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行业 www.sinosure.com.cn http://www.sinosure.com.cn http://www.sinosure.com.cn/sinosure/images/logo.gif http://www.sinosure.com.cn zh-cn www.sinosure.com.cn 5 <![CDATA[我国果蔬加工企业由贴淬出口向自有品牌转化的探讨]]>

 

2014-3-6

 

  近年来,果蔬加工产品在我国果蔬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已成为出口主力。以蔬菜为例,2011年我国鲜冷冻蔬菜出口额为49.4亿美元,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2%,而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出口额分别为37.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各占蔬菜出口金额的31.7%和25.1%。但在果蔬加工产品出口中,只有不足10%的企业采用自有品牌出口,大部分企业普遍采用贴牌出口的形式,可见,我国果蔬加工产品在出口贸易中自有品牌缺失的现象非常明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结合果蔬加工出口企业的经营实际进行分析。 

  一、果蔬加工企业对自有品牌出口与贴牌出口的取舍

  目前,我国果蔬加工企业贴牌出口的利润很低,仅为3%-5%,但是当这些产品被冠以进口商的商标并进入当地市场后一般会增值20%-30%,由此可见,品牌价值要远高于产品本身的成本价值。对于品牌价值,我国果蔬加工企业非常清楚,也非常希望通过建立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然而,这些企业虽然已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在自有品牌的使用上却存在不同模式,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自有品牌出口,大部分企业或者将已注册的商标闲置,或者将自有品牌作为开拓国内市场的有力工具,在出口业务中则选择贴牌方式。 

  为进一步验证这种状况,本文作者于2013年7月份对河北省11家果蔬加工出口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果蔬汁生产企业3家,脱水果蔬生产企业3家,果蔬罐头生产企业5家。从市场范围来看,有5家企业的产品主要出口,另外6家企业的产品同时供应国内与国外市场。这11家企业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仅有1家在出口贸易中使用自己的商标,其他企业全部采用贴牌出口的模式。调查期间正处于果蔬加工企业生产旺季,采用贴牌出口的企业出口形势良好,相对于去年同期,出口数量小幅增长,出口盈利水平较为稳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用自有品牌出口的这家企业的出口状况却不容乐观,其产品的出口价格不仅没有因品牌效应而得到提升,反而比同种类、同等质量的贴牌出口产品低5%左右,这迫使这家企业逐渐缩减了其产品的出口比例,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国内市场。通过对企业经营者的访谈获知,这些果蔬加工企业在经营自己企业的同时,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同类企业的经营状况,在现阶段贴牌出口相对于自有品牌出口存在明显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果蔬加工企业普遍对自有品牌出口缺乏信心,将贴牌出口作为主要模式。 

  二、果蔬加工企业选择贴牌出口的原因

  (一)借助于贴牌出口较易进入目标市场 

  我国出口企业在进入不同目标市场时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一般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多采用贴牌出口策略,而进入欠发达国家市场则多采用自有品牌出口策略。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激烈、进入成本高,中国企业自有品牌难以获得成功。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出口业务中普遍遵循的经验性原则。结合国际市场对果蔬加工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是果蔬加工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果蔬加工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也集中于发达国家,这就从目标市场角度为我国果蔬加工企业选择贴牌出口找到了原因。 

  (二)借助于贴牌出口适应行业特征 

  在出口贸易中,隶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时会选择自有品牌方式,即使最初是通过贴牌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也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向自有品牌出口转变,例如,海尔、华为、中兴等。然而,随着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应用,果蔬加工过程的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其生产工艺的某些环节必须依靠人工来完成,同时该行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差异化不明显,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作者在对河北省果蔬加工企业的调研中,根据产品属性进行分组比较,除了生产脱水果蔬的3家企业外,其他生产果蔬汁的企业和生产果蔬罐头的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产品同质化特征突出,这必然导致当前我国果蔬加工产品难以塑造品牌特色,因此,果蔬加工企业在出口时多选择贴牌方式。 

  (三)借助于贴牌出口降低国际市场风险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导致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食品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具体到果蔬加工产品而言,一方面,近几年我国国内市场及出口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例如,“海南毒豇豆”、“青岛毒韭菜”、“山东剧毒姜”等,必然会导致以这些农产品作为原材料的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质疑;另一方面,我国果蔬加工产品在出口时常因重金属、微生物以及添加剂超标而遭遇进口国的技术贸易壁垒,例如,我国出口韩国的泡菜2005年先后被指责铅含量超标、含有寄生虫卵,2011年又被在韩国网站上通报检出山梨酸0.1g/kg,检出大肠菌群超标260/g。这无疑会出现放大效应,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此类产品的消费减少。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果蔬加工企业若选择自有品牌出口,特别是在品牌创建初期,进口国对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怀疑必然会影响到其出口量及价格。因此,大部分果蔬加工企业考虑到自身实力及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均缺乏选择自有品牌出口的勇气。 

  (四)借助于贴牌出口避开汇率风险 

  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出口数量及盈率水平。自2005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明显冲击,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采取了各种措施。在调研中了解到,果蔬加工企业选择贴牌出口可规避汇率风险、稳定企业利润。以贴牌出口日本的果蔬加工产品为例,加工企业根据进口商的订单进行生产,然后通过外贸公司出口,这些外贸公司往往与进口商有着密切联系,多是日方在中国设立的贸易公司,果蔬加工企业与贸易公司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这种结算模式下,无论汇率怎么波动,果蔬加工企业都会获得相对稳定的人民币,企业经营不会受到影响。 

  (五)借助于贴牌出口稳定原料来源 

  稳定的原料来源是维持果蔬加工企业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旦原料供应出现问题,企业的生产必然难以为继。在调研中了解到,为获得充足的原料供应,规模较大的果蔬加工企业基本都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对基地统一管理,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及技术指导,果蔬成熟后,公司按照果蔬加工要求向农户统一收购。在这种模式下,作为原材料供应者的农户是不允许果蔬加工企业赊欠的,一般要求在交货时或交货后几天内必须结清货款。果蔬加工企业采取贴牌出口,借助于与贸易公司及进口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回款较快,一般从工厂出货后一周左右就可以收回货款,这就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农户结清原料款提供了条件。 

  (六)借助于贴牌出口获取国家补贴 

  为鼓励涉农加工企业的发展,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只要符合条件的涉农加工企业都可以申请获得补贴,在涉农补贴的发放上,采用自有品牌出口的企业和采用贴牌出口的企业是一样的,对自有品牌出口没有另外的、特殊的鼓励政策。同时,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对自有品牌出口和贴牌出口也没有区别,例如,罐头、果汁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均为15%。由此可见,目前在获取国家补贴及出口退税等方面,自有品牌出口没有明显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果蔬加工企业自然偏向于选择操作相对简单、管理相对容易、风险相对较小的贴牌出口模式。 

  三、促进果蔬加工企业由贴牌出口向自有品牌出口转化的对策

  (一)果蔬加工企业要改善供应能力,实现常年均衡供应 

  果蔬加工企业采取自有品牌出口、打造国际市场品牌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其必须具备全年不间断的生产能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国际市场供应产品。目前,我国果蔬加工企业中存在大量中小型企业,由于产品单一,这些企业基本处于“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态,生产经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这种经营状况下,只能选择贴牌出口。要改变这种状态,加工企业应该结合果蔬成熟季节的差异,生产不同的果蔬加工产品,形成产品系列。目前,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果蔬加工企业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弱化了生产经营的淡旺季之分,提高了出口供应能力。 

  但广大中小型果蔬加工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资金、生产工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单一产品转向系列产品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中小企业可通过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为生产系列果蔬加工产品创造条件。 

  (二)果蔬加工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促使我国果蔬加工企业由贴牌出口向自有品牌出口转变,这些加工企业必然会经历一段艰难的市场开拓期,不仅要承担较高的营销费用,而且还可能要承受比贴牌出口更低的价格。因此,在这一时期,为避免出现因利润水平大幅下降甚至亏损而导致自有品牌在国际市场难以推广,果蔬加工企业必须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规模较大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收购、兼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或者与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优势互补,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或者产品属于同一类别的果蔬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共创品牌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三)果蔬加工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 

  质量是品牌打造的核心,当前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无一不是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而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饮食类商品更是如此。我国果蔬加工企业要想通过自有品牌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产品质量必须过硬,一方面,要全面掌握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及其最新变动,并据此完善我国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避免出现因检测标准不一致而出现产品出口遇阻。另一方面,要在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把好质量关,做好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及出厂检验,避免因疏忽导致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出口交易而使出口企业利润及品牌受损。包括我国果蔬加工企业在从事贴牌出口的经营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借鉴并继续沿用。 

  (四)果蔬加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要塑造品牌特色。目前,在果蔬罐头、果蔬汁等大部分果蔬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工艺上,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存在明显差距,难以靠技术创造产品差异,进而塑造品牌特色,因而,我国果蔬加工企业在国际品牌塑造过程中,应重点结合本国的文化特色及主要进口国的文化偏好,通过赋予品牌文化内涵体现其特色。 

  二要加大广告宣传。广告宣传的力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发达国家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都会制定周密的广告计划并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一直以来,我国果蔬加工企业靠贴牌出口,在对品牌进行广告宣传方面缺乏经验,因此,我国果蔬加工企业在向自有品牌出口转化过程中,应借助政府、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借鉴发达国家广告宣传的种类、方式和途径,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广告计划。 

  三要加强渠道建设。虽然贴牌出口的现状使我国果蔬加工企业一直疏于国际营销渠道建设,但是其在与出口商的长期合作中对出口商的营销渠道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我国果蔬加工企业进行渠道建设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我国果蔬加工企业,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外代理商或经销商建立间接营销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进口国设立直销点建立直接营销渠道。在建立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还要重视网络渠道的建设,利用互联网促进自有品牌出口及品牌国际化进程。 

  当然,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财政、金融、贸易政策、法律等方面提供优惠。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并细化财政税补贴政策,包括对采用自有品牌出口的涉农企业给予更大的补贴或出口退税优惠;另一方面,还应制定一系列的品牌促进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一定比例的品牌国际化宣传与推广费用,并借助于各种涉外机会和途径促进企业对自有品牌开展国际营销。 

 

来源:录入    《对外经贸实务》

]]>
<![CDATA[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考察]]>

2014-3-4

  当前,安全无污染农产品已成为各国消费者追求的目标,这促使进口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来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使得一些未达到标准的产品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自由贸易。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农产品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目前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扣留、通报、拒收、禁止入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障碍。若想保持和继续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及遭遇贸易壁垒的趋势考察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这些产品的出口额逐年增加。以蔬菜为例,从本世纪初的245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934万吨(如图1所示),12年时间增长了两倍多。与此同时,为满足本国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和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发达国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这些标准主要包括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要求、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等。这些标准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农产品质量有关,对出口国而言我们称之为质量壁垒。当前农产品质量壁垒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仅2013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亚洲国家的质量问题事件有几十起。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的质量安全问题 

  1.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农药残留超标在被通报的出口农产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反映在种植类农产品上。例如,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报警系统累计通报我国出口柚子农残超标12起。2012年1月24日至26日期间,欧盟连续通报4批包括茉莉花茶、绿茶和乌龙茶等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兽药残留超标主要表现在牲畜类和水产养殖类产品上。例如,2011年6月份的美国FDA拒绝进口通报中显示,6月份我国共有193批次的产品被美国FDA拒绝进口,兽药残留成为“头号”被拒原因,我国三家公司因海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被列入黑名单。 

  2.微生物、重金属超标。出口食品中的微生物和重金属超标在出口农产品中占有一定比例。生鲜农产品和加工类农产品都有被检出微生物、重金属超标的经历。2013年我国出口到加拿大的大芋头因带有有害微生物被通报,本年度出口日本的鱿鱼圈串因检出大肠杆菌超标而被禁止进口,2013年我国出口美国的扇贝多次检出重金属超标而被预警通报。 

  3.违反添加剂使用标准。为了保鲜或增加农产品的色泽或口感,出口企业常对加工类农产品和生鲜农产品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添加剂的不当使用成为目前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2013年厦门某公司出口日本的干燥香菇因未按规定生产,导致二氧化硫超过日本限量标准。据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DAFF)消息,2013年6月25日澳大利亚发布的5月份进口食品违规通报中显示,我国香港一家公司生产的蛋卷使用了非法的添加剂。 

  4.检出禁用投入品。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一些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的使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为降低成本和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部分生产者会使用一些被国家明令禁止的投入品,如三氯杀螨醇、除草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或孔雀石绿、呋喃唑酮等兽药,使用了禁用投入品的农产品出口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质量壁垒。如2013年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显示,绍兴某公司出口到日本的绿茶因使用了禁用物质而被预警通报;福建某公司出口新加坡的蛋品多次被通报检出苏丹红,也被进口国通报。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质量壁垒的趋势考察 

  其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质量壁垒的国家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质量壁垒最多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截止2013年上半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加拿大食品检验署等多个部门针对从中国出口的食品发布通报833次。以宁波为例,该地区企业共有7个批次的产品受到通报,产品涉及菠菜、脱水胡萝卜等农产品,通报原因分别为检出杀虫剂、亚硫酸盐含量超标。我国出口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的蔬菜和冷冻农产品也有被通报的经历。除了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外,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质量壁垒的国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例如,印度食品安全标准局发布公告,将针对我国牛奶和乳制品的进口禁令从2013年6月23日起再延长一年,多米尼加共和国从2013年8月3日禁止从我国进口冷冻虾和鲜虾等虾类产品。 

  其二,遭遇质量壁垒的农产品种类和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和水产品是被进口国通报最多的农产品。从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网站上检索,2013年上半年,蔬菜、水果和水产品被通报的概率占所有农产品的一半以上。畜牧产品、园艺产品、谷物产品等都有过因不同程度的化学成分超标而被禁止入境。不仅如此,我国出口受阻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还在不断地扩大,坚果、豆类和淀粉也不断被进口国通报或暂停进口。 

  其三,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抽检项目越来越多,手续越来越复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规定的检测范围和限量要求对我国输日农产品构筑了一道很高的防线。2013年5月6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旨在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一揽子法案,该法案比现存的有关法律法规更为先进、力度更大。泰国为了对木薯、红葱、柑橙、猪内脏等4类食品农产品加强进口管理,规定进口商必须先向外贸厅或外贸厅的外贸办公室登记注册为进口经营商,进口时须提供产品的卫生许可证、产地证和产品标准认证等文件,并要保证产品保存在与其它货品分开的仓库,并将进口、保管、出口地、销售和转让、剩余库存等资料每月定期报告。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壁垒的原因考察

  (一)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高于国内 

  目前我国已建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近700项、行业标准1600多项、地方标准7000多项。标准数量较多,但在标准的水平与指标方面低于国际公认标准或进口国标准,不能与国际市场很好地接轨。主要表现为:一是质量安全水平低于国际标准要求。以常见的毒死蜱为例,我国标准中规定,叶菜类蔬菜的残留毒死蜱最大限量是0.1mg/kg,菠菜作为叶菜的一种适用此标准,而在日本菠菜毒死蜱残留要求是0.01mg/kg,比我国要严格10倍。二是国外标准具体,国内标准笼统。国内是对农产品大类制定一个标准,而国外往往具体到一种蔬菜。例如我国针对叶菜制定标准,针对果菜制定标准,而日本制定的标准并不使用叶菜类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直接具体到某种蔬菜,以葱为例,我国没有专门对葱的检测标准,日本的农药检测项目达10项,限量要求从0.2ppm到15ppm。三是国内标准欠缺。如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尚未纳入市场的日常检测范围,但是一些国外的蔬菜进口企业已经把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作为必须检测项目。如韩国于今年明确了干、鲜蔬菜中重金属含量标准。 

  (二)农产品源头污染 

  在被通报的出口农产品中,农药和兽药超标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也就是说农产品的源头污染是出口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源头污染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所致:一是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没有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例如2013年2月份出口到日本的乌龙茶因茚虫威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通报。二是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违禁的兽药,或没严格按要求科学用药。例如2013年4月日本曾在我国产的养殖虾中检出兽药残留呋喃唑酮。三是禁用投入品被检出,例如2013年我国某出口公司出口到日本的烤鳗鱼串检出孔雀石绿残留,同年9月份韩国因在我国产的牛蒡中检出二氧化硫而对输韩牛蒡加强检查,并把牛蒡从“安全性保障食品目录”中删除。 

  (三)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加工农产品的出口量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加工过程中因没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生产导致产品遭到污染也成为被进口国通报的重要原因。如2013年8月20日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发布消息,因在我国产豆类加工品和茶叶中检出二氧化硫和甜蜜素超标,韩国将加强对进口我国的豆类加工品和茶叶中二氧化硫和甜蜜素项目的检查;厦门某进出口有限公司加工的干燥香菇,加工过程未按按规定生产,导致二氧化硫超过日本限量标准,被日本拒收;欧盟2013年9月份检出我国出口挂面的重金属污染。总结案例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添加剂污染,是致使农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 

  (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污染 

  生鲜农产品在离开产地后还有生命,为保证到消费环节的新鲜度,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进行保鲜处理。目前国际上普遍的食品保质保鲜技术主要有干制保鲜、腌制保鲜、罐装保鲜、真空包装保鲜和冷冻冷藏保鲜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解决了食品保存的“长久”问题。由于我国的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储藏技术水平也较低,因此在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过程中会受到某种程度上的保鲜剂、包装物污染。甚至有些经营者为了保证农产品保存时间长和鲜美,忽视质量安全标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用有害物质保鲜,我国曾出现过菜农用甲醛、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白菜保鲜,对生姜防虫的事件。 

  (五)农产品生长的环境污染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我国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曾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以河北省为例,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化肥使用量和农药施用量呈递增趋势,严重污染了土地环境,在这样的土地上生产出的农产品,往往达不到进口国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重金属污染农田和水体,在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农产品,极易产生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是很多农产品进口国的必检项目,以苹果汁为例,苹果汁是我国农产品中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之一,2012年全国出口苹果汁约60万吨,其中约30万吨出口美国,2012年美国正式设定苹果汁中砷限量,无机砷限量为10ppb。我国有广西、山东各一家梨汁厂,就因砷超标而处于自动扣留名单中。 

  (六)农产品包装及食品标签不合格 

  如果未按照进口国要求包装食品,也被认为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食品标签更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其要求越来越严,一般要求准确标明食品的名称、成分表、净含量、营养标识、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原产地、保质期、保存条件、过敏原等信息。若没按进口国要求注明会被进口国拒绝入境。例如,我国大量米醋被美国拒绝入境,仅2013年9月份我国35批次米醋被美国FDA拒绝进口,占不合格入境食品名单的一半以上,其标签不合格是主要原因。 

  三、加快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中质量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国内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量多,但标准水平低、笼统、覆盖范围窄的特点,应继续修订、不断完善和细化国内标准,尽量按农产品的小类、品种制定具体的标准,而不是笼统的兽药标准、农药标准和渔药标准。另一方面,注意研究发达国家质量标准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的标准,如日本食品卫生法实施细则的修订、美国的现代化法案、国外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以及食品法典与安全都是出口企业应当关注的。再一方面,农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可借鉴和推广浙江省出口日本农产品的经验,成立专门针对日本肯定列表工作小组,对肯定列表进行跟踪研究,把涉及本省出口农产品的变化内容及时反馈给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以便迅速做出反应,有效避免退货和禁止出口事件的发生。 

  (二)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管理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农残和药残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的现状,应强化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管理。一方面,对于种植的农产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另一方面,对于养殖的农产品科学使用兽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助长剂,杜绝违禁药品的使用。再一方面,相对集中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区域,可按进口国要求组织生产。山东省莱芜市姜、蒜的出口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莱芜按照欧盟GAP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行姜、蒜标准化种植,引导出口企业建立自属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内实施标准化生产,浇水、施肥、用药、检测都执行欧盟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除了生产者和出口企业要做的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乡镇农村,以种子、农药、饲料、肥料等为重点,从源头上集中治理,畜牧管理部门从行政许可、专项整治和案件查处等工作入手强化源头管理。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农产品在出口前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有些可能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环节,如农产品储存环节为避免细菌污染使用保鲜剂,加工环节为增加色泽和口感使用一些添加剂,出口时包装物的使用。如果这些环节操作不规范,会降低农产品质量,从而遇到出口质量壁垒,因此应加强对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企业必须保证关键环节采用安全生产规范、安全操作规范和良好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其次,若有自属生产基地的出口企业必须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进行监管,若非自属基地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出口前应先组织抽检,发现问题,查找根源并及时反馈给上游企业或生产基地。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设置常态化检测,开展风险分析,防患于未然。 

  (四)保护农产品生产环境,扩大出口生产基地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土地污染面积的扩大,同时,给生产者一定补贴,通过治理被污染的农田、轮次休产等途径改善农产品的生长、生产环境,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在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广西等省份,在示范区成功的基础上,扩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获得规模效应。另外一方面,在扩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第一,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污染安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行为;第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以及有机、无机农药,降低农药在农地中的残留量;第三,开发新型肥料品种和肥料增效剂,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选育和改良高肥料利用率品种以及耐肥品种,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动力机制与管控政策研究”(编号:HB13JJ061);河北省软科学基地项目“促进首都经济圈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课题号:12457615D)

  参考文献: 

  [1]赵建欣.质量安全视角下扩大我国蔬菜出口的对策—浙江临海西兰花出口的经验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3(1):54-57. 

