坦、印度仍是我国棉纱线进口最主要两大来源国,合计占我棉纱线进口总量的59.1%。其中,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棉纱数量最高,为51.9万吨,同比增长17.3%。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价格优势十分明显,进口均价仅为2.94美元/公斤。我国从印度进口棉纱线数量仅次于巴基斯坦,近51.6万吨,同比增长112.6%。由于从印度进口均价高于巴基斯坦,为3.25美元/公斤,合计进口金额最高,为16.8亿美元。越南是我国棉纱线进口第三大来源国,进口数量20.7万吨,同比增长49%。从印尼、美国、泰国进口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131.2%、163.7%和128.5%。

  从主要进口国进口纱的价格发现,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的纱支较印度、越南略低,印度、越南以8~25支、30~47支纯棉纱为主,巴基斯坦则以8~25支和8支以下纯棉纱为主。总体上,8~25支纯棉纱的进口量约占进口总量的50%以上,30~47支纯棉纱约占总量的20%左右。

  大势分析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外棉价差基本保持在4000元/左右浮动。10月、11月,国内外棉价差进一步拉大,10月中上旬为4600元/吨左右,11月中下旬为5400元/吨左右,目前在4900元/吨左右。国内外棉价差一直较大,加上棉花进口受配额限制,而进口棉纱线不受政府配额管制,2013年国内大量进口棉纱线。

  与此同时,棉纱线进口数量加大的迹象表明,即便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国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需求,但由于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导致国内棉纱线的价格不具竞争力,使得部分内需被迫由外部市场来满足。

  巴基斯坦是产棉大国,具有生产纱线的天然条件,其棉花品质决定其纱线品种以中低支纱为主并有一定优势。印度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中国,近年来不断扩大,其棉花产量充足且品种齐全。巴基斯坦、印度使用原棉与国际接轨,原料优势明显,导致我国企业纷纷进口印巴纱线。

  进口纱增长虽对部分国内企业带来冲击,但从全球视角来说,已成大势所趋。尽管有少数企业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限制纱线进口,但业内人士清醒认识到,进口纱是国内纺织业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同时进口纱入境加速了产业淘汰升级的进程。全球化配置资源,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才是出路。

  中高支纯棉纱出口萎缩

  成本抬升需求受限

  数据表现

  2013年1~10月中高支(指46.6支以上纯棉纱,下同)纯棉纱总出口量为2.4万吨。2012年中高支纯棉纱总出口量为4.4万吨,可以预期2013年我国中高支纯棉纱总出口量较2012年大幅萎缩。

  2011年我国纯棉纱出口量大幅减少,2012年略有恢复,2013年预计将继续增长,1~10月我国棉纱总出口量达到43.3万吨,较2012年全年仅差1.5万吨。按照以往11月及12月出口量计算,2013年纯棉纱出口量超过50万吨概率较大。就中高支纯棉纱出口占比上来看,2013年1~10月占比为5.49%,2012年为9.82%,降幅为4.33%。

  大势分析2013年中高支纯棉纱出口量出现萎缩原因很多,而出口单价上升是影响出口量下滑的最重要原因。2013年1~10月中高支纯棉纱出口平均单价创近年来新高,较2012年升幅达32%;而纯棉纱整体出口单价较2012年却仅增0.38%,这也是制约我国中高支纯棉纱出口订单下放的重要原因。

  而中高支纯棉纱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原料成本推高。2013年上半年长绒棉价格保持温和增长,七八月价格相对平稳,9月份之后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短短两个月价格由原来的29200元/吨左右涨至35000元/吨左右,新棉较高报价至36500~38000元/吨,主流价上涨了5000~6000元/吨,涨幅在17%~21%之间。受成本推动及下游季节性需求影响,9~10月,国内中高支纯棉纱价格出现一波快速上涨,而国外市场需求虽然开始复苏,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下游需求增长并不强劲,这也致使我国中高支纯棉纱出口市场活跃度不足,出口量较2012年大幅萎缩。人民币汇率近期屡屡创新高,给企业出口也带来负面影响。

  纯涤纱出口反弹回升

  非棉纤维发展潜力大

  数据表现

  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我国共出口纯涤单纱15.77万吨,同比增加61.91%。其中10月纯涤单纱出口1.49万吨,同比增加41.24%,环比增加13.90%,扭转了9月份环比下滑的态势。从历史走势看,预期11~12月纯涤单纱出货量将继续回升。