  [2]国家统计局网站. 

  [3]中国农业信息网. 

  [4]国家质检总局网站. 

  [5]中国检验检疫服务网.

来源:录入    《对外经贸实务》

]]>
<![CDATA[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为何各异:基于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上)]]>

2014-2-26

内容摘要: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大相似度,但各自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却有明显差异。对此差异的形成机理,学者们少有涉足。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在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和当前美欧债务问题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对此机理研究的不足对中国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十分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取东盟国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代表性的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样本,利用出口占比、出口增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与上述三国农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同情况及其形成机理,旨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期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略尽绵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历史上金融危机的一再发生和当前的美欧日经济问题却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研究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研究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但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波动加大,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突出。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同比增长44.9%,较2008年扩大了1.7倍。[1]进入2013年后,这种逆差态势依然明显。和中国一样,东盟也是亚洲主要的农产品出口主体。而且,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也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就具体情况来看,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却有明显差异。对有关差异的形成原因,从一些学者所得出的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在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上都存在较高相似度的研究结论出发很难得到解释。[2]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所存在的许多差异中,尤其在比较优势方面较为明显。吕兢(2011)[3]的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逐年下降,但从国别情况来看,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农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大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则相对较弱。这种差异是否是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异的原因?从较具针对性的研究来看,国内一些学者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4]也有一些学者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机制的影响。[5]曾忠东等(2012)[6]的研究结论表明,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溢出的价格效应显著,收入效应较小,在整体上,主要表现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策是主要研究论题,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经济、贸易的影响,如Jerry Gulke (2008)[7]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走向疲软,这影响了美国居民的需求,却帮助了美国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出口;Davin Chor and Kalina Manova等(2009)[8]认为,金融危机期间不良信用状况是影响贸易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学者们的有关研究并未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异的形成机理作出回答,因此,对有关问题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力度。

二、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同情况

(一)各国农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的变化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和东盟三国在世界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发生了逆转,这从各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和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1.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增速的变化。2008—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以高于10%的幅度下降,并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与中国相比,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进入2010年,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均出现大幅提升(见表1)。

表1  中国、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变化(%)

年份

中国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2006

13.35

20.97

16.73

26.88

2007

19.41

15.93

31.73

31.02

2008

8.74

26.72

35.50

38.03

2009

-3.26

-11.56

-24.95

-23.11

2010

26.14

25.30

32.72

39.76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横向来看,2008年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差距扩大,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分别高出中国17.98、26.76、29.29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远高于东盟三国,但2010年东盟三国的出口增速提升明显。

2.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比重的变化。随着农产品出口增速的变化,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见表2)。

表2  中国、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的占比(%)

年份

中国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2006

3.52

2.33

1.68

1.96

2007

4.32

2.78

2.28

2.64

2008

3.68

2.75

2.42

2.86

2009

3.81

2.61

1.94

2.35

2010

4.05

2.76

2.18

2.78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横向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比重最大,但与印度尼西亚占比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与马来西亚和泰国占比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06年,中国较占比最小的马来西亚高出1.84个百分点,而2008年仅为1.26个百分点。2009年和2010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87个百分点。

(二)各国农产品出口在美国市场的变化

中国和东盟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各国在这些市场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可以直接体现金融危机冲击下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不同变化。以中国和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在美国市场的变化为例。

表3  中国、东盟三国对美国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增速及美国进口占比(%)

中国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年份

出口增速

美国进口占比

出口增速

美国进口占比

出口增速

美国进口占比

出口增速

美国进口占比

2006

32.94

4.02

22.04

3.16

12.80

0.93

15.69

2.40

2007

18.17

4.49

2.59

3.07

33.27

1.17

19.21

2.71

2008

15.20

4.89

15.30

3.34

61.02

1.78

25.99

3.23

2009

-10.06

5.06

-6.75

3.58

-38.88

1.25

-35.07

2.41

2010

21.99

5.35

21.03

3.76

43.73

1.56

46.76

3.06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表3是中国与东盟三国对美国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增速和美国从四国进口的农产品占美国农产品总进口额的比重(表中简称美国进口占比)。从表中数据可见,2006—2009年,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增速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并于2009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明显提高。而东盟三国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美国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增速表现为先升后降,且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却大幅提升;泰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速起伏较大,但2009年也出现了负增长。横向比较,2008年中国对美国市场农产品出口增速低于东盟三国,2009年显著高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2010年却又明显低于这两个国家。

就各国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市场份额来说,中国所占份额比东盟三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高并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同时,泰国在美国市场的农产品份额不断上升,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2008年较2007年有所上升,2009年又处于下降状态。

可见,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和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出口增速等指标却走势不一,受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东盟国家大,2009年东盟三国却受到更大的冲击。

三、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异的原因

对中国与东盟三国而言,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农产品的基本环境是相同的,因此其农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不一的根本原因不在金融危机本身,关键在于,各国的出口竞争力、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和市场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各异。

(一)出口竞争力不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可以直观反映出口竞争力。按照有关公式和数据计算,2001—2008年间,中国与东盟三国的农产品RCA指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1—2008年中国与东盟三国农产品RCA指数

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08年,中国的农产品RCA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且低于0.5,表明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极弱而且呈下降趋势。而东盟三国的出口竞争力均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泰国,RCA指数大于2,农产品竞争力较强。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短期内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较大,出口增速不断下降,东盟三国却上升明显。

来源:录入    《财经科学》

]]>
<![CDATA[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下)]]>

 

2014-2-24

 

2.4  我国植物油籽贸易结构比较单一

从进口上看,我国植物油籽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和油菜籽,而且进口市场严重依赖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大豆和油菜籽生产国,虽然近几年我国对美国的大豆市场依赖有所减弱,进口逐渐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转移,但是进口美国大豆仍然是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油菜籽进口主要是依赖加拿大市场;从出口上看,我国也面临和进口同样的问题,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花生等传统农产品,出口国主要是东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由于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和市场单一,我国大豆和油菜籽贸易受市场的约束很大,无法提前市场预期和规划,而且我国的议价能力也有所减弱。

2.5  质量问题是限制出口的最大因素

从长期看,由于国产植物油籽与进口植物油籽在生产成本、含油率、质量及供货稳定性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国产植物油籽竞争力不强,这必然引起国产植物油籽价格下跌,由此可能带来农民种植植物油籽的收益下降,从而将影响到国内植物油籽的生产,增加进口,从而引起更大的贸易逆差。

2.5.1  我国油菜籽的芥酸和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品质不达标。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3%,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微摩尔/g的油菜品种称为双低油菜。油菜籽食用油中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芥酸等。而所谓的双低油菜中的油酸含量达到了60%,因而拥有“最健康的油”称号。经过多年努力,在我国虽然其种植普及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如苗期生长较慢、需硼量大、蕾苔期生长势弱、耐肥性较差、抗逆性也较弱等,使得我国存在品质不达标的现象。而且在种收方面无相关技术型人员指导,致使混种、混收现象严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油菜籽品质。

2.5.2  我国大豆等植物油籽的出油量不高。据统计,我国国产大豆含油量较低,一般平均在17.5%左右,而进口大豆的含油量平均在19%以上,同时由于我国国内榨油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国产大豆出油率在18%左右,而国外大豆的出油率在22%左右,如果我国使用国产大豆进行榨油,就会使得出油量更低。其实,这也是我国植物油籽普遍出现的问题:出油量不高。

2.5.3  我国花生等植物油籽污染严重。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植物油籽出口产品之一,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花生主要的出口国家对黄曲霉素检测技术门槛的不断提高,我国花生的出口遇到了新的挑战。2012年12月深圳市质监局抽检发现,深圳有7批次食品黄曲霉素B1含量超标,主要涉及食用油和花生两类食品。同年,我国还有很多城市出现检测黄曲霉素含量超标问题。除次此外,我国花生还存在农药残留和镉等重金属超标等严重影响出口的重大问题。因此,不断出现的植物油籽污染问题加剧了阻碍我国植物油籽出口的进程。同时,因为持续发现的植物油籽安全问题,使得国民对国产植物油籽的信任度不断下降,逐渐趋向于进口油。

3  促进我国植物油籽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植物油籽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缩小贸易逆差,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减少市场风险;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使进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多元化。

3.1  加大科研投入,增加财政补贴

我国植物油籽的价格从整体上看比国际市场上产品价格要高,这导致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大大降低。一方面,由于国外植物油籽拥有国家政府高额补贴,其植物油籽进入中国市场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进而淘汰国内市场上的植物油籽,导致人们种植植物油籽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种植面积下降。另一方面,国内植物油籽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价格因素使得我国植物油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进而影响出口的扩大。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增加科研投入,研究出含油量高、产量高、能抵御自然灾害的品种,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另外,应在WTO的框架下对植物油籽进行大幅度的种植补贴,鼓励植物油籽的生产种植。

3.2  采取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地理优势

花生和芝麻等植物油籽是我国传统的植物油籽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出口的主要植物油籽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业提供了低廉的劳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植物油籽的生产成本,同时单产水平较高也使国产植物油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种植和收割方面的混乱,以及植物油籽本身存在的一些污染问题却制约了国产植物油籽的竞争力,影响到出口的扩大。为促进出口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大力普及种植植物油籽的科学知识,让种植者充分了解相关知识,降低混种混收现象的存在;二是加强农民大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在种植以及管理过程中,尽量使用天然肥料,减少农药、重金属的污染;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同品种植物油籽集中种植;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与日韩等主要出口国接近的地理优势,加大花生、芝麻、非转基因大豆等植物油籽的销售强度,促进出口。

3.3  扶持产业发展,提高品牌竞争力

植物油籽既可以压榨成植物油,供人们使用,也可以制成蛋白饼粕,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在我国,植物油籽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生产形式粗放,综合利用不足。因此,建议加大对大型植物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企业进行整合升级、技术改造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对中小植物油加工企业引导和监督,加强其在与农民联系便捷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使企业与农民互利互赢。

作者简介:崔春晓(1979—),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然.当前我国植物油籽贸易的特征、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8,(8):34-41.

[2]崔春晓,宣亚南.我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世界农业,2007,(11):7-10.

[3]刘李峰;武拉平;刘庞芳.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植物油籽贸易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油脂,2006,(10):14-17.

 

来源:录入    《农村经济与科技》

]]>
<![CDATA[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上)]]>

 

2014-2-24

 

摘要:基于我国植物油籽贸易的总体状况的描述,对我国植物油籽结构、进出口国别分布、国内外价格变化等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讨植物油籽贸易逆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油料作业和稳定植物油籽市场的相关政策及建议。

关键词:植物油籽,进出口现状,贸易逆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17);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RKGB202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人均碳水化合物的消费量逐年减少,脂质和蛋白质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因此,脂质和蛋白质的有效供给将在我国未来的食品安全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在国际植物油籽贸易格局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而国际贸易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大大增加了我国植物油籽市场的风险。了解我国植物油籽市场进出口状况,进一步分析我国植物油籽面临国内以及国际问题,对于稳定我国植物油籽市场使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现状分析

1.1  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总量分析

中国是植物油籽生产大国,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同时又是植物油籽的消费和进口大国。随着我国加入WTO,植物油籽市场逐步开放,我国植物油籽贸易出现了崭新的变化:进出口量值均在波动中保持增长,尤其是进口贸易规模在近年来迅速扩张。2001年我国植物油籽进口值仅有38.1亿美元,入世后大幅增加,在2003年达到62.1亿美元,自2007年超过120亿美元,近几年呈现急速增加态势,到2011年进口规模达到314.8亿美元,在入世后的11年间增长了8倍。

同时我国植物油籽出口也呈现增长之势,但是增速相对于进口较缓慢。2001年植物油籽的出口值只有4.6亿美元,2010年超过10亿美元,到2011年我国植物油籽出口总额为14.4亿美元,是2001年植物油籽出口总额的3倍。在进口快速增长带动下,我国植物油籽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自2007年开始,贸易逆差超过100亿美元,2011年的贸易逆差高达300.4亿美元,分别是2001年和2005年贸易逆差总额的9倍和4倍(见表1)。

表1  2000~2011年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进口总额(亿美元)

增幅(%)

出口总额(亿美元)

增幅(%)

贸易逆差(亿美元)

2000

34.6

---

4.2

---

30.4

2001

38.1

10.1

4.6

10.7

33.5

2002

32.0

-16.0

4.6

0.0

27.4

2003

62.1

94.1

5.8

26.1

56.2

2004

79.4

27.9

5.9

1.7

73.5

2005

80.0

0.8

6.9

16.9

73.1

2006

79.4

-0.8

5.6

-18.8

73.8

2007

120.4

51.6

6.9

23.2

113.5

2008

228.8

90.0

9.7

40.6

219.1

2009

206.8

-9.6

8.4

-13.4

198.4

2010

265.3

28.3

11.8

40.5

253.5

2011

314.8

18.7

14.4

22.0

300.4

1.2  中国植物油籽进口的状况分析

1.2.1  中国植物油籽进口的产品结构。由表2可以看出近两年中国植物油籽进口的基本格局是:进口以大豆为主,油菜籽和花生为辅,其他产品的进口量值有所增加,但进口绝对量较少。2010~2011年间,大豆进口量均在5000万t以上,占植物油籽全年进口量的96%左右,2011年大豆进口金额更是高达298.3亿美元,占2011年中国植物油籽进口金额的94.8%。

表2  2010~2011年中国植物油籽进口的产品结构    单位:万t,亿美元、%

产品

2010年

2011年

数量

份额

金额

份额

数量

份额

金额

份额

植物油籽

5704.6

100.0

265.3

100.0

5481.8

100.0

314.8

100.0

大豆

5479.7

96.1

250.8

94.5

5264.0

960

298.3

94.8

花生

1.6

0.0

0.2

0.t

5.8

0.1

0.8

0.3

油菜籽

160.0

2.8

7.8

2.9

126.2

2.3

8.0

2.5

其他

63.3

1.1

6.5

2.5

85.8

1.6

7.7

2.4

资料来源:《2012国际农产品贸易统计年鉴》。

油菜籽的进口量则仅次于大豆,近两年维持在100万t以上,进口量和进口额占植物油籽总体进口的3%左右。花生近几年进口量有少量增加,但在植物油籽进出口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见我国对植物油籽产品进口结构严重不平衡。

1.2.2  中国植物油籽进口市场的分布。近几年来我国植物油籽主要的进口来源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其中,美国一直是我国第一大植物油籽进口国,2011年进口额达到127亿美元,进口量更是达到了2236.6万t,进口额和进口量均占我国总体进口的40%以上。巴西和阿根廷分别是我国第二、第三大进口国(见表3)。加拿大是我国植物油籽第四大进口国,2011年其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占全国进口量和进口额的3%左右。虽然总体比例较少,加拿大作为世界上油菜籽主要生产基地,我国油菜籽的进口绝大部分来源于加拿大。

表3  2011年中国植物油籽进口国家以及份额

国家

数量(万t)

份额(%)

金额(亿美元)

份额(%)

全球

5481.8

100

314.8

100

美国

2236.6

40.8

127.0

40.4

巴西

2062.5

37.6

117.9

37.5

阿根廷

774.6

14.1

43.7

13.9

加拿大

172.3

3.1

10.7

3.4

其他国家和地区

235.8

4.3

l4.9

4.9

资料来源:《2012年国际农产品贸易统计年鉴》

1.3  中国植物油籽出口状况分析

1.3.1  中国植物油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整体上看,我国植物油籽出口总额相对来说比较少,近两年的出口水平维持在10亿美元左右,远远低于300亿美元的进口值。从出口品种上看,大豆、花生、葵花籽出口相对较多,大豆、花生、葵花籽在近几年我国植物油籽出口比重占90%以上。我国植物油籽出口中花生出口是最多的,2010年和2011年花生出口分别占植物油籽出口总量的65-3%和66%。葵花籽位于植物油籽出口的第二位。2011年葵花籽的出口值占植物油籽的比例达到16.7%。不过大豆近年来的出口有所增加,2011年其出口占植物油籽出口的11.8%(见表4)。

表4  2010~2011年中国植物油籽出口的产品结构    单位:亿美元、%

产品

2010年

2011年

金额

份额

金额

份额

植物油籽

11.8

100

14.4

100

大豆

1.3

11.0

1.7

11.8

花生

7.7

65.3

9.5

66.0

葵花籽

2

16.9

2.4

16.7

其他

0.8

6.8

0.8

5.6

1.3.2  中国植物油籽出口市场的分布。我国植物油籽出口主要面向的国家有:韩国、日本、德国、越南等国家,相对来说.向南美洲、非洲国家和地区出口很少。从2008年、2009年韩国是我国最大的植物油籽进口国。从2010年开始,日本超过了韩国成为我国最大的植物油籽进口国。此外。德国从我国进口植物油籽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近几年德国一直处于我国植物油籽出口国的前几位,2008年德国对我国植物油籽的进口额高达7410万美元,到2011年增加到12616万美元(见表5)。

表5  中国植物油籽出口国家以及出口额分布前5位    单位:万美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1

国家

韩国

韩国

日本

日本

出口

27568

30532

30507

39318

2

国家

日本

日本

韩国

韩国

出口

10844

25484

24941

30312

3

国家

德国

越南

德国

越南

出口

7410

14077

12336

15419

4

国家

荷兰

德国

越南

德国

出口

6496

10427

11130

12616

5

国家

英圈

荚嘲

荷兰

荷兰

出口

4607

9097

10165

1183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1.4  中国植物油籽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比较分析

由于我国在植物油籽进出口贸易中.大豆是最主要进出口产品,因此,以下分析主要是对大豆国内和国外价格进行分析比较。

表6  2008~2011年中国大豆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对比    单位:元/t

年份

大豆

国内

国外

2008

3700

3200

2009

3600

3000

2010

3740

3400

2011

4000

3700

注:国内价格为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的平均交易价格。国际价格:大豆国外到岸价格。

资料来源:天下粮仓网

从表6中看出我国国内大豆价格普遍比国际大豆价格要高,国内大豆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到岸价格高300~600元不等。其中在2011年我国国内大豆平均价格比国外大豆到岸税后价格要高300元左右。另外,除大豆以外我国其他植物油籽价格也不同程度的比国际价格高。随着我国加入WTO。植物油籽市场逐步开放,我国植物油籽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价格处于劣势,一方面国际植物油籽冲击国内市场,从而淘汰国内市场上的产品,使得国内种植面积急剧下滑。另一方面我国由于种植面积的减少,对国外市场依赖进一步增强,这使得我国在进口植物油籽方面议价能力相对减弱,陷入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

2  中国植物油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2.1  大豆、油菜籽主要植物油籽的国内供给量不断减少

近年来我国可垦荒地面积迅速减少,尽管实施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政策,但是大豆、油菜籽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减小。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激励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由此多增加了小麦、玉米等具有传统优势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尽管在2007年9月我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扩大大豆良种补贴等手段,但是农民对于植物油籽的种植积极性依然不高。另一方面,油菜籽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近年来的极端灾害天气,也导致油菜籽的供给减少。以2010年我国发生自然灾害为例,据统计,因洪涝灾害仅四川农作物受灾面积就有1.7万hm2,其中绝收面积1800hm2。2010年4月,我国黄淮等地出现低温寒潮,致使5月长江流域油菜的花期及结荚期受影响。这一些因素导致我国种植植物油籽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进而导致产量减少。

2.2  大豆等植物油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植物油的需求来看,目前国内人均食用消费量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需求仍会大幅增长,增长空间巨大。我国对于大豆的消费主要是油用大豆、食用大豆及豆粕三大类,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豆油消费呈持续性的快速增长态势,带动油用大豆大幅进口,国外投资集团仍在加大对我国食用油市场的投资,随着大豆的压榨能力迅速扩张,也将会进一步增加对植物油籽原料的需求。

油菜籽是我国的传统植物油籽,国内压榨行业相对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油菜籽压榨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对原料油菜籽的需求也进一步增长。但在价格、出油率等方面我国油菜籽并不存在优势,国内压榨油菜籽的企业更偏好于进口的油菜籽。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得进口油菜籽成为必然,从而从需求方面增加了国内进口。

2.3  国内外贸易政策有利于植物油籽进口

2.3.1  有关大豆进出口贸易政策。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促进了大豆的进口,我国加入WTO以后,大豆关税仅为3%,随着转基因政策管理的正式实施,特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与我国在进口质量及检验检疫方面已达成基本共识后,国外转基因大豆进入国内市场受到的制约减少,这将更有利于国外大豆进入我国市场。

2.3.2  有关油菜籽进出口贸易政策。我国的油菜籽已实现自由贸易,2006年起取缔了油菜籽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经营制,进口关税也相应降低为9%。与此同时,国家关税配额制的取消使得油菜籽私有企业的预留份额大大增加,这也将会大大增加我国进口国外拥有“物美价廉”美誉的油菜籽的积极性。虽然从整体来讲,国家积极采取各类举措来促进我国国内油菜籽的发展生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贸易逆差,但相对来说需求永远比供给增长迅速。因此,我国会在相当长的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依赖进口。

 

来源:录入    《农村经济与科技》

]]>
<![CDATA[2013年我水产品出口破200亿美元 连续12年居全球首位]]>

 

2014-2-18

 

    2013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称,这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克服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低迷局面、贸易壁垒增多、国内生产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6.0648, 0.0008,0.01%)升值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再次实现较快增长。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395.9万吨,出口额202.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5%和6.74%.

    在出口品种方面,贝类、罗非鱼、小龙虾出口皆呈现量额双增局面,出口单价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虾出口量减额增,出口单价大幅提高,全球对虾减产是推动对虾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大黄鱼和鳗鱼出口量额双降,其中鳗鱼出口单价大幅下跌,主要是受日本国内烤鳗需求量减少,烤鳗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

    在出口市场方面,日本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首位,但受日本内需疲弱、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我对日出口量额双降。在韩国市场持续低迷,同时相关输韩产品在我国内销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对韩出口量额继续下降,韩国已从我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美国和欧盟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8.43%和3.13%,占出口总额的15.8%和11.2%.对香港、东盟和台湾省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5.72%、11.83%和16.75%.

    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江苏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47%.其中,福建赶超山东首次跃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省份首位。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CDATA[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探析]]>

2014-1-20

  随着农业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农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农产品出口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资源约束日渐突显,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其演进趋势,把握其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对中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进口额2002年为124.5亿美元,2012年增长到1124.8亿美元,增长率高达803%;农产品出口额2002年为181.5亿美元,2012年为632.9亿美元,增幅达到248.71%;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也在快速的扩大,由2002年的305.9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757.7亿美元,增长率高达474.6%。虽然农产品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中国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却在逐渐下降(见表1)。2002年农产品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为5.77%,之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下降至最低点,达到了2.95%,2009年以后则又上升到3%以上。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之前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上涨,而在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放缓,对外贸易份额下降。 

  (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 

  中国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的状况越来越突出(见表1)。2003年之前农产品贸易为顺差,从2004年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逆差额在持续扩大,至2012年逆差额高达491.9亿美元,与2004年的逆差额-46.4亿美元相比,涨幅达到了960.12%。这说明了我国进口替代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明显不平衡的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额比较大的是食用油籽、畜产品和水产品,棉花、食用植物油、水果和蔬菜的贸易额居中,而谷物、食糖、饼粕的贸易额较小。贸易逆差的农产品为谷物、棉花、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产品,其中逆差额逐年迅速上升的产品主要为谷物、棉花、食用油籽;贸易顺差的农产品为水果、蔬菜和水产品,其中顺差额逐年迅速上升的产品主要为蔬菜。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引起的。   

  (四)农产品贸易市场分布不均衡 

  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地主要为日本、东盟、欧盟、美国、中国香港、韩国,2012年的出口额分别为120.0亿美元、101.3亿美元、76.2亿美元、72.8亿美元、66.8亿美元和41.6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96%、16.01%、12.04%、11.5%、10.55%,所占总额将近70%。中国对以上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趋势,2012年对日本、东盟、欧盟、美国、中国香港、韩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分别为9.0%、5.7%、-6.6%、7.4%、13.0%和-0.5%,这更加大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不均衡性。 

  中国农产品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和地区主要为美国、巴西、东盟、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2012年的进口额分别为287.9亿美元、187.0亿美元、165.2亿美元、84.3亿美元、74.1亿美元和53.6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5.6%、16.63%、14.69%、7.49%、6.59%和4.77%,美国、巴西、东盟和欧盟的进口总和占总进口额的比重近65%。中国从以上地区的进口额也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趋势,2012年从美国、巴西、东盟、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进口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3.4%、19.8%、10.0%、19.3%、14.9%和70.3%,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来源地不均衡的特征将会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比较优势 

  本文采用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方式对我国农业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在1965年由巴拉萨提出来的,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与该种产品世界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之比。若两者的比率大于1,则说明该种产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若该比率小于1,则表明该种产品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RCA=(1) 

  其中,RCA表示线性比较优势,X表示该国农产品在的出口总额,Y表示该国的出口总额,W表示世界农产品的出口总额,M表示世界出口总额。 

  采用WTO统计数据计算中国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产品RCA指数。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RCA指数值分别为0.70、0.64、0.56、0.48、0.46、0.43、0.39、0.35、0.36、0.37和0.38,均小于1,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农产品贸易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而且比较优势还在逐渐减弱。 

  2011年,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和欧盟的RCA指数分别为7.04、1.47、1.25和1.14,数值都大于1,说明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比较优势,这与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国相符。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的RCA指数分别为0.71、0.15和0.25,数值都小于1,说明这三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没有比较优势。比较中国与他们的RCA指数值发现,中国的农产品贸易RCA指数略高于日本和韩国而低于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说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高于日本和韩国,但低于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 

  RCA指数的大小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受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竞争力下降,农产品出口在世界出口份额的比重降低,RCA减小;竞争力上升,出口份额增大,RCA增加。二是受贸易结构的影响,如果出口产品以农产品为主,则RCA偏大,如果一国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则农产品出口额占整个出口额的比例会变小,从而导致该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偏低。因此,中国RCA指数下降的原因也是由于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和出口贸易中增大工业制成品份额引起的。而中国RCA指数低于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是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在本国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大于中国。 

  (二)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为了进一步比较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计算各类农产品的RCA指数,同时为了缩小各国贸易结构不同带来的误差,在计算各类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时,将分母中所有商品的出口额改为农产品的出口额,即仅考虑在农产品中的份额。调整后的公式如下: 

  RCAiJ=(2) 

  式中RCAiJ表示i国第J类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第J类农产品的出口值,Xi表示i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值,WJ表示世界第J类农产品的出口总值,W表示世界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值。 

  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选择中国出口量较大的几类农产品进行计算。 

  根据农产品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将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分为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类、豆类和棉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茶叶和蛋类,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包括肉类、奶类、糖类和动植物油。 

  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2001——2010年,谷类的RCA值分别为0.99、1.41、2.02、0.61、1.04、0.71、0.89、0.25、0.29和0.23,豆类的RCA值分别为0.24、0.22、0.17、0.33、0.34、0.29、0.27、0.35、0.23和0.09,棉花的RCA指数分别为0.14、0.14、0.20、0.06、0.08、0.04、0.02、0.02、0.01和0.01。比较三种农产品各年的RCA指数发现:第一,大多数年份谷类的RCA指数高于豆类,豆类的RCA指数高于棉花,说明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中国谷类的比较优势高于豆类,豆类的比较优势高于棉花;第二,大多数年份三种农产品的RCA值小于1,说明三种农产品都没有贸易比较优势;第三,虽然谷类的RCA指数波动较大,但总体谷类、豆类和棉花的RCA指数下降趋势明显,可见中国谷类、豆类和棉花较差的比较优势在进一步减弱。 

  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2001——2010年,蔬菜的RCA值分别为3.01、1.49、2.65、8.17、6.42、3.71、3.92、6.89、5.34和7.59,水果的RCA值分别为2.70、2.54、2.96、3.14、3.18、3.30、3.46、4.06、3.72和3.80,茶叶的RCA值分别为4.05、3.71、4.07、4.84、4.44、4.83、4.74、4.46、4.28和3.76,蛋类的RCA值分别为1.07、1.11、1.04、1.51、1.36、1.24、1.12、1.35、1.01和1.15。比较四种农产品的RCA值可见:首先,大多数年份中RCA值由大到小的农产品为蔬菜、茶叶、水果和蛋类,所以比较优势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蔬菜、茶叶、水果、蛋类;其次,所有RCA指数全部大于1,说明这四类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最后,从2001——2010年,蔬菜和水果的RCA值呈现显明的上升趋势,茶叶和蛋类的RCA指数值总体稳定,所以蔬菜和水果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强,茶叶和蛋类的比较优势相对稳定。 

  在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中,2001——2010年,肉类的RCA指数分别为1.07、0.96、0.84、0.93、0.90、0.88、0.76、0.64、0.65和0.70,糖类的RCA指数分别为0.18、0.26、0.10、0.09、0.26、0.11、0.10、0.06、0.05和0.06,奶类的RCA指数分别为0.09、0.13、0.09、0.11、0.13、0.14、0.25、0.32、0.07和0.04,动植物油的RCA指数值分别为0.25、0.17、0.16、0.19、0.26、0.30、0.19、0.26、0.19和0.15。从以上数值可发现,各年四种农产品的RCA指数值均小于1,且在多数年份中肉类、动植物油、糖类和奶类四者的RCA值依次减小,所以四种农产品都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并且肉类、动植物油、糖类和奶类的比较优势依次降低。从发展趋势看,四类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RCA值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四类农产品的贸易比较优势进一步恶化。 

  三、结论与建设

  (一)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农产品贸易在总体上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与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相比,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高于日本和韩国,但低于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 

  第二,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对外贸易比较优势。 

  第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中国的蔬菜、茶叶、水果、蛋类显性比较优势依次下降;从变化趋势看,蔬菜和水果的比较优势在明显加强,茶叶和蛋类的比较优势相对稳定。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谷类、豆类和棉花的比较优势依次降低,三者的比较优势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中,肉类、动植物油、糖类和奶类的比较优势依次降低,四者的贸易比较优势也在进一步恶化中。 

  (二)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对策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土地、生态环境等具有较大差异,根据当地情况,利用当地农业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农业可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的贸易额,增强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资源较少,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水平较高,应以生产茶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加工奶类、肉类、糖类、动植物油等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西部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多,应以生产棉花、水果等农产品及养殖业为主;东北地区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应以大面积的种植谷类和豆类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中部地区各省区应结合当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土地资源生产谷类、茶叶、水果、蔬菜、蛋类、肉类等农产品。 

  2.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却没有显性比较优势,为提高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我国应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首先,我国每年对农业的投入远远低于对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我国农业发展较慢,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也逐渐减弱。今后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对农业发展提供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其次,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今后应不断引进和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最后,要不断完善我国农业政策。继续支持和完善“三农政策”,增加对农民的补助政策,提高农民的经济主体的地位;深化农业经济体制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比较优势。 

  3.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 

  中国农产品贸易应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基础上,重点扩大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提高技术密集型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下降幅度较大,我国耕地总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很少,并且近年来我国部分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使耕地资源严重下降,谷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种植面积减少,在首先保障本国居民消费的前提下出口量随之减少,导致其贸易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依靠“人口红利”发展农业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将来应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的生产与出口。首先,重点支持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为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便利与帮助;其次,提高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与产品类型,扩大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 

  4.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随着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日本、美国、欧盟等国的食品标准迅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应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首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生产不同等级、不同特点的高质量的产品;其次,严格产品包装制度,既能有效保护农产品不受损害,同时产品包装本身也要符合国际标准和进口国要求;最后不断提高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不断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出口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的证书。 

  教育部春晖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比较优势变化的研究——中日的比较”(S2012025)

来源:录入    《对外经贸实务》

]]>
<![CDATA[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研究(下)]]>

2014-1-17

表8  黑龙江省农产品边境小额贸易单位:(亿美元)

三、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1.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口的影响

(1)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口的积极影响分为以下几点:

①保证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在绿色供应链视角下,进口的农产品符合黑龙江省的环境保护规定,与此同时可以保证黑龙江省内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在在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把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农产品拒之省门之外,这都为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②对本土农产品初级市场的保护。在绿色供应链的视角下,因为对进口的农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原有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传统农业,已经进入不了黑龙江省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可以有效的稳定,黑龙江省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2)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口的消极影响分为以下几点:

①在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和进口的种类减少。绿色供应链的视角下,农产品检查的指标越来越严格,农产品检查的项目越来越多,提高了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口的门槛,进而缩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的进口的数量和进口的种类,从这一方面来看,不利于我国与外国的贸易联系,减少了双方之间的经济合作。无法使我国的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效果。下面以进口大豆为例见表9:

表9  2006年—2011年大豆的进口情况单位:(吨、万美元)

年份

数量

金额

2006

309067.56

7995.97

2007

237946.86

8743.02

2008

424774.82

26931.01

2009

1884775.90

83375.03

2010

2502407.94

109992.29

2011

1967345.02

111519.32

②贸易双方的贸易摩擦出现。在绿色供应链的视角下,由于农产品的进口门槛提高,但是贸易主体所在国家的环境法规等不尽相同,对农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存在差异,以前的传统农业已经进不来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这一切导致了双方之间的争端不断,贸易摩擦层出不穷,不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③进口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国外的企业,要想生产绿色的农产品,必须加大科研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出的产品即有利于身体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生产的农产品的成本远高于之前的传统农产品,在农产品的整个运营过程中,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包装及运输都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在进入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时,进口的农产品的价格会提高,对于黑龙江省居民本身而言,进口的绿色农产品是个双刃剑,一方面价格提升,另一方面,进口的绿色农产品对我们身体健康十分有益,而且与此同时保护了环境,其利大于弊。因此,绿色供应链在农产品贸易中的管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见图2。

图2  2007年-2011年的黑龙江省大豆进口价格单位:美元/吨

2.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1)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分为以下几点:、

①出口农产品品种多样。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开发较晚,对环境的污染较低,有利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其在保护环境方面所花费的费用低于国外。而且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产品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成本较低,出口到国外有价格优势见表10。

表10  2012年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情况单位:吨、万美元

品种

数量

金额

同比

大米

40000

2871.7

-2.5

蔬菜

330000

18112.6

29.6

干水果及坚果

17000

12112.2

0.4

食用油

20000

1719.3

-34.2

烤烟

3681

1504.4

26.6

食用植物油

20810

2762.4

52.0

②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保及健康的意识也逐渐增强,而黑龙江省在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下,出口绿色的农产品,产品即健康又保护环境,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国外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这种绿色的有机农产品,将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这种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将成为以后农产品生产的必经流程。

③促进出口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管理体制。在绿色供应链的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在这种绿色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黑龙江农产品企业才最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④促使农产品的产业升级,改善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以前我黑龙江省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属于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也浪费了资源,在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下,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也合理的利用了资源,农产品出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方向发展,这将增加相关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并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

(2)绿色供应链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分为以下几点:

①出口产品价格高,贸易额有所减少。进口国需求健康和环保的的农产品,必然造成进口的这种农产品价格的升高,出口的高价格农产品会使其在出口国的农产品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最终导致贸易额减少,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出口的限制提高。由于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对进口国外的农产品的限制越来越高,严格的卫生检疫程序和苛刻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对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阻碍。2006年1月1日,欧盟新的食品卫生法规正式生效。日本在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到肉类、果汁、蜂蜜、蔬菜等多种农产品。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会使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使得出口的农产品缺少价格优势,不利于贸易的发展壮大。

③减缓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健康又环保的绿色农产品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吸引力,而根据黑龙江省目前农业的现状,许多出口农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这导致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前景很悲观,其出口的范围逐步减少,影响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建议及对策

为了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作为新的战略构想,把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以后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力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农业区之一,采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农产品贸易,对于黑龙江省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业的生态环境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给出如下建议:

1.发挥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大豆

由于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不合理,充分发辉比较优势,出口大豆等这些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因此,在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的生产中,要做到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加大科技投入,生产出大量的无公害的大豆等农作物。黑龙江省只有大量生产有优势的有机农作物,才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

2.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初级农产品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要想迅速发展,需要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初级农产品。由于黑龙江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我们可以利用这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把这些农产品出口给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这样会使得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健康稳步的发展。

3.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由于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逐渐将少,绿色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逐渐增加;因此,在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的生产中,要做到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加大科技投入,生产出大量的无公害的农作物。黑龙江省只有大量生产出绿色的有机农作物,才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

4.在农产品贸易的整个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的思想

随着“绿色潮流”的发展,各国相继的制定绿色贸易壁垒,随之,国际贸易准则也成为阻碍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向前发展的一个因素。为了突破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黑龙江省在进行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把绿色的理念融入到生产运营之中,真正的做到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以及产品最后的回收利用,使其出口的农产品不但具有高品质而且做到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的健康。只有这样,黑龙江省的农产品才能冲破别国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顺利的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换。

5.健全农产品的绿色产业链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要想迅速发展,需要健全农产品的产业链。政府完善银行信贷体系,黑龙江省农产品在进行贸易时,存在缺少资金的情况,这时可以从银行中,进行短期的资金融通。在信息服务上,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确保信息的自由流通,使得黑龙江省农业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的变化。黑龙江省农产品在进行贸易时,需要加强省内企业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使得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的位置。

作者简介:于波涛(1964-),男,黑龙江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孟思聪(1989-),女,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

参考文献:

[1]Huang P S, Shih L H.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Management[J]. 2009,50(5): 138-140.

[2]潘娟,崔磊.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东方学院.2009,19(4):106-110.

[3]YU HangZHANG Ka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 of Logistic Distribution for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 54: 903-995.

[4]ZOU Lei, and SUN Changxiong Management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Study on Accumulative Effect of enterprise symbiotic  Space in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09, 19(5): 97-99.

[5]邱琪,王杜春.基于农业结构合理化的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SWOT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2010,32(3):47-50.

[6]罗定提,王易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0(6):58-62.

[7]王春晓,陈岳.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J]价格月刊2008,6:34-37

[8]Hau L lee, Seungin Whang.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35(6): 34-37.