  从出口市场看,2013年1~10月我国出口埃及的纯涤单纱约5.31万吨,同比增长42.74%,占总出口量的33.67%,比重继续放大,且保持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其中10月份出口5304吨,同比增加126.87%,环比增加69.59%。1~10月我国出口印度的纯涤单纱约4.40万吨,同比增长100%,占总出口量的27.90%,比重份额略有下滑,但仍保持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

  大势分析国内纺纱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因棉价不具竞争力而降低纯棉类产品比重的现象比比皆是,非棉纤维替代棉纤维已形成一种趋势。高价棉催生可替代产品的涌现,非棉纤维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纺织产品的发展趋势。

  当前受产业链顶端成本支撑逐级减弱和下游内销订单恢复不佳的制约,国内纯涤纱市场形势一般,可喜的是外销订单支撑有力。10月份纯涤纱出口数量同比、环比双双反弹回升,扭转了9月份双双下降的态势。从后续走势看,由于历年11~12月份仍是埃及、印度等主要出口市场的传统采购旺季,订单持续释放的概率较大,纯涤纱出口市场或将继续延续反弹回升的态势。

 

来源:    《中国纺织报》

]]>
<![CDATA[美国服装产量正增长:拐点来了?]]>

 

  近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揭示,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服装制造产量增长了3.9%,这是多年来其首次实现增长。这一突破能够说明什么?美国本土的服装产业生产力提高了吗?持续低迷的经济已经复苏了吗?

  猜想一:制造回归成大趋势?

  有报道指出,在美国越来越多的服装生产企业、政府官方以及服装产业重要领导人正在为实现增加美国本土生产产品而努力。

  事实上,沃尔玛已经作出承诺,在未来10年采购500亿美元由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上个月,沃尔玛宣布计划向一个美国当地的新厂商采购鞋类产品,以兑现承诺。另外一家生产靴子的企业——商人国际之家表示,2013年9月,他们已经把生产线从中国移回美国,以应对国内零售顾客日益增加的对本土采购的需求。

  2013年第三季度,发达国家的服装制造产量整体增长了0.4%,这是自2010年后的首次增长。就在上一个季度,这个数字还为-7.4%。其中,澳大利亚增加1.8%;而巴西、印度和墨西哥,仅分别增长了0.4%、1.2%和1%。这些传统的服装加工地区正在面临着高投入、低需求以及发达国家投入资本减少的困境,由此造成了这一季度的增长缓慢。

  从整体制造业角度来看,在欧洲,丹麦的制造业增长了9.4%,德国增长了3.2%,爱尔兰增长幅度最大,达11.5%。尽管如此,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仍将欧元区国家的制造业定义为“十分脆弱”,因为法国和意大利依然大幅度下降。欧元区之外的欧洲国家表现不一,挪威增长了3.9%,瑞士增长了9.4%,而俄罗斯联邦国家下降了7%。

  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量都有所提升,但是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仍在继续。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需求促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经济体的服装制造业上涨7.3%。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增长率在这一季度仍然格外地高,达到9.3%。根据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从2013年3月以来,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就在不断提高,这依然吸引了众多发达国家的零售商到此来实现服装加工制造。

  猜想二:低迷经济正式复苏?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近期美国的就业率也有所提高,又因为就业率上升,带动了家庭收入上浮,从而增加了消费品的购买力,形成了良性连锁反应。这或许暗示了经济恢复的步伐正在前行,但是根据对11月份的销售数据统计来看,走出经济阴霾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零售度量研究公司表示,每年从11月感恩节到年底圣诞节是一年当中销售最旺的时节,然而在2013年的销售旺季,零售商们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在2013年春夏季,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有所增长,然而进入秋季后,消费信心又一度回落,这让许多服装零售商对感恩节的销售充满担忧。事实上,11月份的同店销量确实低于预期,预计增长2.9%,而实际仅增长了1.9%。