[9]嫣紫奕.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2011,23(6):55-62

来源:录入    《商场现代化》

]]>
<![CDATA[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研究(上)]]>

2014-1-17

摘要: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有利位置,必须充分发挥其内部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此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研究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问题,为此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开拓黑龙江农产品贸易国际市场提供理论指导,探索出一条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和保护我国农业生态平衡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农业生态平衡

黑龙江省在中国的东北部,上地辽阔,全省以黑土地闻名天下。主要盛产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甜菜等经济作物。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之一,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作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贸易额逐年增加,但是自2001年入世至今,国际环境变化速度之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限制农产品的进口主要形式已经从关税壁垒转向了非关税壁垒,其中绿色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形式,已经成为阻碍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绿色贸易壁垒,只有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才适合贸易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量也逐渐增加,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调整了自己的环境发展战略,自此以后,全球性的绿色浪潮兴起,绿色产品也映入世界的眼帘。因此,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有利位置,必须充分发挥其内部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此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理论的视觉下,来研究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进一步的探索出一条适合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为黑龙江农产品贸易发展壮大提供理论指导。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优势分析

1.生态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全省土地面积为45.4万平方公里,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土壤肥沃,以“黑土”闻名天下,通过相应措施的开发利用,将会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其气候湿润、夏季多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喜凉或耐低温作物的生长。具体的信号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2012年黑龙江省的自然生态环境

单位:(亿立方米、千公顷、毫米、℃、千公顷、千公顷、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

512.5

湖泊面积

401.9

年降水量

442.7

年平均气温

3.7

人工湿地面积

132.0

湿地面积

4314.8

水资源总量

629.5

2.市场区位优势

黑龙江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农产品贸易对象包括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地区,其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对象是俄罗斯,大约占50%左右的贸易额,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三千多公里的边界线,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二十五个,俄方沿线人口大约有2000万左右,为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黑龙江和俄罗斯进行农产品贸易时,由于交通十分便利,节省了产品自身的运输成本。黑龙江与日本隔海相望,距离非常近,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减少了运输成本,也可以进行劳动力的交换以及技术的交流。2012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主要的出口国,俄罗斯占总贸易的37.8%,日本和韩国占4%,美国占8.9%,其他占了49.3%。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2011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出口国

3.劳动力优势

黑龙江地广人稀,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农民素质高,肯吃苦耐劳,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善于使用大型机器设备,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较低廉的生产成本,使得黑龙江省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有着积极地影响。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作为北方的农业大省,湖北省作为南方的农业大省,分别用北方大省和南方大省与黑龙江的农业进行比较,这样更能显示出黑龙江农业的特点。具体的信号表现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2012年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吉林省的农业单位:(万人、万公顷、亿元、元、亩/人、公斤、元)

依据图表可知,从绝对量的指标来看,黑龙江省的劳动力总数为1977.8万人,耕地面积为1183.8万公顷,农业总产值2315.6亿元,单位面积产值为19560.7元;湖北省的劳动力总数为2530.2万人,耕地面积为336.2万公顷,农业总产值2299.3亿元,单位面积产值为68393.7元;吉林省劳动力总数为1348.7万人,耕地面积为617.3万公顷,农业总产值1020.4亿元,单位面积产值为16530.6元;总之,在劳动力上,湖北省占据绝对优势,黑龙江省其次,吉林省处于绝对劣势;在耕地面积上,总数上黑龙江省处于绝对优势;在农业总产值上,黑龙江省的产值最多,湖北省和吉林次之;单位面积产值上,湖北省处于绝对优势。从相对量的指标来看,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数为12.85亩/人,人均主要粮食产量1309公斤,人均产值11707.9元;湖北省的人均耕地数为1.62亩/人,人均主要粮食产量405公斤,人均产值9087.4元;吉林省的人均耕地数为8.34亩/人,人均主要粮食产量1036公斤,人均产值7565.8元;总之,在人均耕地数、人均主要粮食产量和人均产值上,相对与湖北省和吉林省而言具有相对优势。并且以上三省的人均劳动力在农业方面创造的价值如下:

黑龙江省:(2315.6/1977.8)×10000=11708.0元

湖北省:(2299.3/2530.2)×10000=10221.4元

吉林省:(1020.4/1348.7)×10000=7565.8元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在生产农业方面,虽然劳动力总数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比较而言,其人均劳动力在农业方面所创造的价值最大,所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产品贸易上,拥有劳动力优势。

4.农业技术优势

根据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黑龙江省拥有较高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其在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上具有有利的优势,使得黑龙江省在农产品的生产上有较高的造诣。这一切都为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表3

表3  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吉林省的科技情况单位:(个、人、万元)

由上述表格可知,从绝对量的指标来看,黑龙江R&D学校数、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支出中对高等学校的支出从数量上来看,与吉林省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并且黑龙江省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与湖北省相比,还有进步的空间,在科研方面,与湖北省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改进。但是黑龙江省与北方大省相比较,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黑龙江省注重科技研发的工作,其在农业技术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5.农产品的质量优势

由于黑龙江省以黑土闻名天下,土地肥沃,河流纵横,这为农产品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黑龙江省2011年实施绿色食品精英战略,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400万亩以上,实物产量达到2950万吨。坚持生产与加工并重,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黑龙江开发较晚,受污染的程度低,自然的原生态保持的较好,化肥、农药用量相对较少,其生产出来的农作物营养含量高,品质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高的地位,为黑龙江省出口农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存在问题

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主要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较少。黑龙江省出口的大豆、玉米占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部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因为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争取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其传统的农产品的产值在逐年下降,而绿色食品的出口量在逐年上升。见表4,5,6,7。

表4  黑龙江省大豆的出口量单位:(吨、万美元)

年份

2010年

2011年

出口量

57854

68654

价值

3017

3047

表5  黑龙江省保鲜蔬菜的出口单位:(万批、美元)

年份

2010年

2011年

出口量

30

33

价值

13980

18112

表6  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单位:(万吨、万公顷)

表7  黑龙江省蔬菜产量单位:(万吨、万公顷)

根据图表可知,大豆的播种面积和大豆的产量在逐年减少,可以分析出大豆这种传统的农产品在出口中数额也会相应的减少数量;而蔬菜的播种面积虽然在逐年减少,但其产量处于相对增加的趋势。从以上图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国际贸易中,初级的农产品由于其自身的价值不高,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恶化,使其将不会占据主导的地位,而新兴的绿色农产品以其自身高的品质和环保、健康等因素,将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国际贸易准则影响较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关税壁垒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非关税壁垒即技术贸易壁垒开始出现,技术贸易壁垒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实行绿色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占总数的95%以上。日本在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到肉类、果汁、蜂蜜、蔬菜等多种农产品。2006年1月1日,欧盟新的食品卫生法规正式生效。其法规针对欧盟各成员国生产的以及从第三国进口到欧盟的水产品、肉类食品以及部分植物源性食品的官方管理提出新的规定要求。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对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将会长期受到影响。

3.农产品的绿色产业链不健全

黑龙江农产品产业链不成熟,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低。所以,应进行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至今未形成大的规模。以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为例(见表8),中俄贸易在90年代初期,主要以易货贸易为主,直到1996年以后,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边境小额贸易,直到今日农产品贸易仍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信息不灵,多数企业的规模小等。

来源:录入    《商场现代化》

]]>
<![CDATA[人民币升值的背后:削弱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2014-1-16

   近些年以来,人民币的汇率争议开始成为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最关注的金融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不断地呼吁人民币升值,美国甚至召开人民币汇率听证会来论证此问题。人民币汇率为什么能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这涨涨跌跌的看似平常的数据到底能给我国尤其是作为我国基础性行业的农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汇率是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也是两个国家居民相互贸易时的价格。一国的汇率是其产品净出(进)口的关键决定因素。汇率作为调节国际贸易收支的主要经济杠杆,它的调整变动必将影响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人民币升值后,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国内居民将购买许多进口的物品,增加进口量;同时,中国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将提高,国外的居民将不倾向于购买从中国进口的物品,会减少出口量。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且农产品作为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对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有很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出口的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其比较优势在于农产品低廉的价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美元表示的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以人民币表示的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下降,更加削弱了国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相应地使得农产品的出口量骤降,进口量猛增。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就是一个实例。

  不过,伴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与弊端也均有所显现,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应该从双方面来看待。

  1、消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上升,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1)出口竞争力减弱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同时以水产品、果蔬产品为核心,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不强,波动弹性较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升高,国际竞争力减弱。

  首先从国际上来说,由于近些年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的经济都遭受重创,为了本国的国内利益,各国的贸易的保护主意有所抬头。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上升,除遭遇各国的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外,还会受到国际市场上的各国本土商品的挤压,这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是极为不利的。用山东金乡大蒜出口算这笔账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金乡县金一村党支部书记周雪村介绍“今年大蒜出口170万吨左右,估计金乡的出口量在120万吨以上。现在大蒜的出口价大约为8000元/吨,假如人民币由原先的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变成几乎1美元兑换6元人民币。出口到美国的大蒜,原本要8000元人民币一吨,相当于1176.5美元多就可以买到,汇率提高后就要变成1333.3美元才能买到,这对于大蒜在美国当地市场的竞争是相当不利的”。

  从国内市场上来说,由于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外汇储备不断加大,国际上的各种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大量收购中国农产品,哄抬物价,致使我国国内的各类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升。这些情况均会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减弱,出口困难。

  (2)出口量减少

  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减弱,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冲击就是出口量急剧较少。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2009年1-8月农产品出口额为241.7亿美元,同比下降8%,比1月份同比迭幅收窄5.7%。在241.7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初级农产品出口额131.2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54.3%,同比增长0.3%;加工农产品出口额110.5亿美元,同比下降16.3%。初级农产品出口虽然相对抗跌,但部分初级农产品出口降幅较大,增量不增收。加工农产品出口额降幅较大,1-8月,水产品制品、苹果汁和蘑菇罐头出口金额分别下降28.2%、46.2%和49.6%。从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还可以看出,1-8月,我国对日本、韩国、香港、美国、欧盟出口农产品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8%、21.3%、0.2%、10.1%和15%;对中东、独联体、大洋州和南美等新兴市场农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8.2%、23.2%、20.1%和24.5%。我国农产品出口量的较少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出口创汇收入,甚至会影响到我国国内整体经济。

  (3)贸易结构和出口地区分布发生变化

  在我国农产品出口量出现下降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水产品、果蔬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下降,而像大米、土豆等比较优势不强的农产品等却出现了上升趋势,这些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产生直接影响。

  另外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地区分布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呈高度集中状态,主要以香港、日本为主,其次为西欧,北美等地。人民币汇率升值后,香港,日本由于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所以我国销往这两地的农产品数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相对西欧、北美来说,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加上经济危机的后期影响,这些欧美国家在应对人民币对他们本国的冲击时,也为了他们本国经济的复苏与中国大打贸易战,恶化了贸易环境。我国的农产品的整体比较优势不强,在这些国家的出口也迅速下降,造成了出口方向的扭曲。

  2、积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是一柄双刃剑,在短期内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长期来看也会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积极作用。

  (1)促进农产品出口结构升级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必然会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升级。在我国目前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产品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只达到20%,这样的结构是相当不合理,缺乏比较优势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我国的农产品结构产生了直接冲击,初级产品出口相当困难,同时深加工产品变化比较小。这样必然会产生一种市场的自发作用促使我国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逐步导向初级农产品出口向深加工农产品的转化。

  据商务部前副部长于广洲介绍: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我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发展水海产品、畜禽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将成为我国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畜禽产品熟制品的出口比重,开展熟制品加工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带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熟制品出口在畜禽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仅为47%,发展的潜力很大。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危机也是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利用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出口结构的变化,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的距离,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迈向新的台阶。

  (2)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出口竞争力

  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短期不良影响之后,我国市场会自发的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结构调整期,到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大大增强。首先在农产品质量上,我国可以借助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加大进口国外先进的生产资料,进而转化我国特有的先进技术。技术提高之后,我国可以加大资金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投入,在保证农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在农产品结构上,我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将逐步采取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加大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整体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

  然后在国内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上,由于国内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内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也随之出现下浮状态。最后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里逐步加强,最终会使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大,这样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订立各类的贸易优惠条款、减少贸易壁垒及其有用。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大幅度提高。

 

 

来源:    吾谷网

]]>
<![CDATA[美国市场罗非鱼进口需求分析(上)]]>

2014-1-15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进口国,也是中国最大的罗非鱼贸易伙伴,其进口需求对中国罗非鱼的出口有着重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美国市场罗非鱼进口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Rotterdam模型,建立美国罗非鱼进口需求方程,通过需求价格弹性与支出弹性分析美国的进口需求规律以及竞争对手对中国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罗非鱼的进口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具有刚性;在美国市场上,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贸易政策风险和来自台湾地区、泰国和巴拿马的激烈竞争;中国罗非鱼在美国市场上的定位为低档商品,不利于出口发展。因此,通过生态养殖、精细加工、严格检验和高效运输等方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形象是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罗非鱼,Rotterdam模型,支出弹性,补偿价格弹性,非补偿价格弹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13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本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C018)

作者感谢外审专家的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罗非鱼产品出口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88%以上,其中2/3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罗非鱼总出口量的75%以上销往美国,因此,美国的进口需求对中国罗非鱼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中国罗非鱼的产业优势和出口竞争力,我们必须掌握美国罗非鱼进口需求变动规律,了解消费者偏好,明确竞争对手的实力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罗非鱼的研究较多。王斌等(2012)从国内资源禀赋系数和市场集中度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在罗非鱼生产和出口上具有自然资源优势;李晓钟等(2010)从剩余需求弹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罗非鱼的国际市场势力。以上研究分析了中国出口罗非鱼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目前对罗非鱼进口需求的研究很少,我们认为中国罗非鱼出口依赖于美国的进口需求(吴湘生,2008),同时进口国的消费者偏好、进口需求规律及竞争对手的状况等对中国罗非鱼出口有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近十年美国的进口数据,建立来源差异化需求模型,从支出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的角度,比较美国市场对不同来源地罗非鱼的需求规律,找出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其他来源地对中国的影响,为稳定罗非鱼出口、提升出口竞争力提供建议。

一、美国罗非鱼进口状况

(一)月度进口量和支出增加显著,其中冻罗非鱼片进口增加最为迅速

由于本土的生产量有限,美国对罗非鱼的进口量和支出增长迅速;从2002年月均进口5596吨,到2012年月均进口13647吨;月均支出从1615万美元增加到6343万美元。美国进口的罗非鱼包括冻罗非鱼片、鲜冷罗非鱼和条冻罗非鱼。冻罗非鱼片的比例不断增加,月均进口量从2002年1020吨增加到2012年的13641吨;每月从中国进口冻罗非鱼片从502吨增加到12080吨;进口支出从183.7万美元增加到5260万美元。图1表明,除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6~12月,罗非鱼进口量与支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年份罗非鱼的进口量与支出份额的波动比较规律:每年3~5月份进口量最少,6~8月份逐渐上升,9~11月份开始逐步减少,12~2月份呈上升趋势;且进口量与进口支出的波动呈现高度的整合。

图1:2002~2012年美国罗非鱼月度进口量与支出

(二)月度平均进口单价与进口量均呈季节性波动

图2显示罗非鱼月度进口单价10年来微有攀升,但幅度很小,其波动比较有规律。进口量总体上升,也呈现出季节性,从波动方向可以比较得出进口单价与进口量之间的季节性波动呈反向态势,且近几年进口量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加。

图2:2002~2012年美国罗非鱼月度进口价格与进口量波动比较

(三)不同产品的主要来源地不同

从进口来源地来看,美国罗非鱼主要来源于中国、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台湾地区、泰国、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区。随着中国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罗非鱼来自中国,2012年9月,美国罗非鱼进口总量的91.75%来自中国,来源于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台湾地区、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巴拿马等国的总进口量不足9%。中国已成为美国罗非鱼的首要进口来源地。从罗非鱼产品上来看,美国以进口冻罗非鱼片为主,同时还进口冻罗非鱼和鲜冷罗非鱼。其中,中国、台湾地区和泰国是冻罗非鱼片的主要来源地;冻罗非鱼主要来自台湾地区、中国和泰国;鲜冷罗非鱼受运输条件的影响,主要来自距离美国较近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如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

(四)不同来源地罗非鱼的月度平均单价和支出份额差异较大

表1描述了不同来源地罗非鱼的进口均价,台湾地区和中国的单价较低,平均每千克不足3美元;然后是泰国和巴拿马单价在3美元至4美元之间;运输距离较近的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的平均单价反而较高,每千克高于6美元。离散系数反映了变动幅度,价格较高的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的变动较小,离散系数小于0.11;中国的波动次之,离散系数为0.227;价格最低的台湾地区的离散系数最高为0.529,说明台湾地区出口的罗非鱼正在向高质量高价格转变。月度支出份额中,中国的份额最大,月均支出23.35百万美元,在总支出份额中占比高达57.5%;其次为厄瓜多尔(4.905)、洪都拉斯(3.204)和印度尼西亚(3.184),支出份额变动最大的是泰国和巴拿马,离散系数分别为0.804和0.727;台湾地区和厄瓜多尔的变动较小,离散系数为0.299和0.327;中国居中,离散系数为0.669。支出份额离散系数较大的国家,其变动趋势并不相同,中国呈振荡式上升趋势;泰国振荡式先下降后上升;巴拿马直接表现为振荡式下降趋势。

二、美国罗非鱼进口需求分析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计算支出弹性、补偿价格弹性和非补偿价格弹性,分析进口需求规律和其他来源地对中国罗非鱼在美国市场的影响。支出弹性描述了预算支出每增加1%,对不同来源地需求增加的百分比;该弹性表明不同来源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补偿价格弹性描述了剔除收入效应后,不同来源地产品自身或产品之间需求价格关系;自价格弹性(产品自身的需求价格关系)说明了产品的性质,属于正常商品还是非正常商品;交叉价格弹性(产品之间的需求价格关系)反映了产品之间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非补偿价格弹性包含收入效应在内的总效应,反应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状况。

经典的进口需求分析主要有General模型(Cooper and McLaren,1996)、Rotterdam模型(Theil,1965;Barten,1964,1968,1977)、CBS模型(Neves,1994)、一阶差分AIDS模型(Deaton and Muellbauer,1980)和NBR模型(Neves,1994),当模型中的来源地或者商品种类超过6种时(周井娟,2009),只有Rotterdam模型和General模型能被接受。General模型是后面四种模型的嵌套模型,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需求分析,由于其涵盖的范围较广,与Rotterdam模型相比不够精确(Schmitz,2002),因此本文采用Rotterdam模型。Rotterdam模型首先要满足本土生产与进口弱分离的条件。由于美国罗非鱼的进口量占到消费总量的近95%,因此假定美国罗非鱼产品的消费量等于进口量,即进口量不受国内产量的影响,满足上述条件。其次,具有竞争性的其他替代产品相对较少,对罗非鱼的消费影响较小。根据Norman-López (2006)的研究,由于美国进口的罗非鱼与本土生产的罗非鱼以及从越南进口的鲶鱼在不同的市场进行销售,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进一步满足了差异化进口需求模型的条件。该模型建立在马歇尔需求函数的基础上,设定传统双对数线性需求函数、经全微分及变量与参数的变换而得,包含截距项和季节虚拟变量的罗非鱼进口需求Rotterdam模型表达形式如下:

表1:美国罗非鱼产品主要来源国单价和支出份额的描述性统计(单位:美元/千克、百万美元)

产品

来源地

均值

标准差

离散系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单价

中国

2.559

0.582

0.227

1.422

3.977

厄瓜多尔

6.441

0.377

0.058

5.679

7.372

印度尼西亚

5.069

0.455

0.0897

4.361

6.372

台湾地区

2.015

1.066

0.529

1.146

6.366

泰国

3.419

1.379

0.403

1.171

10.096

巴拿马

3.512

1.359

0.387

0.959

7.645

洪都拉斯

6.463

0.503

0.078

4.151

7.882

哥斯达黎加

6.538

0.707

0.108

3.4898

8.317

其他国家

5.3299

1.062

0.199

2.085

8.465

进口平均支出

中国

23.347

15.630

0.669

1.538

76.974

厄瓜多尔

4.905

1.602

0.3267

0.271

8.395

印度尼西亚

3.184

1.494

0.469

0.581

7.114

台湾地区

2.728

0.817

0.299

0.458

4.737

泰国

0.384

0.309

0.804

0.0044

1.285

巴拿马

0.101

0.073

0.727

0.0014

0.334

洪都拉斯

3.204

1.473

0.4598

0.0065

5.707

哥斯达黎加

2.158

1.139

0.528

0.0007

4.566

其他国家

1.208

0.804

0.665

0.0132

4.483

总支出

48.912

41.219

17.496

0.424

13.761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罗非鱼产品进口数据(FAS网站)整理获得。

dlogqij=αij+θijd logQ+∑hπijhdlogpih+∑sγhsDs

wij=(wij,t+wij,t-1)/2,表示来自ji产品的平均支出份额。i代表产品类型,这里指罗非鱼,jh表示产品的来源地,根据美国的实际进口情况,罗非鱼的来源地包括中国、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台湾地区、泰国、巴拿马、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其他国家等。qijpij分别表示美国从j国进口罗非鱼的数量和价格。d logQ=∑ijwijdlogqij表示Divisia数量指数,αijθijπijγhs是待估参数,Ds为季节虚拟变量。设E为总支出,则支出系数为θijji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πijh是补偿价格效应(斯勒茨基项)。

美国罗非鱼产品进口需求弹性可以通过九个方程来估计。根据Rotterdam模型的限定条件,系统需求方程满足加总性(∑jαij=0,∑jθij=1,∑sγhs=0),价格零齐次性(∑jπijh=0)和对称性(πijh=πihj)。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罗非鱼作为一个独立的需求方程,该需求方程的待估系数根据加总条件计算得出。

根据Barten(1993),支出弹性为:ηij=θij/wij;剔除了收入效应的补偿自价格弹性为:sij=πij/wij,交叉价格弹性为:sijh=πijh/wij;包含收入效应的非补偿价格弹性为:ξijh=sijh-ηijwih,当j=h时,ζijh=ξij为非补偿自价格弹性。

(二)数据来源

美国商务部全球农业贸易数据统计中心提供了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罗非鱼的月度数量、单价和总额;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渔业和养殖业数据中心(FishstatJ)记录了各国罗非鱼年度产量;美国劳工统计局提供了所需的月度CPI指数。基于研究目标,考虑加入WTO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模型数据限定在2002年1月至2012年9月之间,利用十年129个月美国市场对不同来源地的罗非鱼进口需求数据,建立来源差异化进口需求模型,分析美国进口需求规律及其他来源地对中国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由于美国市场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罗非鱼在数量和价格上具有同期相关性,因此在Rotterdam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迭代似不相关回归法(Iterated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能更准确的估计美国罗非鱼进口需求,表2中BP检验显示,似不相关回归适合该模型。

表2:差异化来源地需求方程迭代似不相关回归结果

Equation

RMSE

R-sq

chi2

P

中国

2.521861

0.8882

1026.49

0.0000

厄瓜多尔

0.683419

0.2292

33.65

0.0014

印度尼西亚

0.732414

0.2071

36.7

0.0005

台湾地区

0.672228

0.1443

64.65

0.0000

泰国

0.265303

0.0224

7.34

0.8839

巴拿马

0.081213

0.2453

40.32

0.0001

洪都拉斯

1.081504

0.2852

43.67

0.0000

哥斯达黎加

0.630564

0.063

11.43

0.5752

按进口量加权平均后的R-sq=0.82263

Breusch-Pagan test of independence: chi2(28)=166.709, Pr=0.0000

注:以上结果采用软件Stata12迭代似不相关回归运行

(一)系统方程实证结果描述

极大似然值估计结果显示需求方程拟合程度较好χ2=166.709,p值为0。在9个子需求方程中,其他国家的需求方程根据模型的约束性条件计算获得,其余8个方程中,仅有2个子方程(泰国和哥斯达黎加)不显著,余下6个需求方程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见表2),进口量加权平均后的值为0.82263。中国作为美国罗非鱼的主要来源国,需求方程的拟合程度R2为0.8882,其他国家(泰国除外)方程结果非常显著而R2值较低是因为美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罗非鱼的比重较小

(二)方程系数实证结果描述

采用Stata 12软件运行迭代似不相关回归结果描述如下(见表3)。

1.常数项αij。在需求方程中,中国和巴拿马的常数项显著,说明价格以外的其他等因素对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常数项为正值说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递增趋势,负值表明消费者的需求有递减趋势。巴拿马的常数项为正向显著,中国为负向显著,说明美国消费者偏好来自巴拿马的罗非鱼,如果来自中国的罗非鱼维持现有状态,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偏好会显著降低,但由于水产品消费具有持续性和习惯性,短期变化并不显著。其余来源地的常数项不显著,说明消费者偏好基本保持稳定。

2.支出系数θij。支出系数即边际消费倾向。中国的支出系数为1.0516,说明美国罗非鱼进口总预算每增加1单位,从中国进口会增加1.0516单位,中国进口增加的比例会超过美国进口预算增加的比例原因在于随着进口预算支出的增加,美国从洪都拉斯和其他国家的进口支出减少。中国、厄瓜多尔、印尼和台湾地区的支出系数显著为正,因此所占的支出比例也会随总预算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洪都拉斯和巴拿马的支出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该国的支出比例随总预算的增加而减少。其他地区的支出系数尽管为正,但不显著,因此变化不大。

3.价格系数。中国的自价格系数显著为正且单价较低,说明中国罗非鱼被美国消费者视为低档商品,其价格的降低会导致消费量的减少。印尼的自价格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厄瓜多尔、台湾地区、巴拿马的自价格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这些地区的罗非鱼为正常商品,降价会较大幅度提高罗非鱼销售量。从交叉价格系数看,中国与台湾地区、泰国、巴拿马之间的正向交叉价格系数表明中国与上述三地区的罗非鱼在美国市场上存在替代关系。中国与印尼的交叉价格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中国与印尼之间明显的互补关系;中国与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的交叉价格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中国与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的互补关系不明显。

来源:录入    《国际经贸探索》

]]>
<![CDATA[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4-1-13

   摘要: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制度以来,为促进出口贸易、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实行全面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对一些初级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并取消了部分农产品退税政策。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的出口,保证国内供应,缓解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对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意义重大。但短期内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导致企业出口成本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结合农产品出口具有薄利多销、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的现状,为减弱因出口退税率调整给企业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从财务规划和成本管理方面着手分析提出4点应对措施,其中控制成本是最主要措施。本文参照一些企业成本控制流程的经验,具体说明如何应对。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应对措施

  自2007年12月20日起,我国取消了包括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料及其制粉在内的共84类农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是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出口产品退税政策以来,国家对农产品出口退税调整幅度较大的一次。 

  上市公司中没有专营或主营大豆、玉米、小麦、稻谷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所以此次退税率调整主要影响的是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由于本身竞争力低,再加上农产品出口销售具有薄利多销的特点,使得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能扩大出口,过分压低出口售价,同时随着国内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面临供销双向价格的挤压,不得不将出口退税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此时如果退税率稍有调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从长远分析,此次退税政策的调整起到了抑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符合当前国情,对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意义重大。但短期内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下调,将直接导致出口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出口竞争力。如果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附加值得不到提升,便会不断失去市场,最终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鉴于此,企业因退税政策调整而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财务规划和成本管理方面着手分析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 调整原出口计划,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确保出口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回笼

  企业应调整原农产品出口计划,加快收购与出口的进度,争取赶在退税率调整前全部出口,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点。同时企业应及时做好出口单证的收集和审核,及时申报出口退税以确保出口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回笼。以2007年12月20日取消黑豆出口退税为例,根据规定取消日之前签订的黑豆出口合同,只要在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部门备案后在2008年2月29日前报关出口的,均可按原退税率申报退税。由于该文件是2007年12月14日公布的,企业可以利用14至20日这几天时间调整原出口计划,与外方协商提前签订出口合同,然后及时做好备案,抓紧收购出口,收集单证申报,将全部即将取消的退税尽快收回,减少损失。 

  2 调整内外销产品比例,外销与内贸双管齐下,提高产品销售收入水平

  近几年,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偏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日益接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需求的增加。国家为了平衡供给、抑制通胀、节约资源,持续下调了一些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出口退税率。虽然直接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但只要企业认真分析市场形势,适当调整内外销产品比例,增加内销份额,向国内市场要效益,还是可以抵消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冲击,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如果企业能顺应政策调整,及时将出口转为内销,不仅能扩大销路,而且也能提高销售收入水平,获得可观的利润。 

  3 以降低成本为核心,把成本控制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

  3.1 控制出口农产品收购价格,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充分了解分析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供需变化,在国内挑选优质低价的货源,坚持同类农产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的原则;与原产区村大队、农业局、农垦办公室合作,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和种子,积极投入建立自己的收购基地,或与供货企业或农民签订长期收购合同,通过利益挂钩机制等措施来控制收购成本。如:芸豆的原产国是日本,但由于日本耕地少,每年都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芸豆。经过多年的运作,其流程基本上是前一年由出口企业从日本进口芸豆种子提供给云南、四川、内蒙等基地,第二年再由出口企业进行收购。这种长期的协作联系,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市场信息,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也使企业提前做好收购准备,降低了收购成本。 

  此外,为了预防和控制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对中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传导和冲击,规避收购成本上涨的风险,农产品出口企业还可以与国际接轨,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稳定农产品收购价格。以玉米为例,如果明年将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但预期明年玉米价格会大涨,为回避价格上涨的风险,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提前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同数量的玉米的期货合约,第二年购入玉米时,再将原买进的期货合约对冲平仓,这样如果第二年玉米价格上涨了,期货市场的盈利将弥补一部分现货市场的成本,如果下跌了,期货市场的亏损将作为现货市场的成本的一部分,总之,为其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玉米的交易进行保值,能够稳定收购成本价格。 

  3.2 降低经营费用,确保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控制 

  企业应通过分析历年费用支出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费用预算,以此来衡量日常经营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并作为控制经营费用的标准。同时企业应将经营费用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奖励分配牢牢挂起钩,即将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绩效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使个人树立一种为奖励而控制成本的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费用。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在港口城市建立自己的加工厂及仓库,减少国内运输成本,以及选择长期合作的船运公司、合理的运输航线,降低货物出口运输、通关等成本。 

  3.3 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周期,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也控制成本 

  由于农产品的收购具有季节性,企业一般都会在前一年底签订第二年的收购协议,提前支付大笔的预付款,这就使得企业的库存、预付账款金额较大,如果企业的预付款不够还将向银行贷款。为此,企业应加快收购的步伐,尽快出口,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减少库存的管理成本;尽快办理出口结汇,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减少贷款利息对出口成本的增加。此外,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小幅升值,快速回笼资金还可以减少结汇成本。 

  3.4 成本控制流程中需采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签订前应制定收购出口计划,预测收入、成本、利润,进行可行性分析;(2)签订新合同后业务人员应及时将原件提供给财务人员备案,财务人员将相互联系的收购和出口合同整理在一起并附该笔业务往来明细单进行辅助记账;(3)预付货款时支出单上要注明收购合同号,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冲抵预付款时发票上也要注明收购合同号,财务人员据此登记往来明细单,同时出口结汇以水单上注明的出口合同号进行收款登记;(4)经常梳理往来明细单,核对收款付款金额与签订的合同金额是否相符,了解情况,对成本收入进行监管。同时每周都要将往来明细单提供给业务人员,以便及时催要发票、报关出口和出口结汇,减少库存、利息、结汇成本;(5)经常与业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传达退税政策,如增值税发票要在开票后90日内认证,结汇后应及时索要经审核的报关单、核销单,必须在报关出口日期后90日内将单据报送出口退税,以加快退税步伐减少出口成本;(6)将收回的退税额计入相应业务往来明细单;(7)合同执行完毕应与业务人员核对,并与预测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将明细及分析交领导审核;(8)经常将每笔业务的经营费用与预算进行核对,超预算的应及时分析控制,在年底决算前的预算内费用对本期负担尚未支付的应予以预提,及时体现各笔业务的盈亏情况;(9)年底将个人差旅、通讯等经营费用汇总从相应的执行完毕的业务往来明细单中扣除,以利润余额作为分配绩效奖金标准,将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绩效奖励指标相联系,公平的进行分配,有效控制成本。 

  4 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技术含量,建立品牌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农产品出口数量占据贸易优势,粗放型的出口增长方式直接导致出口农产品的售价不高、效益低下。2007年小麦等初级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取消,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农副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品牌效应。措施包括:出口的农产品经过国际认证机构质量认证,提高准入门槛,以此作为溢价的条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包装及市场服务等方面,打造中国农产品品牌;加大技术研发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等。 

  根据规定,2006年9月15日起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011年恢复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品的出口退税。这些政策调整说明国家是以鼓励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以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再就业,提高有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导向的。因此,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应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抓住调整带来的机遇,认真研究出口商品的税目种类,分析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转型为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出口的附加值,提高高端农产品的出口比例。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将越来越频繁,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及早做好风险预测,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及时调整财务规划和资本运作,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进行技术的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同时把成本控制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成本控制手段和效率,化解退税政策调整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确保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出口退税的通知.财税[2007]169号. 

  [2]《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2010年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1-142,360.405. 

  [3]张媛著.国际商务财会[J].企业如何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2007,8:22-23. 

  [4]凌兴国.审计与理财[J].企业如何控制成本,2006,10:14.

  作者简介:武穆(1978—),女,学士,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录入    《中国食物与营养》

]]>
<![CDATA[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4-1-13

   摘要: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制度以来,为促进出口贸易、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实行全面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对一些初级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并取消了部分农产品退税政策。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的出口,保证国内供应,缓解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对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意义重大。但短期内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导致企业出口成本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结合农产品出口具有薄利多销、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的现状,为减弱因出口退税率调整给企业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从财务规划和成本管理方面着手分析提出4点应对措施,其中控制成本是最主要措施。本文参照一些企业成本控制流程的经验,具体说明如何应对。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应对措施

  自2007年12月20日起,我国取消了包括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料及其制粉在内的共84类农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是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出口产品退税政策以来,国家对农产品出口退税调整幅度较大的一次。 

  上市公司中没有专营或主营大豆、玉米、小麦、稻谷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所以此次退税率调整主要影响的是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由于本身竞争力低,再加上农产品出口销售具有薄利多销的特点,使得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能扩大出口,过分压低出口售价,同时随着国内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面临供销双向价格的挤压,不得不将出口退税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此时如果退税率稍有调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从长远分析,此次退税政策的调整起到了抑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符合当前国情,对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意义重大。但短期内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下调,将直接导致出口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出口竞争力。如果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附加值得不到提升,便会不断失去市场,最终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鉴于此,企业因退税政策调整而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财务规划和成本管理方面着手分析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 调整原出口计划,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确保出口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回笼

  企业应调整原农产品出口计划,加快收购与出口的进度,争取赶在退税率调整前全部出口,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点。同时企业应及时做好出口单证的收集和审核,及时申报出口退税以确保出口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回笼。以2007年12月20日取消黑豆出口退税为例,根据规定取消日之前签订的黑豆出口合同,只要在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部门备案后在2008年2月29日前报关出口的,均可按原退税率申报退税。由于该文件是2007年12月14日公布的,企业可以利用14至20日这几天时间调整原出口计划,与外方协商提前签订出口合同,然后及时做好备案,抓紧收购出口,收集单证申报,将全部即将取消的退税尽快收回,减少损失。 

  2 调整内外销产品比例,外销与内贸双管齐下,提高产品销售收入水平

  近几年,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偏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日益接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需求的增加。国家为了平衡供给、抑制通胀、节约资源,持续下调了一些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出口退税率。虽然直接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但只要企业认真分析市场形势,适当调整内外销产品比例,增加内销份额,向国内市场要效益,还是可以抵消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冲击,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如果企业能顺应政策调整,及时将出口转为内销,不仅能扩大销路,而且也能提高销售收入水平,获得可观的利润。 

  3 以降低成本为核心,把成本控制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

  3.1 控制出口农产品收购价格,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充分了解分析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供需变化,在国内挑选优质低价的货源,坚持同类农产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的原则;与原产区村大队、农业局、农垦办公室合作,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和种子,积极投入建立自己的收购基地,或与供货企业或农民签订长期收购合同,通过利益挂钩机制等措施来控制收购成本。如:芸豆的原产国是日本,但由于日本耕地少,每年都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芸豆。经过多年的运作,其流程基本上是前一年由出口企业从日本进口芸豆种子提供给云南、四川、内蒙等基地,第二年再由出口企业进行收购。这种长期的协作联系,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市场信息,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也使企业提前做好收购准备,降低了收购成本。 

  此外,为了预防和控制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对中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传导和冲击,规避收购成本上涨的风险,农产品出口企业还可以与国际接轨,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稳定农产品收购价格。以玉米为例,如果明年将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但预期明年玉米价格会大涨,为回避价格上涨的风险,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提前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同数量的玉米的期货合约,第二年购入玉米时,再将原买进的期货合约对冲平仓,这样如果第二年玉米价格上涨了,期货市场的盈利将弥补一部分现货市场的成本,如果下跌了,期货市场的亏损将作为现货市场的成本的一部分,总之,为其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玉米的交易进行保值,能够稳定收购成本价格。 

  3.2 降低经营费用,确保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控制 

  企业应通过分析历年费用支出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费用预算,以此来衡量日常经营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并作为控制经营费用的标准。同时企业应将经营费用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奖励分配牢牢挂起钩,即将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绩效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使个人树立一种为奖励而控制成本的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费用。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在港口城市建立自己的加工厂及仓库,减少国内运输成本,以及选择长期合作的船运公司、合理的运输航线,降低货物出口运输、通关等成本。 

  3.3 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周期,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也控制成本 

  由于农产品的收购具有季节性,企业一般都会在前一年底签订第二年的收购协议,提前支付大笔的预付款,这就使得企业的库存、预付账款金额较大,如果企业的预付款不够还将向银行贷款。为此,企业应加快收购的步伐,尽快出口,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减少库存的管理成本;尽快办理出口结汇,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减少贷款利息对出口成本的增加。此外,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小幅升值,快速回笼资金还可以减少结汇成本。 

  3.4 成本控制流程中需采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签订前应制定收购出口计划,预测收入、成本、利润,进行可行性分析;(2)签订新合同后业务人员应及时将原件提供给财务人员备案,财务人员将相互联系的收购和出口合同整理在一起并附该笔业务往来明细单进行辅助记账;(3)预付货款时支出单上要注明收购合同号,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冲抵预付款时发票上也要注明收购合同号,财务人员据此登记往来明细单,同时出口结汇以水单上注明的出口合同号进行收款登记;(4)经常梳理往来明细单,核对收款付款金额与签订的合同金额是否相符,了解情况,对成本收入进行监管。同时每周都要将往来明细单提供给业务人员,以便及时催要发票、报关出口和出口结汇,减少库存、利息、结汇成本;(5)经常与业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传达退税政策,如增值税发票要在开票后90日内认证,结汇后应及时索要经审核的报关单、核销单,必须在报关出口日期后90日内将单据报送出口退税,以加快退税步伐减少出口成本;(6)将收回的退税额计入相应业务往来明细单;(7)合同执行完毕应与业务人员核对,并与预测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将明细及分析交领导审核;(8)经常将每笔业务的经营费用与预算进行核对,超预算的应及时分析控制,在年底决算前的预算内费用对本期负担尚未支付的应予以预提,及时体现各笔业务的盈亏情况;(9)年底将个人差旅、通讯等经营费用汇总从相应的执行完毕的业务往来明细单中扣除,以利润余额作为分配绩效奖金标准,将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绩效奖励指标相联系,公平的进行分配,有效控制成本。 

  4 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技术含量,建立品牌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农产品出口数量占据贸易优势,粗放型的出口增长方式直接导致出口农产品的售价不高、效益低下。2007年小麦等初级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取消,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提高传统的农副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品牌效应。措施包括:出口的农产品经过国际认证机构质量认证,提高准入门槛,以此作为溢价的条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包装及市场服务等方面,打造中国农产品品牌;加大技术研发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等。 

  根据规定,2006年9月15日起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011年恢复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品的出口退税。这些政策调整说明国家是以鼓励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以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再就业,提高有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导向的。因此,对于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应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抓住调整带来的机遇,认真研究出口商品的税目种类,分析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转型为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出口的附加值,提高高端农产品的出口比例。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将越来越频繁,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及早做好风险预测,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及时调整财务规划和资本运作,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进行技术的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同时把成本控制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成本控制手段和效率,化解退税政策调整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确保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出口退税的通知.财税[2007]169号. 

  [2]《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2010年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1-142,360.405. 

  [3]张媛著.国际商务财会[J].企业如何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2007,8:22-23. 

  [4]凌兴国.审计与理财[J].企业如何控制成本,2006,10:14.