  零售度量研究公司总经理肯·珀金斯(KenPerkins)说:“尽管零售商们已经为提高销量下了一剂猛药,如大幅度打折、提前营业时间、开展电子商务以及承诺免费运送,但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个‘黑色星期五’没能促成大规模的交易,没能有效的推动销量和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当然,目前销售季还没有结束,很可能零售商们将在圣诞节前给出更低的折扣以增加客流量和提高销量。对于结果,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同时,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经济研究所副主席迈克尔·尼米拉(MichaelNiemira)表示:“对零售商来说,11月是冲刺业绩的最佳时期,也最能体现商家的竞争力。2013年在感恩节期间前来购物的消费者数量比2012年有所增加,但是花费却有所减少。服装销售业绩不佳说明人们对待消费依然十分谨慎和理性。”

  该协会预计,12月份的销量将同比增长3%~4%。“我们预计12月销售势头将有所好转,根据调查,消费者在11月份仅完成了购物计划的1/3,他们将在圣诞节前再次进行大量采购。”迈克尔·尼米拉补充说。

  最终,圣诞节能否为2013年的销售实现逆转,还要看人们的消费信心。肯·珀金斯指出,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好转可以增加消费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富有阶层左右着整个市场的消费信心,当他们增加消费,其他消费者也会对经济形势保持乐观态度。

 

来源:    中国纺织网

]]>
<![CDATA[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这为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我国开放型经济内外环境的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围绕制度、规则、市场、技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变化,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突出。

  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5年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一波三折,充满不确定性。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裹足不前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自贸区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截至今年7月,向世贸组织通报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共有249个。特别是美欧绕开世贸组织,开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伙伴关系(TTIP)等“高水平”自贸区谈判,对国际经贸环境影响深远。国际产业分工面临新变化,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服务外包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这为我国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带来机遇。

  国际经贸规则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世界经贸格局新变化,各国围绕国际市场与资本的争夺更加激烈,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发达国家致力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积极推进“竞争中立”、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21世纪”新议题谈判,以占领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国必须着眼经济利益遍布全球的现实,全面参与重大经贸合作谈判,在新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中抢占先机。

  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面临阶段性变化。长期以来,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支撑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优势,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剩余劳动力持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开始出现总量过剩和局部短缺并存的劳动力供求新格局,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长期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单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国的比较优势亟须从“数量、价格优势”向“质量、效益优势”转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2年至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21.3%,在全球的位次由第六位升至第一位。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867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拓展,我国开放型经济仍然蕴含巨大发展潜力。从对外贸易看,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11.2%,这个数字在全球贸易发展历史上并不算突出。据世贸组织秘书处的有关资料统计,英国1870年出口占全球的18.9%,美国1921年达到22.4%,明显高于我国水平。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五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对外投资看,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起步较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要把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成就,必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内涵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根本在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实现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我国很多领域开放水平依然较低,很多关键领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过开放获得外部动力。我国制造业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保护只能保护落后。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必将推动涉外法律体系、政府管理方式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发挥改革牵引作用,破除有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与现实阻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良性互动。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把对内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的互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扩大国内市场准入与开拓国际市场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有效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继续主动开放国内市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要秉承利益互换、对等开放的原则,消除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障碍,坚持扩大外需和提振内需并重,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不断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实现深度参与全球化与防范经济风险良性互动。随着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要坚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深化对外开放,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既要重视防范国内市场开放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产业冲击,也要重视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的人员与资产权益保护问题。

  实现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在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是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保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不竭动力的坚实基础,是促进由经贸大国向经贸强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思路与举措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协同推进东中西部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决定》指出:“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这为深化内陆、沿边开放明确了政策着力点。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内陆地区要依托本地优势,提高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沿边地区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周边和谐的需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项目。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形成向东向西全面开放的国际经济合作带。

  放宽投资准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利用外资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相结合,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决定》指出:“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这是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按照《决定》要求,以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加快外资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建立利用外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与综合效益转变。借鉴主要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健全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机制。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全球价值链整合与国际化经营能力。《决定》指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这将进一步壮大我国走出去的微观主体,释放对外投资合作潜力。积极、有序、安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推进从吸收外资大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国。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国际化经营,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完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强化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保障。

  统筹多双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决定》指出:“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为完善新时期对外经贸关系布局明确了重点。在双边层面,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模式,加强政策协调,增进开放互信;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维护共同利益。在多边层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减少和消除贸易投资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更趋公平合理。在区域层面,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主动参与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在次区域层面,深化大湄公河、泛北部湾、大图们江等地区合作,形成于我有利的地缘经济和政治新格局。

 

来源: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