  作者简介:武穆(1978—),女,学士,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录入    《中国食物与营养》

]]>
<![CDATA[我国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2014-1-3

    内容摘要: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中国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的步伐加快。但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仍以直接进口农产品为主,且大多以FOB或CIF等形式从国际大型粮油企业订货采购,具有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与资源能源类境外直接投资相比,农业境外直接投资还刚刚起步,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一是由中国产业发展阶段决定的,国内企业尚处于国内布局阶段;二是国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投资能力较弱,缺乏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能适应“走出去”的需要;三是缺乏利用全球农业资源的国家总体战略,对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政策支持有限、管理过多。

    关键词:农业资源,境外,直接投资,农业合作

    一、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一)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主要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承担对外援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取得较快进展,目前已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世界银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等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以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并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60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工作组。同时合作渠道不断拓宽,除原有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外,区域合作也日益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投资与合作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规模和农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境外农业投资有了长足进展,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广泛,领域涵盖农、林、牧、渔各业。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境外农业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显著加快。2003~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3.32亿美元增加到34.17亿美元,增长9.3倍,年均增长33.8%;同期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0.81亿美元增长到7.98亿美元,增长8.8倍,年均增长33.1%(见3页图),尤其是2005年以后,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以超过40%的速度加快发展。

2003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

    资料来源:《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投资与合作领域、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从领域分布看,目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已经从最初的远洋捕捞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粮油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产品生产与加工、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等。总体来看,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比较优势不强、供给紧张的种植业和远洋渔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上。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种植业产品包括大豆、玉米、水稻、棕榈油、天然橡胶、木薯、剑麻、甘蔗等。2011年中国远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为118万吨和129亿元,作业渔船近2300艘,运回水产品63万吨,已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之一,形成了非洲和东南亚两大区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俄罗斯、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两区、三洋、多国”的区域格局。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领域已经从最初的生产发展到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多个环节(见表1)。

1 部分企业境外农业投资涉及的行业和领域

企业名称

投资行业和领域

中粮集团

大宗粮油商品贸易、食糖加工、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木材砍伐和加工等

中储粮总公司

水稻种植、高产科技示范

黑龙江农垦

大豆、水稻、玉米、棕榈油、蔬菜、小麦种植、加工、贸易,相关物流设施的建设

中农发集团

大豆、水稻、玉米、棕榈油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

重庆粮食集团

大豆、油菜籽种植、加工,物流仓储设施的建设

吉林粮食集团

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种植、加工、种子繁育及其相关物流仓储设施的建设

天津聚龙

棕榈油种植、加工。

浙江卡森集团

大豆种植、加工、贸易

青岛瑞昌

棉花种植、收购、加工及其相关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

广垦橡胶集团

天然橡胶种植、加工

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棕榈油生产、加工

中兴能源

棕榈油生产、加工

中鲁远洋渔业

外海、远洋捕捞;水产品养殖、冷冻、冷藏、加工、销售;批准范围的商品进出口业务;机冰制造、销售;制冷设备制造、安装、维修;装卸搬运

广东广远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收购与销售、渔轮仪器仪表、渔业机械、渔具

  
    资料来源:根据宋洪远(2012)以及相关公司资料整理。

    从区域布局看,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已遍及全球六大洲的93个国家和地区。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统计,截至2012年5月,共梳理出中国境外农业企业598个[①按照《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在境外设立760家农业企业。]。其中,亚洲是中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最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中国在亚洲设立境外农业企业354家,占中国境外农业企业总数的59.2%,主要分布在老挝、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柬埔寨、中国香港、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占亚洲国家和地区总数的67.4%。在非洲设立境外农业企业78家,占13.0%,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里等国家,占非洲国家和地区总数的55.9%。在欧洲设立境外农业企业80家,占13.4%,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占欧洲国家和地区总数的22.0%。在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别设立境外农业企业34家、30家和20家,依次占5.8%、5.0%和3.3%(见表2)。这种布局特征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和中国境外农业投资由近及远的发展变动规律。

2 中国境外农业企业在全球的地区分布

地区

境外农业投资企业数目

占境外农业企业

总数的比重(%)

境外农业投资企

业覆盖国家数目

国家和地区总数

投资覆盖率

(%)

亚洲

354

59.2

33

49

67.4

非洲

80

13.4

33

59

55.9

欧洲

78

13.0

13

59

22.0

大洋洲

34

5.8

6

25

24

北美洲

30

5.0

2

4

50.0

南美洲

20

3.3

6

49

12.2

合计

598

100.0

92

245

38.0

    
    注:截至2012年5月,根据课题组梳理出的598家企业进行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整理。

    3.投资与合作主体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大多是承担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主要由农业科研单位和国有农业企业承担,参与主体相对单一。伴随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除了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粮集团、重庆粮油集团等中央和地方国有农企外,民营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发展为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代表性企业有天津聚龙集团、浙江卡森集团、青岛瑞昌等。此外,广东、浙江等省份的许多农户也纷纷到境外兴办各种养殖场、农场等。据了解,浙江农民境外开发农业资源的足迹已遍布乌拉圭、俄罗斯、巴西、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投资与合作模式多样。从经营方式看,中国企业最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农业资源开发,但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存在较大风险,很容易与东道国利益主体形成纠纷,项目成功率不高。目前企业已探索出多种形式,包括合资、合作等,共同开发,效果较佳。从发展模式看,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采取相应模式,有“公司+农户”的模式,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模式,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模式等。经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企业合作层次逐步升级,由单纯的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到资本联合经营,推动国际产业并购。

    (二)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中国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的步伐加快,但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仍以直接进口农产品为主,与资源能源类境外直接投资相比,农业境外直接投资还刚刚起步,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如2011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4.17亿美元,仅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0.8%;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仅占当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07%。

    (三)现行利用境外农业资源模式存在的风险

    目前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的模式仍以直接进口农产品为主,且中国企业大多以FOB或CIF等形式从国际大型粮油企业订货采购,此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风险:

    第一,中国企业在农产品全球供应链上游的布局还较弱,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尚未形成,没有建立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供应网络,对保障国内供给存在一定风险。

    第二,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加工环节,盈利能力较弱,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拥有全球供应链的国际粮油企业进入国内下游加工环节难度较低,而中国企业进入供应链上游的难度较大,处于不对称竞争状态。目前,大型国际粮油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格局,国内企业面临国际粮商的直接竞争,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存在一定的产业风险。

    二、目前境外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为什么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这是由中国目前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所决定的; 第二,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第三,缺乏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的总体战略及配套政策体系。

    (一)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消费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际粮油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现代粮油加工业起步,迄今为止20年左右,中国企业在向国际粮油企业学习的基础上,奋力追赶,在国内布局、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不断缩小与国际粮油企业的差距。直到最近几年,广受关注的植物油行业,内资企业在规模和经营能力上正逐步赶上国际粮油企业。在此基础上,一些实力较强的内资企业才开始考虑到境外开展直接投资。这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国内市场足够容纳企业发展的时候,企业倾向于通过直接进口满足原料需求,没有动力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当国内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后,才有动力考虑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目前,中国植物油行业发展趋于进入稳定阶段,国内企业逐渐开始建立上游供应链;而谷物加工等行业,国内市场还在发展中,企业仍处于完善国内布局阶段,这种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背景。

    (二)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根本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仍缺乏,不能完全适应“走出去”的需要。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共性问题。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大部分企业缺乏通晓外语、熟悉国际经贸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了解当地文化、法律背景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这是制约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企业缺乏对投资国市场、行业及自身实力的系统分析,投资重点不明,盲目进行投资,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资金不足,企业投资能力较弱。企业投资能力较弱。中国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投资能力较弱,这是限制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在境外投资农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集团较少。据统计,发达国家对外平均项目投资额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约260万美元,而中国仅100万美元。而大型龙头企业之前因一直大力开展国内布局和投资,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第三,行业自律、协调不足。目前中国能够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协会数量少,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项目协调、应对贸易纠纷、抵御海外风险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作用,导致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企业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或者在一些热点地区、热点项目上一拥而上、恶性竞争。部分企业没有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存在一定差距,不注重招聘当地员工,无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当地社区缺乏交流等,引发当地的争议和不满,需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缺乏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总体战略设计

    从国家层面看,虽然“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利用全球农业资源的战略还不坚定,既没有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总体考虑,也没有为今后大规模农产品进口作好准备,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战略缺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目前国内有关方面对农产品进口还心存疑虑,全球农业战略陷于两难困境:增加进口,担心会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减少进口,则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第二,缺乏对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目前还没有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求,总体设计规划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以提高全球农业资源利用能力,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与此相反,部分地区和企业推进农业“走出去”时,大多各自为战,无序竞争,问题日趋突出。

    第三,没有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与对外投资管理的体制。目前农业部门分割、管理多头、职能错位、层级复杂等问题依旧突出,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博弈越加严重,不能适应服务于新形势下农产品大规模进口,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以及农业产业安全管理的需要。

    第四,没有建立有效维护国际农业贸易与境外农业投资利益的保障机制。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但大宗农产品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仓储、物流、港口、加工、国际贸易一体的全球供应链,难以规避日益频繁的国际市场波动与安全风险;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掌握必要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话语权,国内市场和企业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没有形成支持境外农业投资的政策体系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相对而言,企业跨国投资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离不开母国的政策支持。但目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支持政策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支持体系。

    从财政支持政策看,与国内项目不同,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项目前期的市场开发成本较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许多国家对境外农业项目进行专项补贴,鼓励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对外合作基金,专门资助韩国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开发和股权投资。美国、欧盟、日本等对农业海外投资与市场的开拓投入了大量资金,在促进境外农业投资、农业合作以及市场开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对境外直接投资的财政支持主要包括:(1)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2)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3)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4)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但总体而言,上述支持的力度仍然不足,还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据企业反映,目前进行境外农业投资,亟待政府给予相关支持,主要包括:支持补贴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境外参展、促销,参与国际认证;支持企业在境外对农业资源的探测、开发等;对境外农业投资项目的前期开发、资源回运、境外突发事件处置等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要覆盖到相关中小型企业。

    从金融支持政策看,资金缺乏、规模小、竞争力低是目前中国企业进行境外农业投资的最普遍问题。特别是,目前走出去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境外融资能力较弱。当前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手段较为单一,企业境外农业投资仍然主要依靠信贷融资(贷款贴息政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而国内贷款由于银行抵押担保条件限制很难获得,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如此,许多企业在境外的竞争力、信誉度,产品质量、品牌都难以取得大的提升。一些企业反映,如果资金瓶颈得不到支持解决,有可能会使我国痛失开发境外农业资源的大好时机。

    从保险支持政策看,企业进行境外农业投资,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压力。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农业涉外项目建有一套优惠保险体系,政府承担一部分保费补贴。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险种少、范围窄,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的功能还较弱。尤其是,目前还没有针对非常风险[②主要指因战争、内乱导致不能执行合同的政治性风险;企业经营者的对外投资被没收、征用造成的风险;东道国因外汇不足而限制外汇兑换、拖延付款以及限制进口造成的经济性风险。]的境外农业投资保险险种。从国际经验看,这种险种对帮助企业规避境外风险有较大作用。缺少境外投资专门的保险险种无疑使我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缺少了一道风险防范屏障。

    从税收政策看,税收优惠是促进境外农业投资的重要扶持措施,目前中国已与相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但企业反映,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境外投资企业不利,如,我国与部分国家尚未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因此仍存在对我国涉外企业双重征税问题;返销产品进口环节尚无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目前对境外农业基地生产的产品均按同类进口商品处理,需要缴纳各种进口税费,大米、玉米、小麦、蔗糖等产品需申请进口配额。还有木材、油棕等产品运回国内也必须交纳相应税收。如此税收体制不利于我国企业投资开发境外资源,尤其是开发有关战略性资源。

    2.“走出去”投资便利化水平仍然较低。企业境外投资主要管理部门为发展改革部门、商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商务部门负责对外投资开办企业的核准,外汇管理部门负责对外投资外汇管理。国有企业“走出去”投资还需经过国资委批准。对企业而言,逐渐放宽的境外投资限制是对企业境外投资最大的支持。近年来,国家通过简化手续、放宽限制,推动投资便利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投资便利化程度还不够,审批环节较多影响企业决策的自主性和反应速度。其中主要问题有:

    (1)尚未形成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目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仍是“分散管理、多元审批”体制,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各机构从各自管辖权限和部门利益出发,制定提出各自的管理办法和要求,互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给企业运作带来不便。

    (2)部分管理制度难以适应要求。如现行外汇管理制度报批手续正常需要2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对人员的出境手续也有严格限制,审批制度繁琐且耗时较长,严重影响了对项目的有效管理。比如发展改革委的部分审批制度不能适应企业业务开展,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设立境外机构需要发展改革委审批,要求比较严;出现海外收购项目竞标时,发展改革委要求发出有约束性要约前要报审批,但审批时间一般较长不符合竞标时限要求等。另外境外农业基地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物资和设备,办理出关手续繁琐,有些农作物如水稻杂交种不让出关,影响境外基地的正常生产。

    3.国有企业的考核与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约作用。作为国有企业,国家对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回报有要求是必需的,但是目前的考核制度制约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农业和粮食方面的企业龙头企业与石油石化、能源、电力、通信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相比,实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依据自身实力进行境外投资的规模受限。站在商业角度上,通过绿地投资或者在别的企业出现问题时进入,在未来获得较好回报的概率较大,但是这两种情况的投资回收期通常较长,比如棕榈油,如果从绿地投资开始,前4年只有投入,没有任何回报,第5年才开始逐渐有回报,但是棕榈油可以持续产油25年,也即后20多年可以持续有回报。如果要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但是,现行考核制度为一年一考核,大规模的、投资回收期较长的“走出去”投资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制约企业“走出去”步伐。

    此外,由于涉及到粮食安全等问题,粮食主产国对于中国企业投资防范心理仍然较重,这也是制约中国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屡屡受挫,巴西对外国投资者购买土地设定限制等,均反映了粮食主产国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防范心理仍然较重。

    三、简要结论与政策涵义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仍以直接进口农产品为主,与能源类等资源境外直接投资相比,农业境外直接投资还刚刚起步,中国利用海外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中国产业发展阶段决定的,其次,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境外直接投资还刚刚起步的根本原因,第三,缺乏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总体战略,对境外农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有限,管理过多。其政策涵义在于:

    第一,应尽早考虑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把利用境外农业资源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基本方针。在消费刚性增长、国内水土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油脂油料等农产品进口节省出的土地对于保障谷物的供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分品种设定粮食结构化自给率,明确稻米和小麦等口粮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必须依靠国内市场满足供给,进出口作为品种调剂;玉米等饲用谷物和食糖,适当通过进口补充国内需求;油脂油料等品种,努力维持现有的自给率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二是要将农业“走出去”作为长期战略,借鉴日本等国经验,依托企业,着眼长远,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逐步形成国家粮油食品全球供应链布局。

    第二,形成良好的外部政治、经济和政策环境。

    一是境外直接投资作为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风险完全由企业自担,政府应给予企业境外投资充分决策自主权,由企业自主决策、自主操作、自担风险、自负盈亏,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简化手续,放宽对“走出去”投资的限制,部委之间加强政策协调,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少管就是支持。

    二是在国家层面与粮食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农业“走出去”、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部分国家针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设立专门审查程序,这是对中国的歧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WTO以及双边等贸易谈判中予以关注,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第三,培育中国自己的、全球布局的、全产业链的国际粮商。不管是稳定国内市场,还是建设全球稳定的供应链,均需要将大企业作为抓手,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支持国内龙头企业加快完善国内粮油购销、加工布局,建立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为“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国内市场战略优势。另一方面,需要支持内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开展境外农业直接投资,通过投资仓储物流设施,开展国际贸易,增强对国内紧缺品种进口货源的掌控能力,在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告为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中国农产品进口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成果之三)

来源:2013年第130号    国研视点 

]]>
<![CDATA[云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背景下,农产品“走出去”是云南省开拓东盟市场的一大优势。十几年来,云南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然而在对东盟出口过程中,云南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以及市场定位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出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双边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农产品的规范性,增强人民币跨境结算安全性等对策措施,以推进云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云南,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 
 
  [作者简介]丁志吉(1990-),女,汉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1月,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共7000余种货物在2005年7月开始陆续削减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实施以后,对双边农产品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九成以上的农产品双边贸易实现零关税。这为云南省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云南虽然以温带气候为主,却同时兼备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区, 农业的多样性得天独厚,使得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强于竞争性,在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 

  一、云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出口额逐年增加 

  94数据来源:根据昆明海关和云南统计署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签署之后,云南省向东盟国家出口农产品总额的变化:2002年是自由贸易区建设第一年,出口总额为8192万美元;2004年超过1亿美元;2006年底,受到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影响,同比下降了190%;2007年有所回升且增长速度很快;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农产品出口东盟受阻;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云南出口东盟农产品总额与2008年相比,出口额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1年出口额突破9亿美元大关;2013年初,虽然云南省遭受了近三年的持续干旱,农作物产量有所减少,出口额相对下降,但前4个月仍突破3亿美元。 

  (二)出口产品种类多为温带农产品 

  东盟国家大多位于热带地区,无法种植温带水果和温带蔬菜,而且像新加坡、文莱等土地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农业生产受到限制,所以很多国家农产品依赖进口,东盟成为云南省温带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03年中国与缅甸、泰国和老挝等国实现农产品零关税以后,云南蔬菜、温带水果、花卉、茶叶等在东南亚市场的价格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云南出口东盟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为:烟草制品、乳制品、干鲜蔬菜、干果仁、温带水果、谷物、淀粉、干辣椒、啤酒、味精、茶叶和鲜花等。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云南出口东盟国家的温带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特色菜、野生菜、花卉出口产业迅速发展,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云南农产品的竞争力。2004年,向南亚出口蔬菜5808万美元;2005年前三季度云南出口东盟农产品中,鲜切花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出口500万美元。2012年,随着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利用以及人工食用菌的培育发展,食用菌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出口已成为云南省温带特色农产品出口东盟的一大亮点。2012年1月至9月,食用菌出口1749万美元,同比增长187%。芸豆、豌豆等豆类蔬菜出口量增长,马铃薯出口开始从无到有,逐步抢占市场。咖啡、果仁和茶叶出口也超过千万美元。烟草、食用菌、坚果、花卉已成为云南在东南亚有一定竞争力的农产品。 

  (三)传统市场出口稳增,新兴市场后来居上 

  表2反映了2006—2010年云南农产品对东盟的主要出口国家变化情况。其中,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对云南农产品的需求稳步增加,其他国家相对不平稳。2006年向泰国出口1411万美元位居倒数第二,但2010年泰国已经发展成为云南在东盟的第一大农产品贸易国,越南以15920万美元位居第二,缅甸第三。2012年,缅、老、越、泰仍旧是云南省对东盟出口的传统市场。2012年云南省对这4国出口总额291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近80%。缅甸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152亿美元,同比增长87%,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416%;老挝、泰国需求稳定,出口稳中有升,贸易额分别为44亿美元、15亿美元,同比增长9%、467%。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政策的稳步推进,云南省对印尼、马来西亚出口额分别为358亿美元、23亿美元,印尼超过越南、泰国跻身云南与东盟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对文莱出口首次突破500万美元。 

  (四)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云南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主体已经由国有企业一统天下,逐步发展为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国有企业占比重下降,民营企业增长显著,外商投资企业创汇大增的格局。2007年一季度,向东盟出口农产品的云南省民营企业继续实现增长,创汇额达1690万美元,同比增长66%,而国有企业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明显下滑,出口额为1364万美元,同比下降104%,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出口344万美元。2009年,云南省共有1309家企业和东盟国家开展进出口业务。其中,民营企业占有绝对优势,累计进出口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62%,占贸易总额的742%。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使云南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变得更灵活,同时民营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服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二、云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环节不配套,产业链短,出口企业规模小 

  大多数农户仍囿于单一的生产方式,对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望而生畏,习惯于简单的再生产,不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产品受市场因素的制约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差。现阶段云南省各地都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产业化,但缺乏整体的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规划,在小范围内要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十分困难,这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云南农产品,生产企业经常抱着“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的心态,产品生产加工方式原始,效率低,浪费严重。同时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过小,各自为战,又大多出口初级产品,产业链过短。各企业之间出口协作意识不强,农产品出口企业没有集中报关权,蔬菜出口经基地生产、采收、运输、口岸分类、报检、报关、东盟市场分销等环节后历时较长、损耗较大、质量下降,严重制约了云南省蔬菜向东盟出口规模。 

  (二)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昆明到曼谷、昆明到仰光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工及国际机场的运营条件改善,使云南省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运输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地形地貌及经济基础的影响,运输方式还是很单一,大部分都是路运,很少采用河运。尽管有天然的澜沧江—湄公河运输通道,但流经各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运输情况的差距较大,运输能力有限,因此开通统一河运通道难度较大。就东盟国家内部而言,除新加坡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外,其他国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泰国,铁路系统比较落后,铁路网才有几千公里,且多为窄轨,东帝汶直到2010年都没有铁路。而且云南和东盟主要贸易伙伴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物流公司少,特别是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和物流方面的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三)产品规格混乱,市场定位过低 

  云南出口东盟国家农产品规范程度低,市场辨识度低,等级分类不清晰。比如,随着普洱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普洱茶的国际市场需求显著增加,普洱茶“生产厂家”大量涌现。云南省企业的商标不明晰,档次规格划分不明显,给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模糊,出现消费者“高价买次品”或者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产品,这就造成了茶市混乱,削弱了云南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规模小,多在边界开放的小型集贸市场交易,大多数是边民自发,为了获取短期利益,采取低价销售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使云南农产品在东盟市场形成低利润、低档次形象,无法进入高端市场。 

  (四)人民币跨境结算难度大 

  2008年底国家决定对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至2011年10月末,全省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492亿元。人民币跨境结算对云南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极为重要,但是跨境结算存在很多困难,发展缓慢,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展开。首先,东盟国家心存疑虑,既希望人民币成为东盟国家的“稳压器”,又害怕对人民币形成依赖性。其次,我国的跨境结算主要还是采用美元和欧元计价结算,人民币跨境结算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报关、核销、退税等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出口核销、预收、延收等具体业务的操作还不够明确和具体,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能够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政策体系。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引起进口国的广泛关注,甲醛白菜、蓝矾韭菜,各种农药、兽药、激素、保鲜剂等农用药剂的超标、违规使用,正在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之祸。在云南,农户大多小片种植,不统一施药,会导致农田害虫在小区域躲避性来回迁徙,不仅成效差,更导致一些地方不断加大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进口不合格的农产品,会让进口国心存疑虑,以偏概全,减少对云南农产品的进口或者故意压价,甚至加强绿色贸易壁垒,使云南农产品出口处于不利地位。 

  三、推动云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出口龙头企业 

  进一步发挥以红塔集团、盘龙云海、云南咖啡等为代表的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产加工、营销、科技型出口创汇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引资力度,培育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逐渐引领云南农产品生产加工步入正轨,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出口效益。此外,还应根据企业出口实绩和发展势头,每个产品认定1~10个重点外向型农业企业,实行年度动态管理,培育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明显的重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二)进一步推进云南出境铁路及公路建设,完善双边交通运输网络 

  泛亚铁路的建成,将成为云南省首条出境准轨,加速推进泛亚铁路西线施工进度,继续推进广昆复线、蒙河铁路、昆玉铁路扩大改造,将给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很大便利。同时构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相适应的人员货物通关体系,提升口岸功能,推进贸易便利化。云南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着力加快口岸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口岸功能,增加“一站式”通关试点口岸,扩大口岸开放,解决人员出入境难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昆曼大通道物流和通关便利化进程。同时要充分利用“二洋陆桥”的桥头堡优势带动云南物流深度发展。 

  (三)规范农产品规格,加快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 

  明晰农产品品牌商标,按照农产品产地、质量、品牌影响力等因素把同类农产品划分为不同层次,并明码标价。同时加快云南农产品电子信息交易中心建设,将农产品交易从传统型向电子化、信息化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方式转变。建设之初就要立足于高起点、高定位,并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电子信息平台,引入新兴的农产品拍卖、中远期现货交易、互联网挂牌交易为主导交易模式,形成产、供、销的信息发布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使商户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农产品最新交易信息,有效带动产、供、销上下游企业农户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四)增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面对东盟国家对人民币跨境结算喜忧参半的现状,中国政府应逐步实现边贸企业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人民币结算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管理,减少违规风险,树立人民币结算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形象,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与沟通,尽可能提高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五)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加强双边检验检疫合作 

  首先,要不断加强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服务水平;其次,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执法检验监督力度,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从根源杜绝不合格农产品出口,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同时,云南应与东盟国家建立检验检疫合作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效率,消除出口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断提升云南农产品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张丽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滇南地区的农产品贸易[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4) 

  [2]罗敏云南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2012(1) 

  [3]熊彬,严海霞云南与GMS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及互补性分析[J]社会科学,2012(3) 

  [4]鲁翔,张建群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2010(36) 

来源:    《对外经贸》

]]>
<![CDATA[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成因与影响]]>

 

  目前中国农产品贸易在总体上符合要素禀赋的理论要求,由于农产品贸易的大国效应,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引致的结构性变迁,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呈非对称增长特征。研究表明,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水土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本报告认为,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国外的土地、水等资源,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相当于利用10亿亩国外土地。当然,农产品进口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国内食物消费自给率的下降。我们必须对现行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重塑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边界。 

  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进口:经验 

  为什么中国近十年来农产品进口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从经典理论看,根据H—O—S模型,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各个国家与地区将按照资源禀赋进行生产,并在一定的比价区间进行贸易,从而获得市场优化与福利改进。但该模型的前提排斥了大国与小国间相互贸易的情形,原因是小国无法完全生产大国所需的可贸易产品。但H—O—S模型属静态分析,并不能给出动态条件下贸易成因的解释。 

  一些农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但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则转变为大量进口农产品,出现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到工业化完成后,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农产品进口趋于稳定。 

  中国台湾地区,1952—1969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为29.3亿美元,占外汇收入的50%以上,为台湾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作出重要贡献。但从1970年经济起飞开始,台湾第一次出现6.6万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此后随着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再也没有出现过顺差。 

  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从1970年的4.39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33亿美元,增长7.5倍,年均增长22.4%。1980—1990年,韩国农产品进口保持年均16.6%的增幅,进入90年代后,农产品进口趋缓,目前保持在200多亿美元的水平。 

  日本农产品进口从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时开始大幅增长,1970年达41.4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177.5亿美元,比1970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15.7%。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农产品进口增加到1990年的508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3.4%。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产品进口增速趋缓,目前为700亿—800亿美元,1990—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5%。 

  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的成因分析 

  目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符合要素禀赋的理论要求,由于农产品贸易的大国效应,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引致的结构性变迁,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呈非对称增长特征,其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增长带来农产品消费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也在持续快速增长,以食物为代表的农产品整体需求被不断推高,消费总量持续扩张。以2011年为例,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的消费支出中,全国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的食品消费支出是10%最低收入户的3.3倍。由于收入分组可以作为时间序列上经济增长的一个参照,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需求将随之快速增长。同样,农村的情况也较为类似。 

  在食物消费需求总量扩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着快速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粮食与蔬菜消费量持续下降。以1990年为基础日期,2011年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为1990年的61.7%,蔬菜消费量为82.6%;同期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为1990年的65.1%,蔬莱消费量为66.7%,均显现出了较大幅度地下降。 

  第二,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其中白肉消费增速明显快于红肉。以1990年为基础日期,2011年城镇居民猪肉消费量为1990年的144.7%,家禽消费量则为1990年的309.6%;同期农村居民猪肉消费量为1990年的136.8%,家禽消费量则为1990年的363.2%。 

  第三,乳品、水果等食物的需求进一步增长,食品结构多元化已然凸显。同样地,以1990年为基础日期,2011年城镇居民鲜奶消费量为1990年的295.9%,水果消费量为1990年的126.5%;同期,农村居民鲜奶消费量为1990年的469.1%,水果消费量为1990年的361.6%。 

  ——城镇化加快发展推动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6%。农业人口从乡村转移至城镇,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在饮食方面的变化较为典型,除了收入与文化的影响之外,食物的可获得性,诸如流通市场的数量、距离的远近等因素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综合市场的人均成交额也相应提高,这可以视为城镇化推动食物消费增长的一个例证。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非食品类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更为迅速。如棉花、橡胶等非食品类的农产品,主要作为工业原料生产加工制成品,加工制成品消费的收入弹性远高于食品;城镇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势必加速非食品类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如到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年增长1510万辆;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天然橡胶的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根据ANRPC报告,2012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为328万吨,消费量将达到383.4万吨,而2000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为92万吨,消费量为140万吨,12年间中国天然橡胶的消费量增长了173.9%。 

  由此可见,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水土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 

  农产品进口影响:资源替代效应与农产品自给率 

  从国外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了国外的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目前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农产品进口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食物消费自给率的下降。在开放条件下,自给率对小型经济体一般并无太大影响,但是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农产品进口一方面利用了全球农业资源,另一方面带来国内农产品自给水平下降,恰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对于中国目前而言,是不可回避的两难选择。 

  ——农产品进口的资源替代效应 

  为了评估中国农产品进口的资源替代作用,本研究拟综合测算粮食、油料、油脂、畜产品、乳品、橡胶、鱼粉等资源性产品的土地等值。结果表明,1995年至今,中国每年通过农产品进口利用国外土地资源的总量已从3亿亩增长至10亿亩,17年间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约7%。不仅如此,利用国外土地资源相对于国内播种面积也明显提高,如1995年,该比例为13.1%,2012年达40.7%,17年提高了2倍。由此可见,农产品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全球农业资源,缓解了国内资源压力,为推进工业化、快速城镇化提供了资源保障。 

  2012年,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土地资源等值约10亿亩,其中油料和油脂,分别折算为4.86亿亩和3.02亿亩,占比49.6%和30.9%,两项合计占进口土地资源等值的80.5%;进口谷物折算耕地资源仅0.37亿亩,占总进口土地资源等值的3.85%。这与1995年的情况有明显差异,1995年中国进口谷物折算耕地资源为7395万亩,占当年总进口耕地资源2.95亿亩的25.1%,进口油脂折算为1.63亿亩,占比为55.3%,而进口油料作物折算仅为93万亩,占比几近为0。对比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弃油保粮”战略使中国谷物进口占比逐步下降,油料进口不断上升。 

  ——进口对国内食品自给率影响 

  研究表明,农产品大量进口,也导致国内食品自给水平的持续下降。具体表现在: 

  第一,热量自给率下降。1991—2012年,中国人均每日热量摄入量从2000千卡增长至3100千卡,增长55%。在这一过程中,来自进口农产品提供的热量也从90千卡增长至500千卡,热量自给率从95.5%降至83.9%。对于热量而言,剔除来自进口农产品的500千卡,由国内农产品提供的热量为2600千卡,不仅可以满足正常生理需要,更是超过营养摄入标准。 

  第二,蛋白质自给率下降。中国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从55克增长到76克,增长了38.2%。其中,进口农产品提供的蛋白质从每日3克增长至17克,蛋白质自给率则从96.1%降至77.6%。 

  第三,脂肪自给率下降。人均每日脂肪摄入量从19克增长到80克,增长了321.1%。其中,进口农产品提供的脂肪从每日0.02克增长至42克,脂肪自给率从99.9%降至47.5%。 

  进一步分析,按照国际通行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指标衡量,目前中国人均营养指标已经基本与发达国家相当,在黄色人种中位居第一。毫无疑问,自给率下降的同时,营养水平大幅度提升,这与20年前的高自给率、低营养水平形成鲜明对比。受到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那样高自给率、高营养水平的“双高”国家,农产品进口尽管降低了营养自给水平,但是提高了整体的营养摄入水平。因此,需要更为客观、科学地看待自给率水平的降低。 

  值得关注的是,营养水平的快速提高,特别是蛋白质与脂肪摄入水平的增长,带来了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中新网报道,截至2010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2.1%,肥胖率达9.9%;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当前中国儿童肥胖率为8.1%。由此给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带来极大负担。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通过政府补贴农业生产,大量提供廉价食物,导致出现肥胖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对医疗卫生提供补贴,解决由于肥胖和营养过剩带来的健康问题。如此政策效果,警示我们必须对现行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重塑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边界。 

  大豆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品种较多,本研究以各方面关注的大豆为例,进一步分析农产品进口的影响。2012年中国粮食总播种面积为16.5亿亩,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约为1.24亩。如果将5838万吨大豆进口,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折算为国内的耕地,约4.05亿亩。如此,加上国内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中国实际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1.54亩。可见,大豆进口使我国人均增加0.3亩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幅约为1/4。这意味着,中国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自给率仅80%。 

  进一步分析,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5.8957亿吨,谷物与大豆净进口合计7100万吨,若不考虑库存等因素,2012年国内谷物、大豆等消费总量为6.6057亿吨,谷物与大豆进口相当于消费总量的10.7%。由此可见,进口10.7%的谷物大豆产量,相当于进口20%的土地资源。因此,大豆进口意义重大。 

  为了评估大豆进口对国内农产品生产以及宏观经济的具体影响,本研究采用GTAP8数据库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大豆进口的影响。亦即,本研究设定了两种可能性下的六种情景:一、以2012年大豆进口量为基准,分别减少10%、20%、50%、完全不进口大豆四种情景;二、以2012年大豆进口量为基准,大豆进口量增长10%与20%两种情景。具体模拟分析方案如下: 

  情景I:2012年大豆进口减少10%;情景Ⅱ:2012年大豆进口减少20%;情景Ⅲ:2012年大豆进口减少50%;情景Ⅳ:2012年不进口大豆;情景V:2012年大豆进口增加0%;情景Ⅵ:2012年大豆进口增加20%。 

  模拟结果表明,减少或增加大豆进口,将对国内农产品生产带来深刻影响。 

  第一,若大豆进口减少10%,中国国内油料作物产量将增加9%,但食用油脂消费下降2%。同时,国内水稻、小麦与其他粮食生产都会有所下降,畜产品、乳品以及食品产量也会有所下降。 

  第二,若大豆进口减少50%,中国国内油籽产量将增长70%,但食用油脂消费量将下降13%,对居民食用油消费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谷物等粮食产量将下降2%,对国内粮食供给形成一定影响;畜产品生产也将有2%的降幅。整体看,若大豆进口减少50%,将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 

  第三,若出现完全不进口大豆的极端情形,将导致国内油籽产量增长 5倍,粮食生产下降15%左右,畜产品生产减少15%—20%,食用油脂消费量减少一半。 

  若完全不进口大豆,以2012年的基准数据进行计算,中国粮食总产量将减少到5亿吨,肉类产量将减至6400万吨,因此将导致人们的食物消费水平倒退10年。 

  第四,与上述情形相反的是,若大豆进口增长10%与20%,尽管中国国内油籽产量会有相应的下降,但是粮食产量、畜产品产量以及食用油脂的产量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 

  进一步分析,根据情景I、Ⅱ、Ⅲ、Ⅳ的模拟结果,减少大豆进口将导致农产品与食品价格的整体上涨。与此相反的是,根据情景V、Ⅵ的模拟结果,增加大豆进口则会导致农产品与食品价格的下跌。 

  第一,在大豆进口减少10%的情形下,国内油籽价格将上涨2%,食用油脂价格上涨3.4%,粮食价格、畜产品价格以及其他食品价格将会有一个小幅度的上涨。 

  第二,若大豆进口减少50%,国内油籽价格将上涨14%,食用油价格将上涨20%,粮食价格约上涨1%,畜产品价格上涨2%—3%。 

  第三,在完全禁止大豆进口的极端情况下,国内油籽价格将上涨120%,食用油脂价格上涨85%;粮食价格将上涨10%一20%,畜产品价格上涨20%—30%。这意味着,若按照2012年城市食品价格计算,5升装大豆油价格,将从60元/桶上涨至110元/豆进口,有可能导致形成恶性通货膨胀。这种短期内因恐慌造成的价格上涨,有可能远远超出模型测算的数值。 

  第四,与上述情形相反,若大豆进口增长10%与20%,国内油籽与食用油价格将出现显著下降,其他粮食与食品价格水平均有不同幅度地下降。 

  从理论上看,若限制大豆进口,将导致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使农民受益、消费者受损,总体经济福利水平将下降。同时,有可能使中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资源价格的变动。 

  第一,当大豆进口减少10%时,国内土地价格将上涨0.6%,同时因为关联产业的产出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产生更多失业,使劳动桶,大米价格将从5.6元/公斤上涨至6.5元/公斤;猪肉价格将从25元/公斤上涨至31元/公斤。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完全禁止大力价格下降0.1%。 

  第二,当大豆进口下降50%时,国内土地价格将上涨8%,劳动力价格将下降1%。 

  第三,若禁止大豆进口,土地价格将上涨140%,劳动力价格下降10%左右。 

  第四,若增加大豆进口,将会导致土地价格的下降与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 

  由此可见,限制大豆进口,会带来食品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失业与劳动力工资的下降;而放开大豆进口,则相当于从国外进口耕地、水等资源,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大国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来源:    《粮食决策参考》

]]>
<![CDATA[我国水产品保持出口增势须过三道坎]]>

  

    日前由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主办的“如何提升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主题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水产企业及贸易商的关注。在全球水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维系长期出口增长的确是一个值得中国水产企业思考的话题。

    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在论坛现场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有13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全球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仅中国、美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就占据了33%的市场份额。而且全球进出口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201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市场占有率高达16%,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当年出口额排名世界前五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较高的增长率,约为7%左右,其他国家都与上年持平或减少。

    水产品出口方面,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挪威、泰国以及越南、智利、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水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极高,也有相对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增长率较低。美国和日本是水产品进口最大的两个传统市场,其次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这5个国家连续十年保持水产品进口额的绝对优势,过去10年平均占有50%的市场份额。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以往一些出口基数相对较低的国家,如希腊、立陶宛等,目前都呈现出极高的增长率。

    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研究员肖伟表示,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出口结构相似,近些年水产品出口量迅速增加,与我国水产品形成竞争之势,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在保证我国水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使我们的产品更有价值,同时加强贸易资讯的流通与应用。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我国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水产品进口的理由,并因此对我国水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水产品质量的监督机制和检测水平较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监督力度不够、质量检测机构少、技术水平低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而且部分企业不能严于律己,酿成一些恶性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整个水产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从源头上解决我国水产品质量迫在眉睫。

    同时,我国水产企业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以减少相对集中的个别市场波动给水产品出口带来的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 

]]>
<![CDATA[内蒙古羊绒业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羊绒业历经近50多年来的发展,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销售的第一大国。内蒙古作为羊绒主产区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羊绒年产量占全国的40%左右,世界 50%以上的优质羊绒产于内蒙古。本文通过研究内蒙古羊绒业的出口贸易问题,分析了内蒙古羊绒业的出口现状及其在中国羊绒业出口中的优势,从而发现了我区羊绒业在出口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羊绒产业,出口贸易问题,对策研究 

  一、内蒙古羊绒业的出口现状 

  (一)中国羊绒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国,羊绒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回顾和总结中国羊绒及其制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初始发展——震荡快速发展——调整发展三个阶段,历经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原料出口、加工出口、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创新品牌的过程。数据显示,中国羊绒出口量仍呈现台阶式震荡增长,总的增长幅度不大。1976年到1990年为100吨,1999年达到了5074吨,但到2008年又回到了2385吨(见图1)。据海关统计,2010年1月到9月中国羊绒及其制品出口统计9亿美元,与2009年同比增长23.2%。如图1所示,我国羊绒及其制品的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出口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长期平缓的出口增长、羊绒及羊绒制品价格的长期缓慢增长都严重影响我国羊绒业走向高级阶段的进程。 

  (二)内蒙古羊绒业的出口现状 

  1.出口日趋多元化 

  (1)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十多年来我区羊绒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已从单一的原绒出口,转向成品出口,并增加了外汇收入。另外原材料出口减少,成品和精加工产品比重增加的趋势也说明:近年来在羊绒制品工程技术领域实现的突破,加速了我区羊绒制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功能化进程,满足了日新月异的羊绒制品市场的需求,提高了我区羊绒业的国际竞争力。以鄂尔多斯为例,2007年鄂尔多斯羊绒产品出口20000万元,同比下降9.09%,其中无毛绒、羊绒纱、羊绒围巾的出口均呈大幅下降态势,同比降幅超过25%。2010年羊绒针织品出口350万件以上,预计2014年达到500万件;出口羊绒围巾、披肩100万条,羊绒衬衣100万件,羊绒服装5万套,这说明我区羊绒出口产品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2)出口市场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外贸工作不断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向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我区同几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合作关系。2010年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主要出口国家为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同时在洛杉矶、伦敦、吉隆坡、东京、香港设有销售公司,并且在美、日等五国有鄂尔多斯商标的正式注册,在美国和日本有直销店,欧洲直销店正在建设中。 

  2.出口势头仍不太稳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羊绒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产业,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的主要羊绒产区,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占据了国际市场的重要位置,其出口增速保持在平均每年30%左右。然而羊绒出口受世界经济影响较大。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区羊绒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虽到了羊绒销售旺季,但大量羊绒仍积压在养殖户手中(见表1)。2011年内蒙古地区羊绒制品的出口依然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化、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内蒙古羊绒业在我国羊绒业出口中的地位及优势 

  (一)内蒙古羊绒业在我国羊绒业出口中的地位 

  现今,国际市场上的羊绒制品有三分之四是中国的产品,一半以上来自内蒙古,但真正挂中国品牌的不及20%。我区有资源、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OEM的开工进入国际市场,成了国外知名品牌的“贴牌”产品,包括鄂尔多斯和鹿王,也只有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外试做品牌。 

  (二)内蒙古羊绒业发展的优势 

  1.原材料生产供应条件较好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独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全国著名草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畜种资源,著名的敖汉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世界上50%以上的优质山羊绒产于内蒙古,特别是阿尔巴斯白山羊绒是当今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羊绒品种。 

  2.强大的加工能力 

  内蒙古羊绒加工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大,目前已拥有几家大规模、高知名度企业。加工能力已远超原料供应水平和制品销售水平。全区的羊绒加工能力达到2万多吨,已经超过全世界的原料供应量。目前全区销售收入上百万元的羊绒加工企业已有58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其中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羊绒加工企业。 

  3.劳动力优势 

  羊绒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的成本优势仍是我区羊绒业出口竞争优势的基石。尽管近几年伴随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工资水平增长较快,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我区的劳动力成本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我区人均年工资为11910元,低于全国5.66%。 

  4.出口环境良好 

  山羊绒及制品年品均出口额2亿-3亿美元。在2010年国际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内蒙古山羊绒及制品出口额仍保持在2.5亿美元左右,长期占据我国出口商品龙头老大地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将适当放宽对中国山羊绒制品的纺织品配额,年出口量将有一定程度增加,内蒙古驰名的鄂尔多斯和鹿王牌商标羊绒制品将继续保持上升的出口态势。 

  三、内蒙古羊绒业在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一)我区羊绒业品牌缺失,盈利微薄 

  我区羊绒资源居全球垄断地位,但因品牌缺失,我区企业每年廉价出口羊绒资源或为国外公司贴牌生产,付出生态代价的同时仅赚取微薄的代工费,无奈沦为外方的“原料基地”“第一车间”。长期以来,内蒙古羊绒产品主要通过国际大零售商贴牌进入国际市场,品牌知名度低,没有自己的终端营销渠道,大部分利润被国外的经销商赚取。2006年鄂尔多斯集团出口的羊绒衫合计仅2.46亿美元,单件最高售价才40多美元。外国企业进口之后,贴牌售价一般在原进口价格基础上提高3-4倍,部分甚至提价10倍以上,利润空间非常大。 

  (二)无序竞争扰乱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每年的山羊绒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我区羊绒产量占全球羊绒总产量的40%。可以说,世界羊绒在中国,中国羊绒在内蒙古。然而,由于行业“内战”激烈,中国作为世界羊绒大国却在世界羊绒行业界没有定价权。一度出现的羊绒市场大萧条主要是国内厂商不良竞争造成的,厂商竞相压价,利润趋于零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创新,从设计、管理方式上着手,然而抄袭现象也随之涌现。产品雷同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压价,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导致中国在国际羊绒市场上丧失了定价权。 

  (三)缺乏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之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比较明显,不言而喻,我区低成本,低价格的羊绒制品优势定会引起争议,进而影响我区的羊绒制品的出口。当然,在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方式中,非关税的手段还是最常用的。我区出口的羊绒制品,大多都是没有获得国际质量标准公认的,因此在外商的入境检验中,多数是不合格的。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区羊绒制品的出口。 

  (四)我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区属于西部地区,国家为鼓励我区发展,因此对我区羊绒行业准入门槛低,而且我区羊绒加工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小企业研发能力弱,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依靠模仿抄袭其他企业的产品而生存,造成了羊绒及其制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创新价值,市场上一片死气沉沉。 

  (五)贸易壁垒、摩擦和贸易保护是妨碍内蒙古羊绒产业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 

  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长期享有配额体制下垄断利益的欧美国家,为了持有特权维护他们的利益,提出“中国威胁论”,新的贸易壁垒、摩擦时隐时现,时紧时松。欧盟和美国相继对中国部分纺织品进口设限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对中国部分纺织品出口数量达成限制协定。这充分证明了内蒙古羊绒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四、内蒙古羊绒业的发展对策 

  (一)创建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品牌才是生命线 

  长期以来,我区企业界以垄断羊绒资源沾沾自喜,其实在全球化配置资源的时代,品牌才是生命线。谈起发展面临的困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没有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我区羊绒产业永远只能拾人牙慧,建成羊绒纺织强国也就成为一句空谈。我区虽有鄂尔多斯、鹿王、天山、圣雪绒等中国驰名商标,但2006年出口的羊绒衫中,多数企业出口未能打自己的品牌。鄂尔多斯集团几十年来尝试在国外打自主品牌,但在去年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仅占10%左右,其他都由世界知名的服装销售商贴牌销售。品牌就是信誉,是产出效益的根本要素,中国羊绒行业想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有著名的品牌,否则没有出路。 

  (二)以认证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推出羊绒认证是助推羊绒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对羊绒及其制品品质的认证不仅包括保真认证,也包括羊绒品质的优劣分级认证。认证应根据羊绒的直径、长度、纯度、天然颜色及是否正常加工获得,认证标志既包含羊绒保真信息又包括羊绒品质优劣信息。明确了评价分梳绒品质的指标,还需要能够准确测得这些指标,这样才能正确评价羊绒的品质。随着国内外羊绒市场打假力度的加大,检验机构对羊绒中掺入其他动物纤维日益警觉,有关方面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保证避免羊绒原料使用时的良莠不分,实现羊绒资源的优化与分级使用,以保证羊绒制品的优良品质。 

  (三)我区羊绒企业应实施多样化设计,开拓国际市场 

  羊绒衫高昂的价格,是削弱年轻人购买力的主要障碍。羊绒与其他材料混纺,既降低了价格,往往还能提高其耐磨性、延展性和色彩度。除了价格因素外,传统设计使得羊绒制品损失了年轻人这个巨大的市场。因此羊绒制品款式时尚化、色彩多样化、图案抽象化,必定成为羊绒企业新的增长点。现在我区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比如鄂尔多斯聘请香奈儿前设计总监吉乐·杜福尔担任设计总监,设计的彩虹扣系列一度脱销。此外,羊绒制品企业也应通过产品“四季化”开辟新道路。羊绒产品冬季保暖产品,很多企业陷入单季销售的尴尬,其销售也明显呈现“南冷北热”的局面。因此我区羊绒产品的“四季化”,在为企业增加羊绒产品种类的同时,也将成为羊绒企业的增长点。 

  (四)建立产业出口信息系统及预警机制,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作用 

  在羊绒制品的出口过程中,想应对贸易摩擦,规避贸易壁垒,建立羊绒产业出口信息系统及预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企业就可以及时了解羊绒业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贸易摩擦,提前做好应对贸易壁垒的措施,以免措手不及,在贸易过程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就这方面而言,政府的扶持,行业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当出口企业在贸易过程中遇到不公平对待,就可以有求助的地方,尽量避免吃“哑巴”亏。 

  (五)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技术科技含量,整合羊绒行业 

  由于品牌依托于产品质量和技术,所以,创建我区羊绒产品高档品牌形象,必须以产品的技术含量为基础。产品技术含量又依托于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因此,加快技术进步,带动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加速羊绒产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功能化进程,促进我区羊绒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羊绒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羊绒产品质量,提升自主品牌实力是羊绒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六)确立国际化营销战略,打入国际市场 

  现代国际市场营销要求企业不仅要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底蕴为基础,更需要适合国际市场顾客需求的有创意的优良产品,定适当的价格,适宜的分销渠道提供产品给顾客,通过多种方式的国际促销活动让顾客及时了解企业产品情况,产生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最终达到创建自主品牌的目的。鄂尔多斯、维信、鹿王等羊绒骨干企业纷纷确立了国际化营销战略,在探索国际营销策略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鄂尔多斯已在海外建立了7个销售公司,美、英、德、法、俄等重点市场开了近30个“鄂尔多斯”品牌专卖店;维信羊绒也在蒙古、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建立了全资子公司;鹿王在蒙古国、香港特区设厂,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加工出口基地。这些国际化营销策略对确立我区名牌羊绒产品的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迪.后危机时代羊绒制品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山东纺织经济,2011(1) 

  [2]夏合群.中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2) 

  [3]乌云,乌恩图.内蒙古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6) 

  [4]庄玉,呼格吉乐图.中国绒山羊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 

  [5]刘欣,姜忠辉.浅析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经济增长启示.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6) 

  [6]包玉山.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制度原因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7]周占琴.中国山羊绒业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产业透视,2008(4) 

  [8]刘维,张毅.我国羊绒产业的生产现状、市场分析与展望.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施曼(1982-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讲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管理,公司品牌。 

来源:    《现代营销·学苑版》

]]>
<![CDATA[推动农贸批发市场成内外贸平台]]>

  “目前中国批发市场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也已经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拐点。未来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不仅是要做好国内贸易,还要参与国际贸易。”日前,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平行活动国际食品贸易合作圆桌会议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如是说。他同时表示,协会下一步的工作即是推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国际贸易的平台,与各国批发市场相对接,促进农产品进出口。

  马增俊表示,我国批发市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如我国最大的批发市场占地规模接近7000亩地,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也体现在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的蔬菜、水果交易量已达3万吨。“这样的规模已经可以支撑批发市场开展国际贸易。”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也已有了很大发展。“如广州江南水果批发市场,从美国的车厘子到东南亚的榴莲、山竹,都能在这里找到。而广州湛江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则是全国海鲜的出口集散基地。此外,在新疆、黑龙江的边贸市场也都有进行国际贸易的批发市场。”马增俊举例说。而批发市场发挥国际贸易平台的功能,在马增俊看来优势明显,“这不仅可以使其形成国际产品的集散中心,也可以形成国际农产品价格中心,提升本国农产品的议价能力。”

  包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西班牙、波兰等国的与会农贸业内代表对打造中国批发市场成为国际贸易平台充满期待。“中国是墨西哥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但是农产品的贸易往来还不是很大。我们很希望能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商业贸易范围,并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签署进出口贸易协议,减免关税,促进中国更多好的农产品到墨西哥来,也让墨西哥的农产品进入到中国。”墨西哥大使馆三等秘书罗德里格·迈兰德莱斯说。

  但在期待的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把好出口食品安全关,成为国际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韩国对于农产品进口的最基本要求是确保产品的安全。目前,韩国政府强制性要求入境食品均要贴有原产地标志,如不符合要求,就禁止进入。所以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一定要重视安全性才能过关。”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申五星表示。

  对此,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高级顾问郭力生在会上表示,食品安全的问题是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要想保证食品的安全,应从政府层面和企业两方面入手。她举例道,如果农产品首次进入国内,那么出口方的政府机构要提交一份有关这个农产品的风险评估文件,根据这个风险评估,政府再去决定是否允许这个产品进入。准入之后,出口企业还要经过注册和备案,政府再去对这些文件进行评估。所有的评定结束之后,两国政府要签署市场准入议定书并进行备案,才算交易产品具有合格的品质。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我国农产品供需前景与进口趋势(下)]]>

  (三)技术路线

  基于对未来的人口、劳动力以及其他外生经济变量的预测。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本研究采用了Walmsley递推动态(dynamic recursion)方法对GTAP模型的人口、非熟练劳动力、熟练劳动力、自然禀赋和GDP数据将GTAP8数据库进行外推升级,这一升级包含两部分内容:

  1.数据升级。2007~2012年为已经发生,本研究首先对2007~2012年农业部门的产出、贸易以及宏观经济的变化进行模拟,通过模拟运算获得更新后的2012年的基准数据,同时获得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

  2.基线预测方案。在升级后的2012数据库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外生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进行“基线预测”,由此获得2012~2032年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及贸易变化状况。即按照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产品供求基本趋势,预测今后中国农产品进口趋势。

  三、预测模型参数与假定

  (一)基本判断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并最终趋于稳定,人口结构与收入水平将进入新阶段,届时中国食物消费升级与消费总量也将趋于稳定。遵循这一思路,本研究对今后中国农产品需求增长趋势的判断,拟采取下述方法:(1)根据传统经验算法来估算食物消费总量达到稳定的时间区间,(2)基于估算的时间区间反向测算食物消费需求变化的演进路径,(3)最终按照相应目标的“情景设计”来评估可能的政策操作空间。

  为了判断中国食物消费需求增长的总体趋势,可借鉴参考日本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数据显示,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其食物需求总量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的阶段。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日本食物消费总量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同期日本人均GDP约25000美元。

  (二)参数与假定

  进一步考察食物消费趋势的演进路径,有必要分析食物消费的系统性、结构性变化。从理论上看,随着收入增长,食物消费结构和总量变化将趋于稳定,这也意味着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与交叉弹性都逐步趋近于0;进一步地,在食物消费稳定时期,由于总量不发生太大变化,出于简化考虑,。只需考察收入弹性而不必考虑交叉弹性。因此,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食物收入弹性基本保持稳定。比较而言,若中国到21世纪30年代完成从中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转变,也将出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Cranfield(2005)基于MAIDADS模型测算了随收入变化的消费弹性系统,Hertel etc.(2007)基于这一算法确立新的GTAP弹性参数,根据该系统测算出2007年全球各国(地区)的收入弹性。其中,中国食物消费中,水稻、小麦、蔬菜等收入弹性约为0.44,肉类、乳类的收入弹性为0.71,棉花的收入弹性为0.82,加工食品的收入弹性为0.60。比较而言,日本谷物蔬菜收入弹性接近于0,肉类、乳类收入弹性为0.56,棉花收入弹性为0.85,加工食品收入弹性为0.61。中国香港谷物蔬菜的收入弹性也接近0.00,肉类、乳类收入弹性为0.58,棉花收入弹性为0.86,加工食品收入弹性为0.62。韩国谷物蔬菜的收入弹性也接近0.00,肉类、乳类收入弹性为0.53,棉花收入弹性为0.84,加工食品的收入弹性为0.56。

  由此可见,高收入经济体的收入弹性基本趋同,随着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中国也将逐步进入高收入阶段,彼时食品的收入弹性必然也将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相一致。

  此外,食物消费价格弹性也是重要参数。由于价格弹性为负,在经济系统中,过度的消费会被价格上涨所抑制,特别是对于农产品与食品消费而言,稳定状态下的食品价格应呈刚性特征,即趋于0,这与收入弹性相类似。本研究根据GTAP模型设定,采用替代参数(substitution parameter)作为收入弹性的指标(Hertel,2007)。根据模型提供的参数,中国的水稻、小麦、蔬菜等替代参数为0.83,肉类乳类为0.76,棉花为0.73,加工食品为0.79;日本谷物蔬菜的替代参数为0.99,肉类乳类为0.42,棉花为0.30,加工食品为0.40;中国香港与韩国的参数大体与日本相当。毫无疑问,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食品价格弹性将是中国未来食品价格弹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按照上述经验研究,本研究假定,21世纪30年代(2032年前后),中国人均实际GDP或达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而20世纪90年代日本食物消费结构与总量基本达到稳定水平,这意味着,2007~2032年,中国食物消费系统中,各种食品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均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因此,本研究假定,自2007到2027年,中国食物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按照年份线性递增(或递减)至日本当前的水平。基于这一假定,可以确定未来中国食物消费的弹性参数。

  四、农产品供需前景与进口趋势

  (一)农产品需求趋势

  模型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从消费变化趋势看,今后15年,(1)中国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油籽、糖、牛奶、肉类消费的增速将呈逐阶段递减趋势,(2)肉类消费增长将高于谷物、蔬菜水果等,(3)肉类消费增速最终将与玉米消费增速趋于一致。具体而言,2012~2017年间,主要谷物消费的增长率都超过10%,牛奶消费增速为9.28%,肉类消费增长率为19.45%。经过逐年递减后,2027~2032年,主要谷物消费增速将低于10%,牛奶消费增速为4.93%,肉类消费增速降至9.98%,与同期玉米消费增速相一致。由此表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今后中国食物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但将在20年内达到相对稳定,其中,谷物、蔬菜水果消费增长将快速趋于稳定,肉类消费增速将放缓并与玉米需求的增速保持一致。这与日本等农产品消费变化的国际经验基本一致。

  从消费总量看由于GTAP模型在基准数据、参数等方面的问题,预测结果不可能精确,但可作为匡算参考。(1)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持续,肉类消费量不断增大。若以2012年中国肉类消费量8400万吨作为参照,至2032年,中国肉类消费量有可能达到1.42亿吨,比目前增长约70%。相对而言,1992~2012年,中国肉类产量从3431万吨增长至8221万吨,增长140%。

  (2)随着中国肉类消费的持续增长,玉米消费也将保持同步增长。模型结果显示,2032年,中国玉米消费将达3.11亿吨,比2012年增长56%。过去20年,玉米产量从0.95亿吨增长至2.08亿吨,增长119%。

  (二)农产品生产趋势

  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国内农产品生产大体与需求增长趋势一致,(1)主要农产品生产增长将逐阶段递减;(2)肉类生产增长速度快于谷物、蔬菜水果等产品。但是,与农产品需求增长趋势不同的是,(1)农产品总体产出增长将低于农产品需求增长速度;(2)国内谷物生产增速将低于玉米需求增速。

  从农产品生产增长趋势看,(1)国内肉类生产增速将从2012~2017年的19.26%下降至2027~2032年间的9.97%,国内肉类产出增速与需求增速大体一致;(2)同期,谷物产出增速要低于需求增速,以玉米为例,其产出增速将从9.39%下降至8.76%,低于国内玉米需求增速;(3)其他农产品产出增速大体与需求增速相一致。

  从生产总量看,(1)肉类产量将从2012年的8221万吨增长至2032年的1.39亿吨,增速为69%,与其需求增速大体一致;(2)玉米产量从2.08亿吨增长到2.95亿吨,玉米产出增速低于需求增速,国内玉米供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3)其他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糖等供求将保持相对稳定。

  (三)农产品进口趋势

  如前所述,由于今后国内农业生产增速有可能低于需求增速,因此未来农产品进口有可能经过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最终随着农产品需求的稳定而趋于稳定。

  具体而言,从增长趋势看,(1)2012~2017年间,农产品进口增速将快速提升,其中玉米的进口增速将达到27.3%,肉类进口的增速将达到72.2%,随后逐阶段递减。(2)2027~2032年间,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将随着需求进入稳定而趋于下降,其中玉米进口增速将降至8.3%,肉类进口增速将降至29.1%。届时,国内市场供求新均衡将基本实现,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与进口将趋于相对稳定。

  从进口数量看,以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为基准,根据模型计算结果,2032年中国玉米进口将达到1000万吨;肉类进口将达到524万吨。肉类进口增速超过饲料粮进口增速。其原因在于,当前中国肉类进口规模相对较小,而今后进口会逐步扩大;而玉米等粮食进口规模目前相对较大,今后进口有可能逐步趋于稳定。其政策涵义在于,若按照市场机制的基本作用,今后中国农产品进口将趋于多元化,从而可避免单一品种的大规模进口。可见,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是将经济内生决定机制外生化的策略。

  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5838万吨,占全球大豆进口的60%。由于中国大豆进口量庞大,使用CGE模型来进行远期预测时偏差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Logistic增长预测模型进行补充研究。模型预测表明,假定不存在政策限制与其他产品进口替代,2020年以后,中国大豆进口将达到6500万~10000万吨。

  五、简要结论

  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并最终趋于稳定,人口结构与收入水平将进入新阶段,届时中国食物消费升级与消费总量增长也将趋于稳定。这意味着,食物消费需求并非呈无限增长趋势,目前食品消费快速增长以及市场均衡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未来20年,中国食物消费需求增速将逐步放缓并达到稳定状态;(2)农产品进口增长变化与其消费需求变化的方向保持一致。其中,今后肉类进口规模将有所扩大,饲料粮进口将相对减少,大豆进口仍具有增长潜力;(3)国内农业产出水平将进一步增长,今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仍将以立足国内生产为主;(4)模型结果显示,若没有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今后中国农产品供需不会出现结构性突变,所有指标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今后中国整体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将呈谨慎乐观趋势。

 

来源:录入    《经济要参》

]]>